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剧团“烧火”人
谭自然

  “那年除夕,母亲叫我把灶里的火烧起来,烧旺些。 ”

  我问母亲:“没有米,烧火做甚么?”

  母亲回答:“把锅里加上水,热气越大越好。穷要穷得有志气,叫人家看哒我屋里过年也是热气腾腾的。 ”

  小风雷并不完全理解母亲的心。但“要有志气”似乎已刻骨铭心。 

  长大了。鬼使神差,徐风雷走上花鼓戏舞台。《张飞审瓜》的张飞、《孟姜女》的赵高、《刘海戏金蟾》的石罗汉,《包公坐监》的包公等大花脸形象,成为他十数年追求的目标;它们的硬骨头品质,更为徐风雷所膜拜。34岁的徐风雷成为团长,5年来,“戏剧危机”不绝于耳;经济拮据,使大多数团体举步维艰。而徐风雷所领导的团呢?

  他上任的第一把火,始终用于“烧”戏,但他“锅里”放的不是水,而是6个堂堂正正的剧目。其中《摇大伢崽捡柴烧》获全省花鼓戏新剧目调演最佳剧目奖等12项大奖,并被定为全省“五个一”工程之一,将于1994年参加全国“文华奖”和“梅花奖”的角逐。《私房钱》和《易俗河畔》分别参加湖南省第二、第三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前者应邀晋京献演,年内演出超100场。另有3台剧目均在群众中演出40场以上。

  徐风雷在“烧”戏的同时,组织部分演职员成立民间戏剧服务社,专为民间婚丧寿庆演出,开湖南专业剧团演堂会戏之先河。3年来共演出此类戏430余场。有人赠联曰:“还艺于民,舞台草台地台,台台有戏;送剧到家,婚堂寿堂孝堂,堂堂生花。 ”

  徐风雷说,剧团要以戏为本,“烧”戏和演出,这个“硬道理”要年年讲、月月讲。但“烧”戏要有“财”。上面不给,也无钱可给。徐风雷到处找“财”烧”。 

  当团长几年,团里第三产业收入由三、五万元增至近20万元;他改革管理,包干负责,光1993年就节约开支2万余元;他改变分配制度,全团除一名老导演外,统统发50%的工资,其余多劳多得;他抓一专多能,组织歌舞队,为单位庆典性演出或进入歌舞厅,一年收入13万多元;他积极联系协作单位,创作排演服务戏,3年3台戏创收28万元……徐风雷“烧”戏,也遇到过上级有关领导泼水的时候。 

  那年,他找上门去,把刚排好的《摇大伢崽捡柴烧》推给全市经贸洽谈会。喜被恩准;但须经审看后方可。徐风雷信心满怀。 

  可审看结果,令徐风雷目瞪口呆。 有的说“这个戏是当代的白毛女”;有的说:应该从正面歌颂改革开放”;有的说:四人帮横行时期,毕竟还是共产党的天下,不能写得这样黑”。最后,领导旗帜鲜明地表示,这个戏不能演,而且没有商量的余地。 

  投资2.7万元,戏就这样砸了?难道仅仅是2.7万元经济损失?硬顶,是没有出路的。徐风雷想到了曲线救戏。他知道领导的意见并没有错,其用意也是考虑社会效益问题;只是他们审视的角度不同、艺术观念有异而已。5天后,徐风雷怀揣着编剧修改后的本子再次请求领导审查。通过了。但编剧说,这样搞戏,从此不再编剧。导演说,这样的戏谁愿导谁导。当徐风雷私下把“小九九”告诉编剧和导演后,戏还是立了起来。 

  第二次审看开始。原班领导再次前往。演至三、四场,领导发话了:“小徐,这不还是第一稿吗?基本上没有改呀!”徐风雷没有吱声。对于欺君之罪,他有准备。成败乃此一举,大不了丢掉不带翅子的乌纱!演出结束,省里有关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该剧:“多年没有看过这样的好戏了。”市领导的“硬问题”随之软着陆。徐风雷心跳恢复正常。 

  徐风雷“烧”戏,还碰到过同行釜底抽薪的事。刚当团长时,他决定上一台戏,请来团外导演排练。导演对本子提出修改意见,并征得编剧同意亲自改本。戏排好了,“官司”也来了。 

  导演说,编剧署名也要有我的份,而且要排在第一,否则不干了。编剧说,编剧只能署我的名,导演署在后面都不干。 否则法庭上相见。 

  两人都有理,难煞徐风雷。几经捏合,仍各执己见。徐风雷被逼上梁山。他不信演惯了包公的人,区区小“案”还应“公断”!

  他对导演说了3个理:“公理”,文艺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希望你不要过于计较个人得失;“私理”,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希望保持友谊。全国著名的导演与三级编剧争署名权,值得吗?“法理”,合同规定,我只是请你导戏,没有请你改本。 改本子是你导演的需要和自愿,否则你可以不改。现在戏已排好,你如釜底抽薪,不让演出,必须承担违约责任。 

  导演通宵不寐,辗转反侧。第二天找到徐风雷:“你真厉害,我的领导都不敢这样批评我,我服你了。你怎么断,我都依。 ”

  徐风雷又找编剧:“导演改本子,你是同意了的。这我可作证。导演要求署名,并非全无道理,你如起诉,必败无疑……”

  最后,由徐风雷拟定笔名署在编剧上。公案私了,编、导握手言欢。 

  徐风雷到任前的湘潭市花鼓戏剧团,人心思散。文化局领导整天充当“消防队员”,时刻准备前往“救火”(解决问题),徐风雷到任4年,坚持“烧”戏和演出,剧团热气腾腾的。 但人们仍然不安,害怕徐风雷工作太好,一纸红头文件将他调迁。 93年总结会上,同志们众口一词:“徐老九不能走!”

来源:戏剧春秋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