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割不断的戏剧情
王敏

  以“戏窝子”的名义,15年里,常德市老编剧6届联谊盛会,届届精彩。

  “这是五届老编剧联谊会的一次华丽转身,这是一次新老交替的必然流程;这是老编剧们对过往岁月的咏叹,也是对中国梦艺术精品的呼唤;是对新一代创作精英的期盼,是对常德文化永无止境蓬勃发展的祝愿。”5月23日,常德市2014“中国梦”艺术创作笔会开幕式上,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雷元淦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余味无穷。

  相聚:一次华丽的转身

  时间定格在5月23日至25日,地点锁定常德。怀着对乡土的眷念,对“戏窝子”的深情,从常德走出的老编剧们不顾天南海北的距离,齐刷刷聚集一堂,相隔两年,大家的情谊似乎又浓郁了一分。

  吃一碗正宗的常德米粉,操一口浓浓的常德腔,聊一聊家长里短,品一品本土新戏,老编剧们深切体会着那割不断的一方水土情,亲切之情一时无法道出。

  国家一级编剧、电视剧《走向共和》的作者盛和煜长年受外地邀请写戏,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他搁不下常德老朋友的情谊,应邀踏上故土。他说:“戏剧舞台是我安身立命之地,戏剧文化是中国母语文化的精髓,我们不可以轻贱它。剧作家要有阅历,60岁正是创作高峰期,要把握好这个时机,抓紧创作精品。”

  国家一级作家,长篇小说、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作者水运宪欣然赴会,66岁的他依然焕发创作的激情,打算利用退休的时光潜心创作。他说:“常德编剧人才组合到一起,成就‘戏窝子’美誉,是当年文化繁荣大背景下的必然,如今,时代在进步,数字化传播挑战着传统传播,碎片阅读时代冲击着传统文化艺术,作为编剧,不应感到悲哀,我们可以不屈从,但可以顺应。”

  79岁的王兆元从桃源赶来,他说,人生一大半时间以戏剧为伴,与编剧打交道。“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一起讨论剧本,形成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如今回忆起那段岁月,还历历在目。每每参加老编剧联谊会,就像是兄弟姐妹重逢,格外亲切。”年近八旬,他依然不舍编剧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他与老朋友的共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更是他对常德编剧新人寄予的希望。

  鼎城区十美堂镇走出来的农民剧作家黄士元也已71岁高龄,身体状况百出,却不曾歇笔,至今已有30多件作品捧获国家金银大奖,一句“不逛公园逛菜园”的经典台词令人记忆深刻。黄士元常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一次,他在街上擦皮鞋,擦鞋匠顺口溜似地背出了他写的许多唱词,令他感动不已。他说:“没有常德老编剧这个团体,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创作笔会上,老编剧们追忆着那些难忘的岁月,感叹着老朋友的相继离去,不少人是拖着病体来赴会的。大家感慨来日不多,有人建议,由此为老编剧联谊会画上完满的句号,有人戏称这是“最后的晚餐”,有人更愿意将其誉为一次“华丽的转身”,希望老编剧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在新一代青年编剧中得到发扬。

  回首:“戏窝子”里的深厚情谊

  追忆老编剧队伍的激情岁月,67岁的雷元淦脑海中浮现一幕幕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对于老编剧们来说,桃花源景区是个绕不开的特殊地。1978年,全省专业戏剧汇演观摩演出在桃花源拉开帷幕,艺术名家受邀前来讲课,桃源成了戏剧培训基地。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在桃花源体验生活前后达10年。

  1999年,首届常德市老编剧联谊会由民间发起,有常德戏剧界“四大天王”戏称的康健民、水运宪、盛和煜、佘致迪相约筹资1万元,邀全市老编剧前往桃花源景区聚会;2005年,老编剧们体验了一趟花岩溪美妙之旅;3年后,他们再次相约桃花源,此次,水运宪提议将联谊会缩短至2年一届;2010年,临澧宋玉城为编剧们大开城门;2012年,汉寿县美丽的清水湖畔留下了老编剧们的欢声笑语;2014年迎来华丽转身,众编剧在市城区开启“中国梦”创作笔会。

  自第二届起,联谊会全程录音,每届整理出一本小册子《剧作家的情怀》,原汁原味地反映老编剧们的心声,一时在本土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翻开这本小册子,编剧们均是即性发言,或谈内心感受,或是思想的碰撞,自由的表达,老编剧联谊会被誉为全市各界开得最有味道的会。

