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民间艺术,都在全球化的文化洗礼与本民族个性化差异之间取舍,在继承传统与契合当代社会风貌之间游离徘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和祁阳小调不例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花鼓戏也不例外。扶持力度不足、后继人才匮乏、学术研究薄弱、专业表演遇冷,这是他们的现状,也是所有地方戏的境遇。
这成为记者跟随省政协文史学习委走近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最深的感受。
祁剧的传承之忧
6月17日下午,祁阳县城影剧院里人头攒动。听说有祁剧演出,许多老人都提前赶到这里,把不大的观众席占去了一大半。
舞台上帷幔素黑,声光电设备一应俱全,报幕员简短的开场白后,灯光熄灭,整个舞台暗了下来。接着,只听见扑哧扑哧几声,舞台一侧喷出一团白色烟雾,逐渐散开,急促的锣鼓声随即响起,好戏开场了。
上演的《捉三郎》是《水浒传》里的故事。讲的是阎惜姣被宋江杀死之后,心有不甘,夜间到生前与其私通的张文远家中幽会,在鸡鸣五更时将其活捉至阴间,完成了“生同床,死同坟”的夙愿。
舞台上的阎惜姣一身素白,在变幻的灯光下,水袖飞扬,和着莲花碎步,婉转哀怨,唱腔一出,就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对祁剧,当地的老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祁剧起源于乡土。在祁阳一带,民歌小调极为丰富,宋代诗人晏殊曾说祁阳“俗尚弦歌”,永州人也常言:“打不过东安,唱不过祁阳。”一块野地上搭个草台大棚,高腔一起,大锣大鼓震耳欲聋;花脸一跺脚,连头上树叶子都掉下灰来。虽然简陋,但这种粗犷的表演形式,满足了每次成千上万乡民观看的需求。
作为湖南现存地方剧种中最为古老、最具历史文化价值、流行地域最广的舞台艺术,这个古老剧种在历史的长河里,与湘西南人们的民风民俗相融相生,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民众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也蕴含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
尽管论名气,它不能与京剧同日而语,却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福建、新疆等地以及我省的许多民间剧种,大多都是由祁剧发展而来。在我省8个古老地方大戏剧种中,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地盘。
在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祁剧传遍了半个中国。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一路唱到了新疆,于是便有了民间“祁阳子弟遍天下”的传说。
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演出,毛泽东还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改过唱词。《孟丽君》等传统戏,经久不衰,连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段。
可惜祁剧的厚重亦无法掩饰风光不再的落寞。据了解,永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有十余个专业祁剧团,民间业余祁剧团百余个,在文化大革命时受到严重冲击一时消亡,但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又一度崛起。进入21世纪后,祁剧处境日益艰难,政府差额补助的专业祁剧团仅剩3个,其中有的祁剧团已名存实亡。
目前,尚能维持正常演出活动的仅有祁阳县祁剧团。因为近十几年来没有招收新学员,各行演员严重老化,尤其是能够撑持祁剧演唱台面的优秀演员老化程度更为严重,多在50岁以上。一方面演员青黄不接严重,一方面剧本创作也困难重重,甚至《捉三郎》的剧本都是从外地引进的。不仅如此,祁剧的观众也在步入老龄化,年轻一代根本没有兴趣。
值得欣慰的是,祁剧的生存现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2004年,祁阳县举办了祁剧诞辰500周年的纪念活动;2006年11月,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湖南省祁剧院联合整理演出的《目连救母》轰动长沙城,荣获省艺术节特别大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田汉大奖);2008年6月,祁剧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渐离人群的零陵花鼓戏
与有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号的祁剧相比,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零陵花鼓戏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省政协文史学习委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组的到来,让李江元、李满风和吕云娥,这三位年过五旬的零陵花鼓戏元老级演员十分兴奋,他们是那么迫切地渴望零陵花鼓戏能重整旗鼓。
为了让委员们了解零陵花鼓戏,在一家酒店的会议室里,他们精心装扮,表演了著名剧目《双盘花》。这出戏的念白里带着浓浓的当地方言,有些难懂,但唱词里那些关于各种花的比喻却异常精彩,男女演员眉来眼去的一问一答,生动,韵味十足。与我们熟悉的花鼓戏《刘海砍樵》一样,《双盘花》讲的也是爱情,只是它的唱词没有那样直抒胸臆,而是把浓情蜜意化作了花语。
几十分钟唱下来,几位演员的投入与执着令人感动,那份灵动丝毫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演唱时仿佛有一种力量注入了他们的身体,让他们脸泛红光、返老还童,与在台下时的神情判若两人。
作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零陵花鼓戏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由祁阳花鼓灯和道县调子戏合并而成,主要分布在永州所属九县以及衡南、新宁、邵阳、常宁和粤北、桂北等地。目前,它已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年历史,让零陵花鼓戏在戏路、音乐唱腔、表演手段等方面,兼容南北两派不同风格,互为融合,互为映衬,这在其他剧种和流派里罕见,成为它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零陵花鼓戏的不断发展,促成了零陵花鼓戏剧团的产生,这对它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零陵花鼓戏剧团成立后,先后举办了培训班,招收学员,并选派学员参加省市文艺培训或送高等学校进修,培养了一批剧团文艺骨干;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而零陵花鼓戏剧团的演出效果也一直非常好。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广西、湖南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八十年代,下乡演出倍受欢迎,仅《雕龙宝扇》一剧就获纯利80多万元;最辉煌的时候是在九十年代初,但在1997年以后开始走向衰落。
