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ICP备000012 湖南图书馆 2009年9月
版权声明 关于我们
巴陵戏,因艺人多出于巴陵而得名,又因它形成和主要活动地为古岳州府(今岳阳),民间称为岳州班。1952年始定为巴陵戏。它以弹腔为主,兼唱昆腔、杂腔、小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湖北方言为舞台语言。巴陵戏传统剧目比较丰富,有传统剧目423个,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
岳阳市巴陵戏剧团副团长俞存远告诉记者,巴陵戏在上世纪70年代前还有两个半剧团,1977年后全国就只此一家了。由于该剧种行当分得很细,有些行当至今还是空白。鉴于培养后备人才的紧迫性,2004年,剧团在排练场地,开办了巴陵戏剧学校。戏校学生只需要交纳一定的生活费,其他费用都由团里想办法解决。这一届的孩子最小的也有11岁,而学武戏,年龄在8-9岁最合适。这届办完后,他们还会继续办下去。
得知我们特为寻找巴陵戏而来,几位年逾古稀的老演员执意要为我们表演一场折子戏。孙艳华,76岁,饰薛平贵;李玉仙,83岁,饰王宝钏。在弟子的搀扶下,两位老人颤颤巍巍地登台。登台前,化妆、准备、与乐队交流,记者计了一下时间,足足用了40分钟。一上台,那眼神,那身段,那唱腔,两位老人仿佛年轻了30岁。台下面,是戏校全体学生,掌声不时响起。
唱完后,记者又见到了两位老人,从老人脸上的红晕来看,他们还沉浸在重回舞台的兴奋中。“20多年没唱戏,没想到,80多岁了还能唱给你们听,好激动,好高兴,我昨晚还在发病,但一登台,病就全没了。”李玉仙老人兴奋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