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汇报演出中,株洲市花鼓戏剧团青年演员邓小玲在省会舞台上演出了传统小戏《放风筝》。
《放风筝》是个情节非常简单但表演难度颇大的小戏。在多年的传统演出中已有了它的一套既定章法。邓小玲在排演此剧时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她那细腻传神的表演,优美多姿的身段,甜润悠扬的唱腔,使戏迷们叹为观止。行家们赞道:“难得轻盈一风筝,更难得舞台上这个新的刘凤英。”
邓小玲艺龄不长,为什么能塑造出一个“新的刘凤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那出色的演技,一招一式都凝聚着她热爱事业刻苦学艺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一
一九七四年秋天,十二岁的邓小玲偷偷考进了怀化县文工团。
听说排行老八的满妹妹要辍学学戏,七个疼爱她的哥哥姐姐大为恐慌,他们组成“统一战线”向父母请愿:坚决不让这娇宝贝到剧团去受那份又苦又累的活罪!
小玲在哥哥姐姐的围攻下,一反平日的娇哆任性,默默地坐在一角,只用求援的目光望着决定自己命运的父母。
“小玲学戏,我们同意!”
“爸爸妈妈同意啦!”小玲高兴得跳了起来。
父母是最理解自己孩子的。小玲自小便爱唱爱跳,从幼儿园到学校,她都是舞台上的活跃分子。她做梦都叫着要当演员。而今十二岁啦,该让她走自己选中的路。
父母语重心长地对小玲说:“学戏不轻松,这条路是难走的。你既然有这个决心,就好好地干,决不能半途而废。”
小玲懂事地连连点头。但学戏这条路到底怎样难走,她不知道。
二
这条路确实难走。小玲进剧团后,深深领教了学戏的艰苦。
每日的形体训练使她浑身酸痛,每日的喊嗓发音使她咽喉红肿,但这些痛苦都凭着她自小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性格挺过来了。她知道:不付出艰苦的劳动,事业不会成功。然而,在当时的剧团里不排戏、不练功成了正常现象,小邓每日上班,刻苦练功,反而遭到冷嘲热讽:“这妹子纯粹想当名演员,出风头。”
年轻幼稚的小邓一时想不通了,流下了热泪。但是,她没有消沉,泪水似乎使她更清醒了:“热爱人民的戏曲事业绝不是图名图利!这条路,我走定了!”
学艺,就得有师。几年内,她除了在团里向老艺人求教外,还几次自费到省京剧团,省花鼓戏剧院拜师学艺。
她在艺术上长进很快,虽说当时她还只有几年艺龄,但在剧团恢复上演传统戏的时候,她就锋芒初露挑起了大梁:扮演《盗仙草》中的白素贞、《春草闯堂》中的春草、《荷珠配》中的荷珠、《状元打更》中刘蝉金等主角,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三
八一年底,邓小玲调到株州市花鼓戏剧团。
领导发现小邓是艺苑中一棵难得的好苗子,非常关心她的成长,将她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学习环境的改善,小邓更刻苦了,也更感到自己的不足。她暗下决心:赶上去,向艺术领域的高峰攀登。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她前进的每一个脚印,都注满了汗水。
八三年,剧团分队承包演出,邓小玲是一个演出队的主演。每天两三场的演出,男同志都累得不行了,而她,似乎不知道疲劳,照样坚持天天练功。大家都很感动,在她的带动下,演出队掀起了基训热潮。
对一个有出息的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角色,演出活生生的人物。小邓意识到这点,力求作更深的开拓,除了练功、学习传统技艺外,她还发愤读书。读戏剧表演和各种中外文学名著,以提高认识水平和文学素养并把学来的一切溶化在各种各样的舞台角色的创造中,从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具体的内在感情出发,化程式、行当与人物个性于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她在《哑女告状》中扮演掌上珠,声情并茂,唱做俱佳,尤其是《赴京》一场,以扎实的艺术根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曾无数次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和鞭炮声。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她在排演《放风筝》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就如何创新传统戏作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小邓最初接到《放风筝》的剧本,感到茫然:仅有一个角色,几段唱词,既没有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这怎么演呀?她四出拜师,向湘潭、长沙、望城和本市擅演此剧的老师求教。身段学回来了,但一试演,很不理想。为什么?她苦苦思索。在艺术指导老师的耐心启发帮助下,她终于找到戏中游丝一般的情节线。并体会到了剧中人刘凤英丰富的内在感情。刘凤英这个十五、六岁的少女,“闲来无事去放风筝”,由此而领略了自然美和生活美,在这大自签明媚的春天,在这人生美好的春天,她萌动了纯朴少女的初恋之情……
根据这个情节线,他们确定这个戏的高潮放在刘凤英遇到书生时的那段唱词里,并集中体现在“他中了奴的心”这句上。于是,他们对流传多年的本子作了大胆的改动。改动的结果是这样的:刘凤英出门放风筝,首先遇到了弯弓射箭的英俊武生,她钦佩武生的高超箭法;到了大路边,又看见了会弹三弦会唱曲子的女艺人,她羡慕这个美人的多才多艺;到了五里墩,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书生,这下“中了奴的心”!书生过去了,她还频频回首,恋恋不舍地收起风筝,怀着惆怅的心情回家:今后还会看见他吗?对!“千里姻缘一线牵”,我明天还要来放风筝……
这个戏的传统表演,演员是带着彩扇当风筝上场的,并且有一段扇舞。但在排练中,小邓总觉得用这把扇子别扭,它不仅与剧情关连不紧,而且破坏了整个戏的以虚代实的程式化表演风格。小邓毅然舍弃彩扇,全部采用虚拟化的动作表演,收效很好。
这个戏歌舞并重,李远、杨大正老师和邓小玲一道,对每一小节,每一句唱词精雕细刻重新设计动作,在保留原来场面调度的基础上大胆地借鉴了芭蕾舞和古典舞蹈的动作。如刘凤英模仿美人弹琴时,就从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伎乐天得到启示,设计了下面这套动作:随着节奏明快的曲牌音乐,她踩着花鼓戏特有的台步,口咬风筝线,眼望弹琴人,情不自禁地来了个侧身探海,然后跨腿、抬膝,再模仿美人弹琴。忽然一阵大风吹来,风筝在空中翻飞,她巧妙地一个后桥,稳住了风筝……又如“他中了奴的心”这句唱词是全剧的高潮,内在感情的升华必须和形体动作贯穿一致。小邓在老师和同志们的帮助下,作了以下艺术处理:当发现书生时,刘凤英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忘情地唱出了“他中了奴的心”,不觉风筝线脱口飞去。这时,她来了个前桥空翻带大劈叉,轻轻将线拾起,再以不同的姿式和节奏拉线,揉线,稳住了风筝,接着那多情的目光又紧紧追随着书生……动作干净利索,表情细腻动人,静中有动,起伏跌宕,既无卖弄技巧之嫌,又丰富了人物的内在感情。
事业上的有心人永远也不会满足。笔者走访她时,她一再表示今后要更加刻苦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拿出更好的成绩向党和人民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