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惜哉!一代名伶谢世
曾 贤

  2005年5月28日晚上10时许,一个40多岁的女同志突然敲开我的房门,没有说话,便扑通一声,跪在我的跟前,见此情景,我立刻意识到,她是来向我报告噩耗的。便主动问她:“你的母亲走了……”她泪如雨下,哭泣着说:“是的。”

  她的母亲便是一代名伶、著名祁剧表演艺术家谢美仙同志。因患糖尿病并发症,已住院好些日子了。一个多月前,我去医院看望她时,她病情稍有好转,虽然卧床不能动弹,但脸色较好,神志清楚。

  护理同志告诉我,她多日来全靠输液维持生命,但这一天她能喝下一碗稀粥。谢美仙同志几次向我微笑,表达出她对生命的渴望和乐观。我祝福她早日康复。但没想到,她突然和我们永别了。我潸然泪下,沉默哀思。

  “曾叔叔,你和我母亲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同志,请你为我母亲撰写一副挽联好吗?”对她的央求,我慨然应允。当晚,我就杜撰了这样一副挽联:“粉墨春秋名扬剧苑形象美艺术美品德美美留世上;教书生涯誉满校园不羡仙没求仙未成仙仙逝人寰。”这副挽联没有文采,对仗也不工整,实是涂鸦之作。但确实表达了我对美仙同志的景仰与崇敬之情,寄托了我对她的绵绵哀思。

  1961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祁剧院任专职编剧。时任副院长的谢美仙同志已是誉满剧坛、名噪三湘的演员了。她怎样成为名演员以及她的身世,我一无所知。在一次当时盛行的忆苦思甜会上,美仙同志痛苦流涕地诉说了她的悲惨身世;1930年,她生于广西兴安县一个叫大榕江的地方,家境特别贫寒。三岁时,母亲便病逝了。无以生计,由好心的祁剧艺人谢光柏夫妇收养成人。她只读过半年书就无法求学,每日便站在戏台一角看戏。她的悟性极好,看戏看多了,小小年纪竟能扮演几个小角色登台演出,并获得了观众的喝彩。9岁时,父母送她到桂林“仙”字科班学戏三年,以后,便跟随江湖戏班,“上广西、下湖南”,浪迹江湖,受尽颠沛流离之苦。1948年春,她才来到古城邵阳,加入国风戏院的平民祁剧团。伴随着邵阳的解放,她才跳出了苦海。1951年,政府对民间职业剧团进行整顿登记,平民剧团改为邵阳市文艺祁剧团。她从此在邵阳落了户安了家,结束了多年流落江湖的戏班生活。

  谢美仙的天赋很好,又自幼在戏班里深受艺术熏陶。她容貌秀丽,嗓音甜美,具备了唱青衣旦角的良好条件。地勤奋好学,很快就显露出她的艺术才华。1955年,她扮演《红梅阁》一戏的主角李慧娘,参加邵阳地区戏曲观摩会演,获得一等演员奖。后来,她被领导选定扮演赴省会演剧目《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祁剧著名老艺人一枝梅师傅的传授辅导和导演何少连的热心帮助下,她反复阅读剧本,琢磨和把握人物的历史背景和性格特征,反复排练,又进行不少艺术革新和创新。于同年12月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一炮打响。除获得一等剧本奖、一等演出奖和导演奖外,谢美仙毫无争议地荣获一等演员奖。一时名声鹊起。1956年,她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第二次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获得省劳模荣誉称号。更令人惊喜的是她在这一年的4月18日,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为祁剧界最早加入共产党的演员之一。同年6月,《昭君出塞》剧组奉命晋京向文化部汇报演出,祁剧第一次登上首都的大雅之堂。汇报演出后,她被留在北京,参加由中国戏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期戏曲演员讲习会。在此期间,她有幸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欢迎梅兰芳艺术大师访问日本归来的盛大招待会,这是她第一次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1958年底,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东湖召开。《昭君出塞》奉调东湖,为毛主席、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及全体与会代表演出。演出非常成功,毛主席和周总理对《昭君出塞》给予高度赞扬。更难能可贵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还对剧中的台词作了重要修改,剧组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1959年元旦前夕,《昭君出塞》第二次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又一次观看了演出。周总理和贺龙副总理以及周扬等上台接见演员,并与大家合影留念。文化部和中国剧协还特意组织北方昆剧院、北京京剧团和祁剧三个不同的《昭君出塞》同台演出,互相交流学习。祁剧《昭君出塞》别具一格,更获好评。祁剧这次进京,轰动了京华,轰动了首都文艺界。《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首都重要报刊,都发表了报导和评论文章。戏剧大师田汉、梅兰芳以及周贻白、欧阳予倩等著名戏剧家、理论家都写了文章,盛赞《昭君出塞》的成功演出,特别是对谢美仙的精彩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昭君出塞》显示了祁剧的艺人魅力和风采。为湖南和邵阳赢得了荣誉。谢美仙不愧是繁荣和发展祁剧的功臣,由此确定了她一代名伶和祁剧魁星的地位。她因此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奖章。

