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文化局有两位刘氏局长,为便于称呼,大家叫他“美局长”。
真是名如其人:他不仅浓眉大眼,堂堂一表,更有一颗成人之美的爱心。
从他16岁高唱《解放区的天》奔向农村校园,培育新中国第一批花朵起,一直在文教宣传这块神圣的热土上辛勤耕耘46个春秋。挥洒的汗水,浇灌的心血,汇成了一条日夜奔腾的爱河,滋润着资江两岸百花盛开的剧坛戏苑。
他是中国演出管理家协会名誉理事,湖南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邵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经他亲手培植的戏剧作者和作品,数以百计,名扬省内外。然而,不管在剧本、字幕或奖状上,却从未留下他半个名字。
好心人为他打抱不平,他总是幽默地笑而答之:“我这个人,天天工作,从来够不上先进;年年抓戏,从来写不出作品。大约是人怕出名猪怕壮吧!”
一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好的剧本,靠好的作者。
刘美民深谙此道。他除了利用每次汇演,集中评选加工一批冒尖的剧本;还经常举办戏剧创作班,同作者一起谈戏吟曲,咬文嚼字,苦心经营每一部剧作。
970年,新化县一位作者创作的剧本《激浪红心》中,有一句“乘风破浪”的唱词,刘将其改为“劈风斩浪”,作者不服,反说刘生造词语,刘不以为忤,任作者自行改回去。不久,《红旗》杂志一文中正好有“劈风斩浪”一词,作者才心悦诚服,至今犹称道不已。
在七十年代一次全区文艺汇演中,绥宁县关峡乡苗族青年农民李荣民创作的山歌剧《相亲亭》,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模式,大胆地歌颂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与争论。
作为地区文化局文艺科科长和汇演大会剧评组组长的刘美民,挺身而出,巧排非议,鼎力保护这棵难得的戏剧新苗。
汇演后留下作者,亲自厮守招待所,一字一句地切磋琢磨,精益求精。最后这个山歌剧不仅在全省汇演中夺魁,而且选送北京参加全国农村文艺汇演,荣获文化部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多次向国内外播映了演出盛况。后来,听说为《相亲亭》谱曲的作者之间发生了署名纠葛,而一手一把帮助作者加工好剧本的刘美民想都没想要署自己的名。他不仅成戏之美,而且成人之美。在他的积极建议和活动下,李荣民喜上加喜,获奖不久即招为绥宁县剧团的专业编剧,并送往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同李荣民一样坚持写戏的农民作者唐畏保,家住邵阳县塘渡口。家境贫寒,老大未婚。他写的剧本《乐朝天做媒》,在全区汇演中被刘美民看中后,立即派人帮助他加工,选送长沙参加全省文艺汇演,一举夺得湖南省业余现代小戏创作一等奖、全国农民小戏评选二等奖。刘美民趁热打铁,亲自到作者乡下家访,并同县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商量,既帮助作者招了工,又促成作者讨了老婆,唐畏保的父母感激涕零地说:“您们真是畏保伢子的再生父母!”
最近,邵阳市群众艺术馆的书记肖革生创作的小品《远去的风筝》,在全省汇演中荣获一等奖。他谦逊地告诉记者,他今天能够将这只风筝放飞天空,永远忘不了二十年前的牵线人。
这位牵线人是谁?又是“美局长”!
