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动态
“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创新
龙炜

湖南长沙花鼓戏是一个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剧种。早在清朝末年,长沙花鼓戏流入湘中腹地娄底,因受当地文化——湘中山歌、地花鼓、湘军文化、梅山文化等民俗的长期熏陶和浸染,逐步形成了娄底风格的演出特征和十分本土的“草根戏剧”。

湖南省民俗文化专家认为,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湘中腹地娄底民俗和文化传统,是探索湘中文化的重要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保护、扶植、发展的价值。

然而,在新时期,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的传承发展中遇到了极大的瓶颈:文化价值孤立、市场前景暗淡、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不断出现,挤压着娄底花鼓戏的发展空间。花鼓戏在发展中应该怎样克服苦难,再次激发活力?

传承文化的长沙花鼓戏

在传统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问题中,缺乏对文化价值的挖掘,以及孤立的文化形态在现代文化中没落是存在的首要问题。娄底特色花鼓戏沉淀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文化发展。但传统花鼓戏的形态沿袭老套路,在现代文化发展、外来文化涌入,手机、电视,网络等文化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今天并不能行得通。

同时,传统戏曲其现代价值的挖掘与现代文化发展脱节,造成其丰富的文化沉淀被孤立,无法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从而影响其发展传承。日前,国家对繁荣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中央出台了《关于支持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这本应利好的形势却并未对娄底花鼓戏起到较大成效。究其原因,一方面墨守成规,一味沿袭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中受到束缚;另一方面,传统戏剧与现代文化融合不够。

从实际来看,花鼓戏在市场环境中缺乏文化产业维持和年轻一代的观众基础,加之高科技的发展,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使得花鼓戏与流行时尚元素缺乏衔接,没有形成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从而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当前,“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逐渐淡漠了对花鼓戏的热情,以娄底城区戏曲演艺市场为例,全年演出10至20场,主要以公益性演出为主(以赠票方式和组织观众),即使这样,上座率仍不足60%,且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中老年观众占全部观众的80%以上。由此可见,在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花鼓戏的社会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这也是传统戏剧演出市场缩小的关键原因之一。

另外,传承断代、戏曲传承人青黄不接也是造成娄底花鼓戏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如今,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面临无人传承的危险局面。一方面,老一代花鼓戏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了花鼓戏演出的舞台,有的甚至已经去世;另一方面,愿意学习戏曲专业的人少,戏剧人才培养周期长,至少需要5至10年;另外,就业难,地方经济困难财政投入有限,工资低难留人才等。以娄底为例,市财政没有专项保护经费的预算,而省级财政只有申报单个非遗项目的经费;同时,在非遗保护传承人方面,市级2017年有每人2000元的经费,在此之前并没有;而省级项目传承人资金非常有限,只有每人5000元的项目经费,这使得传承人为了生计而无法真正安心把时间花在传承保护项目上,甚至另择他业,造成大量人才流失,出现“人亡艺亡”的惨痛局面。

娄底特色花鼓戏的发展新思路

目前,花鼓戏的价值不单纯体现在演出市场的经济效益上,而是以文化价值为主,谋求长远性的发展,并引导群众在思想意识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为此,娄底市发展了新思路,采取了新对策。

一方面,加大财政的前期扶持力度,解决人才问题,切实保障传承发展是当今发展花鼓戏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加大推广力度,引导传统回归和花鼓戏走向市场、依赖市场,并让观众为演出买单,培养观众的观看和消费热情。相关领导表示,通过花鼓戏进校园、进社区的展演活动,激活群众热情,点燃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激情,并引起社会的共鸣,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娄底特色的花鼓戏文化传承发展谋划新道路。

另外,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民间团体发展和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戏剧作为传统文化产物,其存在的基础在民间,广大群众是娄底花鼓戏得以长久发展传承的土壤。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加大花鼓戏传承人的培养,整合社会资源,夯实花鼓戏文化的传承基础,鼓励民间演出团体发展和民间资本投入是如今的当务之急。

娄底特色花鼓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所以,应审视娄底花鼓戏的发展前景,更好地做好挖掘文化价值、培养花鼓文化传承人、繁荣花鼓戏的演艺市场等实质性的工作。

同时,对于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的繁荣,需要兼顾传承和发展两大方面,在相互融合的进程中形成文化价值的“正能量”,并“以点带面”不断扩大花鼓戏的影响力和文化辐射力。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再次激活娄底特色长沙花鼓戏迎来发展春天。

来源:娄底新新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