  1960年5月,湖南省委和省政府为了发展祁剧,批准成立以邵阳祁剧团为主体的湖南省祁剧院。谢美仙被任命为副院长。记得上级领导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宣布对她的任命以后,要她上台发表简短的“施政演说”。这个平时当着千余观众从不怯台的演员,此时在群众连续几次热烈鼓掌以后,竟不肯上台。她平时在舞台上说唱谈吐、挥洒自如,此时硬是金口不开。事后,我暗暗地问她:“谢院长,你这样怕抛头露面,怎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谢副院长莞尔一笑,淡然地说:“我不是做官的料子,对做官不感兴趣,我一个心思只想多演戏,演好戏。”1962年下半年,院领导要我为谢美仙和何少连二同志整理传统折子戏《重台别》。《重台别》是大戏《二度梅》中的一折。说来也巧,《二度梅》又名《杏元和番》,与《昭君出塞》有些相似。说的是唐代奸相芦杞陷害梅良玉一案,逼迫其妻陈杏元和番,梅良玉送妻至重台,共矢忠贞,挥泪而别。这是一出唱功戏,适宜谢美仙发挥唱功好的特长。1963年元月,《重台别》剧组参加湖南省戏曲艺术团赴广州汇报演出。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同志以及在穗视察工作的贺龙、李富春、蔡畅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部分演员。陶铸同志还亲切地问谢美仙:“你是哪里人?”谢美仙脱口而出:“我是祁阳马鞍岭的。”(随养父迁居至此)陶铸同志笑了笑说:“好哇,我是潘家铺的。我们是老乡,以后要多看你的戏。”

  1963年9月,湖南省人民委员会根据陶铸同志的指示,将省祁剧院从邵阳迁至长沙,祁剧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谢美仙本来可以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但为了培养青年演员,她主动让台,热心带徒学戏,让祁剧发扬光大。但正当祁剧处于蓬勃发展的时候,十年浩劫给祁剧带来了灾难。谢美仙这样的好演员被视为“三名三高”的黑线人物受到了冲击,一度离开了她钟爱的舞台。1969年她随剧院下放到新宁县农村劳动锻炼,后来又成为地区“五七”干校的学员。1972年才调回邵阳地区文工团祁剧队。但她再也没有机会上舞台,只能管理戏剧服装。1978年8月,她调至湖南省艺术学校祁剧科任教员,1980年被任命为邵阳艺术学校副校长。

  谢美仙从舞台走上讲台,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大转折。年近半百,去从事一个陌生的工作,的确很不容易。但她看到祁剧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心急如焚。她决心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培养祁剧新花,培一捧土,浇一瓢水。她克服自己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困难,担任教学生的唱和念的任务,学生基础较差,她采取集体教唱、个别辅导的办法,一字一腔,百教不厌,直到教会为止。她在传授自己的拿手戏《昭君出塞》时,多次示范,启发引导,反复排练。学生王雀鸣在她精心传授和辅导下,学演王昭君,很得真传。1984年王雀鸣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获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在谢美仙老师和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努力下,邵阳艺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不少人现在已成戏曲舞台和艺术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为她写了一篇题为《从舞台走上讲台》的专访文章,登在《湖南日报》上。她看后,谦虚地对我说:“我这一生从不喜欢扬名,看到祁剧有了接班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1985年谢美仙退休赋闲,但仍然发挥余热,关心学校工作。有时返聘她重上讲台,她不遗余力。2003年暑假,学校为学生排演《黄忠带箭》,参加全国少儿梅花奖大赛。谢老多种疾病缠身,难以行走。但她在老伴的掺扶下,硬是一步一步地爬上四楼排练厅指导排练,提了许多宝贵意见。该剧后来获得全国小梅花金奖。谢美仙听到这个喜讯。脸上露出了也许是她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开心的笑容……

  一代名伶猝然谢世,一颗明星突然陨落,邵阳文化界乃至全省文化艺术界无不为之悲痛,但在哀悼她的灵堂里,回荡着她那缠绵凄惋、悲愤交加的《昭君出塞》的优美唱腔,她的形象依然活在人们心中,她的艺术光华永照人间。

  此文发表于2005年6月12日《邵阳日报》

来源:《祁剧名伶谢美仙》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