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坛轶事
平江花灯戏:小县城里的“大戏”

  5月26日,平江县花灯花鼓戏剧团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花灯戏《金凤凰》荣获第三届岳阳文学艺术奖。颁奖当天,平江县花灯花鼓戏剧团团长谭水平激动不已,这是该剧2010年斩获湖南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金奖后的又一殊荣。

  花灯戏又名灯戏,湖南地方独特剧种之一,由宋代滑稽和民间说唱、表演、舞蹈等综合艺术发展而成,在平江坊间颇为流传和盛行。近年来,除1个专业剧团外,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目前登记在册的艺术团体36个,还有很多演出团体正在申请。据统计,一年下来全县民间艺术团演出花灯戏达1000多场次。有着千年历史的灯戏深深扎根在平江城乡,成为一朵艺术奇葩。

  灯戏盛行乡野,素有南方“二人转”之称

  据明《类联采新·上元》记载:“楼明万烛,山戏百层。”所指山戏即早期的灯戏。初期是一旦一丑或两旦两丑的对子花灯(即地花鼓),以手巾、扇子为主要道具,边唱边舞,唱灯调,演出一些无戏剧矛盾的农村生活片断,或祝福,或戏耍。在平江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十至元宵节,业余艺人组成花灯班,配以拳师,敲锣打鼓,走村串户,每到一家,先由拳师表演武术,然后一旦一丑或双旦双丑载歌载舞,唱一两支曲调即散。

  现如今,凡是婚庆、店庆这样热闹的场面都能看到灯戏的影子。长寿镇花灯戏剧团团长吴志红告诉记者,在农村,老百姓都喜欢听灯戏,剧团一年要演上百场,淡季每月十五六场,年底旺季生意好时,还需要提前预约,几乎每天两场,有很多不得不推掉。

  花灯戏不同于其他剧种。丑行统称为“三花”,是其主要行当,有“无三花不成灯戏”之说。丑角的表演插科打诨,令人捧腹,加之唱词大都来源于耳熟能详的乡言俚语之中,生动诙谐又粗犷奔放,十分接地气。

  即兴表演是花灯戏的一大特色,不少剧目几乎都是闹笑、逗趣的噱头,从平日生活和演出现场中吸取笑料。吴志红说,表演时灯戏演员还会根据百姓需要进行表演,比如祝寿时表演《二女拜寿》趣味性浓,婚庆时表演现代灯戏《颠花轿》,在舞台上通过道具重现轿夫颠花轿的情景,无论是过山还是过河都要红包,否则就要为难新娘,媒婆即兴说一些早生贵子的祝福语,场面热闹而喜庆,这也是群众喜爱的一大原因。

  为了满足年轻人的口味,吴志红的剧团涉及面广,歌手、舞蹈、婚庆主持样样不缺。“现在农村人富裕了,都喜欢请我们去表演,近年来花灯戏在平江热闹得不得了,光长寿镇就有20多个,几乎村村都有。”吴志红感慨道,随着剧团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也越来越大。

  具有浓厚泥土气息的花灯戏几乎分布在平江县各大乡镇,尤以长寿、南江、童市等集镇最为活跃。有人说,平江花灯戏形似东北二人转,有南方“二人转”之称。

  专业剧团面临生存困境,一些剧目无法上演

  平江县花灯花鼓戏剧团始创于1956年,自成立以来,走街串巷、上山下乡为百姓送演出,整理、新编历史故事和现代题材的灯戏节目多次参加地、市、省的调、汇演并获奖。

  44岁的剧团团长谭水平是益阳人,本是一名花鼓戏演员的他,自1988年人才交流来到平江县花灯花鼓戏剧团后,深深被花灯戏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花鼓戏在湖南哪儿都有,但花灯戏却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如果不去传承,那么它就会失传。”于是他从最开始的听不懂到慢慢进行学习,现如今已成为团里的顶梁柱。