  老编剧联谊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家大讲学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康健民讲全国电影发展形势、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水运宪讲述小说创作的思路与创新,盛和煜坚守阵地话戏剧,有“辣妹子的爹、党的儿子”美誉的佘致迪(歌曲《辣妹子》、《党啊,亲爱的妈妈》作者)就电视剧主题曲创作开讲,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阳娟谈戏曲的魅力……

  老编剧联谊联出深厚情谊,更联出了一批精品力作:诸扬荣写出常德丝弦表演唱《俏婆婆上大学》,晋京演出获大奖;杨任重小戏《嘻爹嘻事》在全国小戏小品曲艺演出中获奖;黄士元退休10年里文思喷涌,捧得国家级金银大奖17次,出版专著7部;彭道诚写出小说《喋血孤城》;刘京仪谱出《虎贲》之勇;汪荡平绘写《蒋翊武》之义……

  十年磨一戏,关键在于磨。“老编剧们都已是年过六旬的退休者,实际上是最有战斗力的编剧队伍,正迎来创作的高潮与成熟期。这也是联谊会越开越来神的原因所在吧!”雷元淦说,他自己则长期组织文艺活动、撰写文艺评论,受到老编剧们的尊重。

  “责任、爱好,是投身一项事业的持久动力。退休后,责任少了,深入骨髓的那份兴趣爱好成了最持久的动力,让人放不下。这或许就是每一位老编剧割不断的戏剧情怀。”雷元淦说。

  传承:忧虑在心  使命在肩

  还在2012年5月,一个隆重的拜师仪式在市文化艺术研究所举行:孙海云、莫晓彦、罗蓝、姚琴4位年轻编剧正式磕头拜师,他们的老师是汪荡平、刘京仪、杨善智、徐泽鹏4位编剧前辈。“戏窝子”刮起了一股“老带新”风尚。

  其实,常德编剧队伍“老带新”最早可从第四届老编剧联谊会追溯起。那时,老编剧们就意识到:只开老编剧的会,难免与现实脱节,培育新人迫在眉睫。于是,在宋玉城召开的联谊会上,一些区县(市)年轻的业余作者也受邀与会,听名家讲座,开拓创作思维。对于年轻编剧小试牛刀之作,老编剧仔细阅读,精心辅导。

  今年36岁的莫晓彦是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的专业编剧人才,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戏剧创作研究生班达2年,从师戏曲理论家宋光祖。刚开始宋光祖对接收这位来自常德的年轻学生有些犹豫,当他看了莫晓彦的一些作品后,默默说道:“15年,20年,还是能出一个好作者的。”这句话一直鼓舞着这位热爱戏剧、喜欢安静的年轻人。

  学成归来,莫晓彦并没能一展才华。“戏剧大环境已经变了,剧团在缩减,写的作品没有地方演,这极大地挫伤了我们几位年轻编剧的自信。”前几年,她写了一个历史题材大戏《豫让》,但因为创作技巧和经验缺乏,一直未能满意。去年拜师后,她心存惶恐将初稿交给老师刘京仪。刘京仪对她的选材、文笔等给予赞赏,并花了一两个月时间仔细阅读后写了满满4页纸的修改意见,细到一个配角的历史牵连,这令莫晓彦感动不已,“以前我改不下去,现在思路开阔了,创作瓶颈打破了。”她打算今年完成这部大戏的修改创作,还打算改编托尔斯泰的名篇《复活》,“有了老师的悉心传授,我感觉不再是一个人在奋战。”

  26岁的姚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武陵区文化馆文学专干,以前对本土戏剧创作几乎没有接触过。上班第二天,她就到武陵区文化馆原副馆长、编剧徐泽鹏家里去拜师了,徐泽鹏欣然接受了这位学生,当场交给她一大叠本土戏剧创作书籍,语重心长地说:“写戏是个艰苦的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从唱词的平仄、压韵等基础开始,到实地采访搜集素材,精心修改初稿,67岁的徐泽鹏耐心地做起传帮带工作,指导姚琴写常德丝弦、澧州大鼓、渔鼓等本土曲艺。这位徒弟没有让他失望,先后创作了不少小戏作品,歌词《桃花源恋歌》在国家刊物《歌曲》发表,常德丝弦《激越德山》、《点滴热血点滴情》、《魅力德山竞风流》、湘北大鼓《美丽乡村引凤凰》等搬上舞台演出,受到好评。

  “现在,年轻编剧还很缺乏,各区县(市)的文化专干也偏老龄化。坚守文化阵地的人才首先应该有浓厚的兴趣爱好,如今的许多名老编剧当年来自各行各业,因着对文学的共同爱好而走到了一起。文化部门在招文化专干上效仿当年,不拘一格降人才,重振‘戏窝子’的美名。”徐泽鹏说。

来源: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