当年的小肖还只十几岁,高中毕业后考入洞口县花鼓剧团当演员,喜欢写写画画。被前来检查工作的刘美民发现了,一边鼓励他平时多练笔,一边破格邀请他参加地区专业编剧学习班。小肖是唯一的演员代表,麻起胆子写了反映农村养猪场的处女作《根深叶茂》。刘美民一看,虽还很不成熟,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马上交给老剧作家刘回春具体辅导修改,自己便带着小肖参观几处养猪场,指导作者如何汲取生活养料,补充创作素材。这个剧本修改后,小肖带回剧团排练演出了。从此,小肖由演员变成了编剧,踏上了戏剧创作的漫漫长途。
十年浩劫中,省文化系统下放了一批戏剧名家到邵阳。刘美民和文化局的其他领导对他们关怀备至,不但千方百计解决安居乐业的具体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既搞创作又带徒弟。由于新老作者珠联壁合,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连年在全省汇演中争奇夺艳,全省文艺界美称邵阳是“戏剧城”。
后来黄鹤虽已去,山中凤凰起新声。由于刘美民一贯重视后继有人,不断地抓紧培养本地作者,因而邵阳剧坛新作层出不穷。近几年涌现的《儿大女大》、《奇案奇缘》、《银杉情》等优秀剧目,又继续饮誉三湘。
二
佛要手雕,戏要人演,好戏还靠好剧团。
刘美民以剧团为家,同全体演职员工广交朋友,情同手足。
作为文化局抓戏剧的负责人,对市直三个剧团和各县的剧团,了如指掌。不仅熟悉每一位编、导、演、乐人员,甚至连守门员、炊事员的名字都喊得出。
过年过节,他都要到剧团里去拜年贺节。特别是那些体弱多病的老艺人,他更是经常登门看望或去医院探视。每到县里出差,总要去剧团访朋会友,问寒问暖,常常深夜才返招待所。
洞口县花鼓剧团老艺人许秀风,是旧社会唱草台戏出身的阳戏名旦,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下九流”遣送回乡。粉碎“四人帮”后,刘美民立即找县里有关领导尽快帮助她落实了政策,实现了三喜临门:本人重新归队,丈夫解决城镇户口,养女安排了工作。
焕发了艺术青春的许师傅,安心乐意地为剧团带了一批好学徒。其中的佼佼者匡蓼媚,主演《乐朝天做媒》在省里获奖后,不幸在舞台上摔伤脚,在县里没诊好,刘美民便要剧团送她到邵阳市来诊。他在自己家里腾了一间房子,由妻子杨医生陪同治疗,精心护理,直至小匡重新登上了舞台。
刘美民既关心演员,又关心剧团。
为了让广大农民在家乡能看到自己喜闻乐见的花鼓戏,他积极支持洞口剧团上山下乡,送戏上门,每年有六个月以上在农村演出。
刘美民多次带领戏剧专干和作者深入演出点,和剧团的同志一起呷盐菜炒笋子,一起住柴屋、睡门板。白天开会座谈,个别采访;晚上帮忙扎戏台,搬道具。总结了“轻装上阵”、“一景多用”、“活动舞台”等先进经验,洞口花鼓剧团被评为湖南省上山下乡的一面红旗。刘美民曾陪同文化部电影局局长丁峤、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到洞口剧团参观,深受他们的好评。
湖南省祁剧院下放邵阳后,一度偃旗息鼓。许多老艺人深受“四人帮”摧残,身心交瘁。为了抢救祁剧的优秀传统节目,刘美民委托赵洪滔等音乐专家,将老艺人秘密转移到邵东花鼓剧团,深夜进行录音。他还和戏工室的谭柳生,夜以继日抓紧时机搜集、整理材料,在湖南第一个完成了地方戏曲音乐集成,受到了中央和省里的表扬,并同文化部周巍峙部长合影留念。
在刘美民的倡导下,邵阳率先举行了整理、改编传统剧目汇演,召开了振兴祁剧研讨会和振兴邵阳花鼓戏座谈会,创办了邵阳戏曲学校祁剧班,培养了一批祁剧新苗。在1993年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奖赛中,一、二期的学员贺冬梅、李和平、刘芳、申桂桃,一齐跃居十佳行列,贺冬梅摘取了芙蓉奖桂冠。
