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李小嘉:
21岁,在湖南花鼓戏《打铜锣》中饰演林十娘,一举成名;36岁,在移植京剧样板戏的花鼓戏《沙家浜》中成功扮演阿庆嫂,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40岁,被委以重任,当上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院长。人生的机遇一次次向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李小嘉敞开,人人都说她幸运。日前,已69岁高龄的李小嘉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自己的幸运来自对花鼓戏的热爱,她把机遇比作秋千绳,“秋千荡来荡去,只有做好准备,才能在一瞬间抓住上面的绳子,才能荡得更高。”
梨园赋:
古往英豪梦,今来儿女情,寂凉长夜街巷,谁家曲绕梁?阶前镜里,小弄堂口,恩怨情仇多少事,粉墨唱平生。
遥想梅程盛景,大师光耀群星。九龙庭上,管乐迎兵来将往;虎度门外,青丝染暑炙寒霜。
至如今,欲净素手拈拙笔,写不尽—台前幕下、梨园惊世魂!
湖南花鼓戏 :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花鼓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著名表演艺术家包括钟宜淳、龚谷音、李谷一、李小嘉等。
参加文艺汇演时被伯乐相中
1944年,李小嘉出生在长沙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爱唱爱跳。上小学时,她家住在劳动剧院旁边,剧院里经常演出湘剧和花鼓戏,每到晚上演出的锣鼓声响起,李小嘉就急急爬到剧院的窗子上去看,然后回家表演给家里人看,引得全家人大笑不止。1960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李小嘉和一个同学合排了一个节目,参加长沙市举办的中学生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后,二人皆被湖南省花鼓剧团看中,就这样,李小嘉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人生。
初入剧院,不懂的东西还是太多。生性好强的李小嘉立志一定认真学戏,一天到晚都沉浸在学习中。那时的她心无旁骛,记忆力特别好,所有戏的台词、唱词全部能背下来。若干年后,当剧团里排练一些老曲目一时找不到剧本时,人们就会说“找李小嘉,她是活剧本!”
李小嘉说,“文革”前的那几年,是戏曲的黄金时代,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上演的节目,几乎场场满座。她告诉记者,自己年轻的时候根本没见过城市华灯初上的景象,因为下午5点半就得从剧院出发到剧场化妆,7点钟开演,一直演到10点多,通常每晚12点以后才能睡,而第二天一早7点多又得起来练声练功。就这样,在一个个练功、练唱的日子里,李小嘉的基础越来越扎实,舞台塑造能力也越来越强。很快,她就像一只羽翼渐丰的小鸟,即将迎来生命中的第一次翱翔。
《打铜锣》令“林十娘”走向全国
1965年,花鼓戏剧院的三个小戏《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南五省现代戏汇演。三个戏总共需要10名演员,最后,剧团领导决定启用青年演员,机遇降临在了李小嘉和李谷一头上,那一年她们都只有21岁,分别担任《打铜锣》和《补锅》的主角。
1965年8月,中南五省规模盛大的现代戏汇演在广州举行。李小嘉在《打铜锣》中饰演一位泼辣能干又有点自私的农村妇女—林十娘,她趁着秋收季节将自家养的鸭子放出去吃集体田里的稻谷,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正是生产队要防范的。“咣!咣!咣!”三声锣响,拉开了《打铜锣》的帷幕。随着打着铜锣巡视的“蔡九哥”凌国康的喊声渐逝,“林十娘”李小嘉出场了。只见她倒退出场,背身偷步,藏在篮子里的“鸭子”一“叫”,便迅疾转身遮掩篮子,以防被“蔡九哥”发现。一招一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想占便宜的农村妇女的心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表演,加上轻快活泼的曲调以及笑料迭出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现场观众。剧终,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出场的《补锅》再次征服了观众们的心。首场花鼓戏现代戏演出一炮打响。