  相比较民间灯戏艺术团体的活跃,平江县花灯花鼓戏剧团作为专业剧团,日子并不好过。

  早在2010年,为打造文化品牌,用剧目带动剧团前景,在平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剧团精心自编自导自演现代花灯戏《金凤凰》一炮走红,好评如潮。《金凤凰》讲述的是一个女大学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的历程,剧情于粗犷、诙谐中跌宕起伏,展示了当代女大学生亮丽的人生。该剧当年在全省县级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金奖,还获得7个单项奖。“这个戏老百姓也很喜欢,无论我们在城里还是下乡演出,老百姓每次都点它。”谭水平感慨,《金凤凰》为剧团带来了新的生机。

  然而好景不长,“2010年剧团辉煌时,一年演出300多场,现在减少了一半。”他介绍说,自2012年剧团进行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脱离成为企业后,没有了政府拨款,面对市场的考验,日子变得愈加艰难,目前剧团在职在岗人员29人,除去乐队人数,演员只有9人。

  而最让他揪心的是,留不住人才。“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最重要的就是人,没有人去传承,一切都是枉然。”谭水平说,剧团人员一直来都不稳定,33多岁的张征是团里着重培养的苗子,2010年他参加湖南“湘人湘歌”大赛获得第三名,次年另一年轻演员刘凤姣被评为湖南优秀青年演员。因每月只拿1000多元的工资,为了生存,两人不得不离开剧团,刘凤姣在县城开起服装店,张征在县城歌厅跑场子。

  近几年来,剧团先后有5个主演离开,其中一人退休,像《金凤凰》等一些剧目都演不了。

  在谭水平看来,民间灯戏剧团作为业余剧团,整体表演水平有待提高,但演出成本相对较低,对于百姓而言,比较有吸引力。而县里专业剧团缺人、缺资金,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要想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无疑是具有挑战的。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会把花灯戏传承下去”

  由于特定地理环境,受地缘封闭的天然屏障保护,保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特色的稳定性。平江花灯戏是该县特色文化,2007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正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申报非遗项目,职能部门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材料,因没有经费,平江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克服不少困难。馆长张勋告诉记者,非遗照片要求很高,馆里没有一台相机,但凡要拍照,只能借用私人相机。为了补充材料,工作人员数次下乡车费都是自掏腰包,没处报销。“不管遇到多少困难,我们都会把花灯戏传承下去。”张勋坚定地说。

  近年来,平江县多次对灯戏普及和调演,带动了平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在平江县三墩乡,来自全县几十个剧团汇聚一起进行表演,当时观看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长寿镇花灯戏剧团表演的《敲紫金瓶》获得一等奖。“当年的调演活动十分成功,大家在一起互相交流和学习,我们获奖后剧团有了名气,这些年接受不少媒体的采访。”团长吴志红回忆说。

  据了解,调演活动还对平江山歌、平江习俗、平江土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申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2012年,平江县文化馆组织出版了包括花灯戏在内的非遗丛书。最近平江花灯戏将走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学习灯戏,缓解后继无人的困境。

  越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百姓越喜欢

  说起平江花灯戏,采访前了解甚少,只听说它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一次与市群艺馆分管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副馆长周武聊天时,他说起一件事,让我感到很有趣。2009年的那次花灯戏调演,他也在场。因当时没有显示屏打字幕,当地人看了哈哈大笑,他却看不懂在笑什么,只是觉得表演肯定很有意思。

  确实,平江方言难倒不少外乡人。花灯戏在平江家喻户晓,相信走出平江如果没有字幕,也没有多少人能看懂。但这就是地方特色文化的魅力所在。挖掘地域文化,最忌讳的就是千篇一律,只有独具一格的文化才能更富有生命力。

  如其他非遗项目一样,即便对平江花灯戏进行保护和传承,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难能可贵的是走到如今它仍可以雅俗共赏,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为普通老百姓所喜爱,这是有些剧种所不能及的。

  采访时,平江县文化馆副馆长肖平告诉我说,近年来有大学生在外地上大学,因搞活动要表演节目,问他家乡有哪些有特色的文化,他就把花灯戏隆重推介了一番。据他介绍,还有不少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的就是灯戏。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可见,越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百姓越喜欢。

来源:《岳阳日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