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用乡音擦亮乡愁
谭周易

  今年八月,深圳“乡土曲艺进深圳”考察团来娄底采风, 我有幸陪同考察团的专家老师们深入娄底各县市田间地头,进行了为期六天的深入调查。独具梅山文化特色的新化山歌,已流传数千年、带着神秘色彩的梅山傩戏,体现传统工艺的梅山版画、剪纸艺术……让考察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了湘中的民风古韵,享受了一场湖湘民俗文化的盛宴。采风结束后,采风团的工作人员刘琳和陈志豪告诉我,她们期待着娄底的乡土曲艺在十月能赴深圳演出,让一座现代移民之城,聆听家园的乡音乡情,记得住乡愁。

  十月,我们如约收到了邀请。乘着金色的秋风,我们来到了深圳参加“乡里乡亲——乡土曲艺进深圳”娄底成果展。

  第一天演出的地点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开场的第一个节目是傩戏表演,7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山傩戏”代表性传承人苏立文及他的儿子苏业照、苏业烈等演员,共同演绎了一台神秘和精彩的傩戏,吸引了众多深圳市民。当有“新化山歌皇后”之称的陈福云唱起古老的山歌《呜哇峒》的时候,在台下的新化籍观众曹老先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他边唱边走上舞台,引来全场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我同记者采访了曹先生,他说他来深圳十多年了,已很久没听到家乡的山歌,他以前在家乡时,是无处不唱山歌的。当听说有山歌在这里演出时,他转了好几趟车,才赶到这里听山歌,听到山歌,让他很激动。随后,他又唱了一段经典的新化山歌《神仙下凡也难猜》:“男在高山打屌玩,姐在河边洗韭菜;想吃韭菜就拿几把,要想攀花就晚上来。”歌声悠扬动听,赢得了我们的交口称赞,也令我们颇感欣慰。因为,我们参与此次的活动,正是要让那些带着浓浓乡情的戏曲、唱腔、歌谣……擦亮众多如曹老先生般游子的乡愁,慰藉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展演的同时,深圳方还在中心书城二楼中厅举行了“乡土曲艺进深圳”湖南娄底行摄影展,精选了摄影家吴忠平来娄底采风时的作品。透过他的镜头,那些熟悉的乡土风物,那些浓重的民间风俗、那些真实的田园故事,再次带领观众沉浸到了乡音乡韵中,让人仿佛荡着一叶小舟,沿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之河溯源而上,而忘记今昔是何年。湖南省剪纸艺术大师李希特、版画家谢敏杰也在展厅为观众现场展示了双峰剪纸及新化版画的民间手工艺,欣赏他们的作品,如一曲曲田园牧歌在耳边回荡,令人如醉如痴。

  第二天演出在深圳市少年宫大剧场举行。娄底市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的演员们精彩演绎了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中“求婚成亲”的片段,他们欢快、风趣的表演加上流畅明快的曲调,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本次演出也上演了四川的川剧,两种不同风格的地方戏剧,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让观众们在乡土的声音中重温着乡土的记忆。同样令我们感动的是,很多人寻着“乡音乡韵”前来,不少观众提前一两个小时在少年宫派票处等候取票,许多观众还带着亲朋好友前来观看家乡的戏剧演出。

  我们演出地点的附近,就是深圳莲花山公园。在演出之余,我们游览了公园的景色。在公园主峰的山顶广场,矗立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塑像,站在山顶平台,倚着栏杆,俯视深圳鳞次栉比的现代城市建筑群,一个“如何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发扬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问题忽然跳入我的脑海,引发了我的思考。毕竟,不管经济如何发展,而那些蕴藏着国家和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的戏剧、曲艺、剪纸、绘画等文化遗产,无不是我们永恒的家园和文化之根。特别在当今文化影响力已成为一国“软实力”的形势下,保护文化遗产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乡土曲艺进深圳”这个文化项目的意义和价值。

  我深信,乡愁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情感,而那些擦亮乡愁的饱含着乡音的乡土曲艺会如永恒的灯火,永远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

来源:娄底新闻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