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老郎庙与常德汉剧
曹先辉

  “老郎”是人老心不老男人的雅号,老郎庙却是戏曲艺人供奉祖师爷的庙宇,也是戏曲艺人行帮的组织机构。常德老郎庙承载了常德汉剧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也记忆了它的历史传承。

  如今金钻广场内和平街与梳子巷交汇的西南角,在2002年拆迁前,尚存一座古老的窨子屋,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常德老郎庙。老郎庙坐落在当年叫五宫街(和平西街东段)的大梳子巷口,就在后来的常德市电池厂南侧不远处。清同治年间的《武陵县志》有记载:“老郎庙,县治东。” 那时武陵县的县治就在大兴街西侧的云程巷。

  谁是老郎庙里供奉的尊神?1994年版的《常德地区志·民俗志》里给出答案:唐明皇李隆基就是老郎神。常德汉剧艺人尊李隆基为祖师爷,其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这大概是纪念他设置“梨园”教坊的日子。

  唐明皇爱江山更爱美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透过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得到千古传诵。李隆基极富有音乐才华,他擅长作曲,有《霓裳羽衣曲》等百余首乐曲闻名遐迩。他能亲自演奏羯鼓、琵琶、二胡、笛子,且无一不精通、无一不知晓。据《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李隆基登基后在皇宫“梨园”内设置教坊专门培养戏曲演员,这就是后来称戏班为“梨园”的来由,也是戏曲艺人尊崇唐明皇为祖师“老郎”的缘由。

  常德汉剧又名沅河戏、武陵戏、常德戏。它以武陵、桃源、汉寿、石门、慈利等县市为根据地,流行于西洞庭湖滨和湘西一带,远及湖北、贵州两省。常德汉剧起源于明代,最初的唱腔类似昆腔,也受到青阳腔的影响,后来融合了本地的傩愿腔和民歌号子,逐渐演化为具有楚调高腔的常德地方戏特色。

  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记载:“明万历间,常德地区的戏曲活动甚为兴盛。进入常德的弋阳腔早已衍变为当地高腔,遍及城乡。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一《再游桃花源记》中载:‘在(桃源)桃花观,邑人江伯通、张阿蒙诸公,携酒宫中,携得村伶一部佐酒。’在袁中道另一著作《游居柿录》卷八中,也记载了此事:‘张阿蒙诸公携榼宫中,带得弋阳梨园一部佐酒。’两文对照,‘村伶一部’是本地高腔班无疑。”

  明朝万历年间,落藩常德的荣王朱翊轸是位“音律刻漏,咸穷厥妙”专家,他与名士龙膺经常切磋戏曲,并吟诗描述王府演出的盛况。龙膺著有《蓝桥记》、《金门记》两部剧本,其中《金门记》曾在大西门龙膺家的“九芝堂”里演出。龙膺还写有“腔按昆山磨嗓管,传批《水浒》秃毫尖”的诗句。他在另一首诗中写有:“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这说明常德汉剧尤以弓马戏为见长,对打击乐十分重视。因而乐手们必须文武兼工,一专多能,其打击乐兼用土、苏、京的三套锣鼓,一人打小锣还要兼捡半边场,常德汉剧故有“锣鼓半台戏”之说。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常德汉剧又融入昆腔、高腔、秦腔、苏腔等各种声腔,乾隆时又融入弹腔,逐渐形成兼有高腔、弹腔、昆曲3种声腔为主的常德汉剧地方特色。到如今,常德汉剧以演唱弹腔为主。

  据常德汉剧团的老前辈回忆,从前老郎庙里有块清代嘉庆年间的残碑。碑高1.53米,碑宽0.29米,碑厚0.12米。其碑的具体年代无从断定,但有“钦加五品蓝翎顶戴”和“有班十余牌,每班五十余众”之语,说明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常德汉剧的戏班规模很大,当年在常德城区演出的戏班多达十余个,艺人已多达六、七百余人。

  常德老郎庙又称梨园公所。相传系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常德城区各个戏班集资捐建。它是一座具有常德地方特色的经典窨子屋。这座老郎庙庙宽12米,庙深30米,面积达360平方米。它坐西朝东,分为三进。第一进为客厅,厅堂上悬有红黑棒、乌梢鞭,还存有明代教坊司的一些遗迹。第二进为正殿。前有天井、拜亭,亭悬“自我作古’黑漆金字大匾,天井中曾有一口“大明永乐二年置 华胜班”字样的太平缸,传说毁于民国八年(1919)。正殿正中供有一尊白面无须,身着王者冠服的老郎神塑像。常德汉剧艺人尊之为祖师。它是祭拜老郎神君和处罚一些犯戒艺人的地方。在正殿左侧有悬阶梯形的神堂,供奉已故的艺人名牌,俗称“亡人榜”。在正殿右侧墙上排列有在辖区内演出者的戏班班牌。其中客班演出者的班牌较小。第三进是背靠老郎神设立的财神爷赵公明神位。它的后墙建有三间房,中为香房,右为守庙人住处,左为厨房。

  老郎庙(梨园公所)的管辖区东起盐关,西至落路口,北起七里桥,南抵沅水河岸。那时候,凡是要进入管辖区演出的戏班均须缴纳银元20至40元才允许在辖区内挂牌演出。到了民国六年冯玉祥驻军常德时,老郎庙一度为宣传戒赌、禁毒的演说场所。民国二十八年六月,日机轰炸常德,致使庙宇的梁柱被震坏歪斜,房屋上漏下潮变成危房。常德解放后,1957年市政府对老郎庙拆架翻修,改为常德汉剧团的演员宿舍,它的面貌已全非。

  老郎庙是常德汉剧艺人敬奉祖师和议事的场所。它以庙会作为行帮组织,主要宗旨是对外维护同行权益,抵制外界欺侮;对内维护会章规程,处理戏班与艺人中的内部纠纷。它的组织和会章规条一般都经过官府批准认可,在当地戏曲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民国十八年(1929),常德成立了戏剧业同业公会,老郎会的权力范围逐渐缩小。民国三十年,老郎庙改为常德戏剧业同业公会的所在地。常德解放前夕,老郎会和戏剧业同业公会全都自动解散。

来源:《常德日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