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蝶变
刘凌

  常德花鼓戏传承人杨建娥在青年演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他们的新家——鼎城区文化中心。看到剧团硬件条件有了如此大的改善,她非常兴奋。

  7月21日的下午,天气分外溽热,人也变得慵懒起来。“溯源沅水”采访团乘坐的大巴在这个城市穿行,七拐八弯后在老城区的一条窄巷的巷口刹住了车。“这是哪里?”睡眼惺忪的大伙儿环顾四周,不知身在何处。沿着这条窄巷行走没多远,两块金字招牌让人眼前为之一亮: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常德市常德丝弦艺术团。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花鼓戏和常德丝弦两者都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练间隙,演员朱成贵和刘奕妮站在窗户边讨论表演细节。

  对于曾经多次造访的我来说,已经熟稔不过。这里是老常德口中的杨家牌坊巷,也是传说中那个蜚声大江南北、获奖无数的剧团。而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个剧团就一直在这喧闹、逼仄的市井中发出令人为之赞叹的曲调。墙壁上,爬山虎蔓延生长,让这栋陈旧的三层小楼有些许沧桑。2楼的办公室里,67岁的杨建娥面对着6地的媒体,从源头开始述说。“1952年,我6岁,外祖父文运甫担任班主的鼎城区宏乐班,在当时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下,改组为专唱花鼓戏的民间职业剧团,取名常德市建设楚剧团,也就是如今常德鼎城区花鼓戏剧团的前身。”7岁学艺,14岁成为剧团台柱子,16岁开始兼任导演,18岁当上了剧团业务副团长,2009年6月被文化部评为常德花鼓戏国家级传承人,杨建娥对于这里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

  时隔50年,传统曲目《打芦花》仍然是常德花鼓戏的招牌曲目。

  剧团的故事很跌宕,很长。我们在小楼里游走。1楼的道具行头大多装了箱,楼梯间挂满的照片已经收了起来,而2楼的会议室里摆得满满的奖杯移走了,在3楼空无一人的排练室里,透过窗户,看见周围一地瓦砾——这片名叫杨家牌坊的区域,即将被翻新。剧团的搬家已经开始了。位于沅水以南的武陵镇,一个名为鼎城区文化中心的地方,那里是剧团的新家,那里有敞亮的舞台、宽大的排练室,什么都是新的。而门口的这两块牌子,它们不会被搬走。与搬家一起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让剧团改换成“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和“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的名字和内容。而这种改变,真的很好。

  此刻,两块招牌和窄巷里的这处院落,即将成为沉落在光阴里的记忆。文字周围的这些照片,这些场景,或许再难重现。

来源:《常德晚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