剧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后就没有再招收过学员,新的演艺人员培养不出,老的从艺人员日渐减少。剧团原有老艺人30多名,都是零陵花鼓戏的种子传人,现仅剩廖廖几位。而且在现有的演职队伍中,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一二级演员一个都没有,这些演员很难真正担负起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重任。
剧团陷入困境,原因很多,如外部市场大环境的转变、剧团内部体制的缺陷、政府扶持不够、剧团自身创新不足、观众欣赏口味变化、演员自身问题等,剧团与市场脱节。如今,零陵花鼓戏已远离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一个非遗资源大市的窘迫
2010年5月17日,好消息传来,“祁阳小调”成了继祁剧之后祁阳县的第二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永州这个工业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件幸事。
在2009年永州开展的首次非遗普查中,通过田野调查,采录收集的项目即达2501项,其类别涵盖了普查分类中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等16个种类。目前,已经有正式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已完成公示的2个,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5个,省级名录9个,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
尽管非遗的保护工作一直没有停滞,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状况仍令人担忧。因受网络、电视、平面媒体、城镇娱乐休闲方式发展演变的影响,民间文艺类遗产受到严重冲击。
讲故事、唱民歌、田间屋坪即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甚至销声匿迹。原来曾经演出过的民间木偶、山歌剧、皮影戏等剧种,则已经失传消逝多年,无法恢复传承。民间传统音乐传承活动的衰减也是惊人的。1980年至1990年,永州市共收集传统音乐作品1500余首。而这次普查中仅收集传统音乐74项,会唱会奏传统音乐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瑶族长鼓舞全套动作原有七十二套,但现在随着主要传承人的去世,能够不走样打完七十二套路数的人已不复存在,虽然政府有关部门为推动其传承而开展了“长鼓舞进校园”等活动,但学会长鼓舞的舞者,多为形似而神不备,失去了古朴严谨的固有风格。
传统技艺、民间知识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随着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的现代化、自动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日渐淘汰,逐步消亡失传。
因为经费严重不足,保护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无法配置,人员培训无法经常开展。甚至有些必需的工作也无法圆满完成。而人才的极其匮乏,也成为保护的瓶颈,保护机构的人员待遇不高,已有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引不进,对现有人员的培养训练也无法按照保护工作的需要来进行,造成保护工作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和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也是困难重重。
而在基层,非遗保护工作无论是实施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还是组织传习活动,都要求基层保护力量足够强。目前这些工作放在各级文化馆,还没有专门的编制和人员从事非遗保护,基层人员学历偏低,专业技术职称偏低,专业素质偏低等现状都影响着保护工作的开展。
委员把脉:
在永州的这些非遗项目中,有旅游价值的项目应该及时推出,可以考虑把郴州、永州、邵阳等地联合起来,提出一个“南蛮文化”旅游带的概念,形成有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线路。当然,这个问题要与旅游部门对接,让他们整合资源,形成南蛮文化游线路,通过对旅游线路的构建,与非遗的保护联系起来。
——省政协常委曹监湘
永州的文化遗产如果不变成闪光的东西,就会成为文物。祁剧应该是永州非遗保护的重点,祁剧比京剧还早,大雅大俗,同时还有祁砚和祁石,把这几个抓起来,整个祁阳就活了。
永州非遗这么多,为什么不为人所知呢?这说明存在宣传和开发不到位的问题。要在发展中保护,原生态表演的东西可以节庆的方式去宣传推广。
——省政协常委刘健安
永州很美、很远、很好,非遗的关键是要找准目标人群,要有针对性地按目标群体来发展。
——省政协常委应若平
永州是一本大书,有非常多的文化资源。对永州非遗的保护,我认为,一要加大宣传,目前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等方面下了大力气,花了功夫,但是宣传力度还不够;二要统一规划,永州要统一规划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有些非遗要原汁原味保留下来难,但我们可以具体分析鉴别,哪些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元素保留下来,哪些可以作为旅游元素保留下来。
——省政协常委王仁祥
有很多非遗项目要传承下去是很难的,但我们可以从中筛选,比如我们看到的祁阳小调是经过改编的,那么改编之后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了?还有江华的舞蹈,音乐用的是山西的音乐,这都是问题。非遗要发展要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比如说龙船调,本来是桑植的民歌,但让湖北抢先申报过去了,现在倒成了湖北省的代表歌曲了,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大宣传,还要派代表去多参加一些像青年歌手大奖赛这样的全国性的有影响的活动来宣传推广。
——省政协委员谢坚强
永州市及各县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视,在条件艰苦,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做了很多工作,做得这么好,我感觉很感动。那些艺人,每场演出只拿着十几块钱的工资,还坚持演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有这么多好的音乐和各种艺术形式埋藏在大山里,完全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把这些非遗项目宣传出去。
——省政协委员刘薇
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存在了,那么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宣传非常重要,永州与其他地方的区别在哪里?就在于永州的文化。就目前来说,永州非遗申报的工作是滞后的,资源多是其最大的特点,可开发性、可申报的多,但申报的力度小,永州非遗资源的丰富与其申报的数量是不相称的。应增加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多搜集和整理非遗的资料。
——省政协委员何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