邵阳市文化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当刘美民走上台去,从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中接过奖牌,其内心深处的激动,决不亚于三十多年前第一次上北京见到田汉和夏衍两位戏剧大师时的心情。他说:“只要有党的关怀和人民韵喜爱,戏剧事业将越来越兴旺发达,我们肩上的担子也将越来越重。”
此时,他已到了退休年龄,本可以卸下重担透透气,轻轻松松欢度晚年了。但他仍然心系剧坛,为邵阳的戏剧事业更上一层楼而日夜操劳。
喜庆六十大寿时,湖南省戏曲音乐学会送给他一块红底金边横匾,上书四个大字:德高望重。
三
有了好剧本,好剧团,还得开展有声有色的演出活动。
刘美民除了鼓励市直三个剧团和各县剧团八仙过海,在舞台上大显神通;还广开戏路,邀请外地艺术家前来邵阳表演,传经授艺,满足群众需要。
邵阳市演出公司吕书记屈指一数,滔滔不绝地挂出了一串名伶荟萃的流水账:
1988年,上海越剧团《红搂梦》剧组来邵阳市工人文化宫演出,刘美民亲自接待,具体安排,演出了十来场。观众反映这是难得看到的高水平艺术表演,邀请主要演员开了座谈会。
1989年,庆祝建国40周年,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蒋大为、李光羲、毛阿敏、董文华、李元华等先后来到宝庆古城,亮嗓献歌。
1990年,为亚运会集资,著名演员侯宝林、刘长瑜、高玉倩来邵阳体育馆进行精彩表演。
自幼喜爱京剧的刘美民,同扮演《红灯记》中李奶奶的高玉倩娓娓交谈,高老夸刘美民是“难得的知音”。
1991年,著名舞蹈家陈爱莲、著名电影演员刘晓庆纷纷来此一展风彩。省文化厅副厅长吴兆丰副带领一支文艺轻骑队,深入邵东、隆回、武冈等地社教点,进行慰问演出。刘美民不仅奉陪到底,而且借此东风,请省文化厅领导检查文化工作,看望老艺人,帮助剧团排忧解难。
1992年8月,为了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刘美民在全省演出工作会议上发起组织的资江流域“十团百乡千场巡回演出”活动,在城步土桥农场开幕。对这次轰动省内外的大型戏剧交流活动,省文化厅吴兆丰副厅长倍加首肯和支持,娄底、益阳、岳阳三个兄弟地市积极响应和协作,《人民日报》发表消息,赞扬这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繁荣城乡戏剧舞台的壮举。
刘美民带领祁剧团参加开幕式后,沿着城步——武冈——隆回——新邵的路线,深入两岸乡镇演出,大受群众欢迎。
至今,由省文化厅颁发的绣着“同饮一江水,共育艺苑花”两行金字的鲜红锦旗,还高高挂在湖南祁剧团和邵阳市演出公司的墙上,熠熠闪光,永不褪色。
刘美民一手抓专业剧团的演出,一手抓业余剧团的活动。
早在七十年代,他在新化蹲点的孟公太队,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业余创作遍地开花,省里树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红旗,向全省各地发出了“向孟公大队学习”的通知。当时文艺宣传队中的骨干,现在有的已成为知名文艺家,有的还当上了副专员。
前几年,邵阳县白仓乡祁剧团,应邀参加湖南省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刘美民与市演出公司吕书记三下白仓,指导他们排练节目,安排演出。为了解决赴省的经费问题,除了市文化局拨专款2000元,他还带领剧团去邵东仙槎桥一带边排边演,筹措资金2000多元。到长沙后,刘美民还要市演出公司补助演员的伙食费,千方百计帮助这个民间职业剧团,成功地参加了戏剧节的演出,并获得多项奖励。
如今,美局长虽已退休,但他丝毫没有“功成身退”的遗憾。作为市政协委员、他一如既往,关心大局,忠言直谏,积极参政议政;作为市剧协主席,他继续带领全市戏剧工作者,为繁荣发展邵阳戏剧事业而耕耘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