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林路)花鼓戏是中国中部湖南省的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就是一名花鼓戏的乐手,他的名字叫高文斌。
花鼓戏的旋律婉转悠扬,歌词浅显易懂,在当地老百姓中广为流传。高文斌,是湖南省攸县花鼓戏剧团的一名乐手。今年40出头的他1985年进入戏剧团里担任低音乐手,一干就是22个年头。谈起和花鼓戏的渊源,高文斌告诉记者。
“(我)12岁(时)就(已经)喜欢这行(花鼓戏)了,爱好这行了。因为耳濡目染了,家里父母都喜欢这行。”
初中毕业以后,高文斌对地方戏曲的热爱有增无减。16岁那年,他进入了当地的职业剧团开始正式学习花鼓戏,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攸县花鼓戏剧团,成为了一名专业演员,专门负责演出的配乐。高文斌20多年的戏剧团生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6岁我就到了职业剧团学习。(19)85年进专业剧团。主要是搞低音乐器,大提琴,贝司,吉他什么的。(到了专业剧团以后,)跟着老同志学习,20多年在这个专业剧团摸爬滚打,慢慢成长。”
上个世纪末,勤学苦练的高文斌已是攸县花鼓戏剧团顶梁柱。他渴望演出,希望能在舞台上大展拳脚。可是当时的中国,城镇和农村的大批劳动力不断涌入了城市谋生创业,乡村戏剧市场陷入了空前的冷淡。现实给年轻的高文斌泼了一头冷水,看着剧团的演员纷纷放弃这个职业,高文斌心里既着急又矛盾。
“那段时间,整个戏剧市场都不景气。(19)97到(20)03(年),这段时间是最低潮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员工都看不到剧团的前途,不知道(未来)怎么走,(大家)都喊着要下海啦,到外面去赚钱了,都不愿意搞这行了。因为(戏剧)这行是个清贫的工作,又辛苦,又没有钱。”
当年同高文斌一起经历过这段日子的同事,花鼓戏女演员罗湘莲说起那段日子也深有感触。她说:
“那时我们周边的剧团全部撤了,就剩我们剧团了。当时剧团的情况确实是不好,工资都发不上,都是一个月拖一个月。”
罗湘莲的话没有半点夸张,那时很多剧团的工作人员就是因为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下才选择放弃的。高文斌的妻子极力要求他离开剧团,可他哪里舍得放弃自己热爱的花鼓戏事业。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闲暇时干点农活,贴补家用,日子过得十分的苦闷。看着其他人外出打工挣钱,高文斌心里也产生过矛盾,但实在割舍不下这么多年对音乐和花鼓戏的喜爱,终究没有做出离开剧团的决定。他觉得,那段时期就像是花鼓戏经历的寒冬。他总是在想,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总是感觉戏曲(的)春天还是会到,感觉还是有希望。”
高文斌工作的剧团所在地——湖南省攸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大了农业的投入,当地的经济发展得不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打扑克、玩麻将这些简单的休闲活动,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上的享受了。为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湖南省开始号召演出单位送戏下乡,深入农村,给当地老百姓演出。作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地方戏曲之一,花鼓戏也开始逐渐重新焕发了生机。高文斌等待的花鼓戏的春天终于到来了。看到自己热爱的花鼓戏又开始受欢迎,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现在是到一个地方。红遍一个地方。老百姓对我们是相当的留恋。我们走了以后都说下次再来。”
高文斌介绍说,为了更好的满足老百姓的要求,他们剧团的演出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演员把很多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唱给大家听,演给大家看,通俗易懂,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他们剧团去年演出了300多场,场场暴满。演出增多了,他们的工资自然也一年比一年多。和高文斌共事多年的罗湘琴女士说到这个话题,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她说:
“(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相当满意。我们现在的工资基本上比去年翻了一番。以前只有几百块(人民币),现在有一千多,我们都喜欢干。”
收入上去了,高文斌的家人都很支持他在剧团的工作。看到剧团这么受欢迎,高文斌自己也无比满足和骄傲,觉得每一天他都过得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