更让人兴奋的事还在后头。汇演后,按领导指示,珠江电影制片厂抢拍电影《补锅》、《打铜锣》,由著名导演王唯一执导,经过导演娴熟的电影语言,《打铜锣》成为我国少有的至今历演不衰的优秀戏曲艺术片,李小嘉扮演的“林十娘”开始为全国观众所熟悉。
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
“文革”开始了,《打铜锣》和《补锅》被打倒,李小嘉和其他演员被下放到农村。幸运的是,一年后,省里重新组织文艺队伍,成立文工团,李小嘉被列入第一批调回的名单中,并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二个机遇。当时湖南省文工团主要是配合形势演宣传戏。1970年,全国只准演出8个“革命样板戏”。地方剧种要延续下去,必须移植样板戏。而湖南省文工团以花鼓戏形式移植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一举成名,李小嘉主演的阿庆嫂随即成为家喻户晓的湖南“阿庆嫂”。
1971年8月,毛泽东来到湖南,提出要看家乡花鼓戏。在看过《沙家浜》后,老人家表达了对李小嘉的赞扬:“这个阿庆嫂演得利索。”很快,湖南花鼓戏就成了移植样板戏的样板,全国数十个地方剧种蜂拥而至,前来学习取经。在4年时间里,花鼓戏《沙家浜》演出700多场,非常火爆,李小嘉进入她舞台人生的第二个辉煌时期。
直到1977年,《打铜锣》才恢复上演,迄今连15分钟浓缩版在内,李小嘉已经演了近1000场。从艺半个多世纪,李小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林十娘和阿庆嫂成就了李小嘉,不过,回忆舞台生涯,李小嘉说,真正让她演得过瘾的是《状元与乞丐》中的柳氏和《祥林嫂》中的祥林嫂这两个角色。
在花鼓戏的道路上,李小嘉凭热情与努力一直走到退休。退休后,她仍然心系花鼓戏,无论是为剧院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还是亲自指导年轻演员,只要是剧院需要她,她都不推辞。她对花鼓戏的未来充满信心,在她看来,花鼓戏在湖南有着深厚的土壤,业余剧团在农村地区的演出十分活跃,而正规剧院里也有一批执着于传承花鼓戏的年轻人,这些都是花鼓戏生命力的体现。
与李谷一姐妹情深
与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为李小嘉的艺术生涯带来了许多温馨回忆。从1961年至1974年,李小嘉和李谷一在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共事14年,她们两个同年出生,同师学艺,同台练功,又同时在中南汇演中一鸣惊人,此后携手到北京汇报演出,又一同在“文革”中下放农村劳动,在一口锅里吃饭,一个铺上抵足而眠,结下了深厚的姐妹情谊。
李小嘉犹记得,她们两人得知要赴京演出《补锅》、《打铜锣》时,都很兴奋,为了有件像样的行头,两人还特意上街买了白府绸和兰棉绸,一人做了一套新衣。她生儿子时,李谷一不仅陪在她身旁照料她,还认了她的儿子为干儿子,并亲自为孩子起了小名。
尽管李谷一经过数十年的奋斗,成为全国闻名的歌唱家,但她一直有着浓烈的家乡情结和花鼓戏情结,一直没忘记剧院的老朋友。上世纪80年代,花鼓戏的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缺少剧场等困难,李谷一听说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呼吁支持振兴花鼓戏,此举引起湖南省领导的重视,省里拨给花鼓戏院专款,将旧的排练厅改造为正规剧院,解决了当时制约花鼓戏剧院发展的一大瓶颈。
近二三十年来,李小嘉每次去北京出差、学习,都会与李谷一见面,共叙旧情。李小嘉说,她永远难忘,她先生张耐柏因为生病双眼近乎失明,李谷一恰好从北京飞到长沙参加一个晚会,看到老朋友这个样子,与张耐柏抱头痛哭,回北京后,她立即托人为张耐柏带来治疗眼睛的仪器。这部仪器,李小嘉至今仍留在家中。
李小嘉认为,李谷一的成功除了她自己个人的天资和努力外,还有花鼓戏给她的养分,“她从来都不否认,是花鼓戏这个摇篮培养了她,从花鼓戏里学来的声情并茂的演出形式和舞台表现力,使她在歌唱舞台上更能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