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人物 > 人物详情
张子伟(1942-?)
张子伟


张子伟(1942—  )  土家族,1942年生。现任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编剧。1979年以来,创作上演(发表)九部大型剧本,其中获文化部孔雀奖的两部,获文化部等家联合颁奖的三部,其他全国性奖励两部。完成200万字的著作撰述。已出版研究专著四部,主编两部,在台湾出版专著四部。参加七次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二十余次全国性学术会,宣读、发表论文30余篇。《毛古斯戏剧品格解析》获湖南省戏剧理论成果一等奖。(来源:湖南省文艺家名录)

张子伟(1942— ),土家族,湖南省花垣人。

  从湖南湘西走出的土家族青年张子伟,在上海戏剧学院编剧专修班进修两年后,回到武陵山麓,便投身少数民族戏剧事业。在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先后写出六部民族悲剧,成为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剧作家。这六部悲剧依次是《带血的百鸟图》、《鼓场恨歌》、《血证》、《金鼓》、《金鞭记》、《人与魔》,结集为《奔马集》。他表示,自己既然属马,就要像奔马似的一生驰骋在民族戏剧战线。

  《带血的百鸟图》(以下简称《百鸟图》)是作者的代表作。他为创作这部悲剧冒着酷暑,沿着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的足迹,走访了湘、川、黔三省边区六七个县,数十个苗寨。他钻进了北京等地十余所图书馆查史料,先后查阅了数百万字的有关史料,摘录了20万字的笔记,给历史人物建立了“档案”。他为写《金鞭记》,下到湘西州内四个土家族聚居县,走访土家歌师、巫师及寨老,还通宵达旦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血证》反映的是明代土家族、壮族奉诏飞驰江浙沿海地区,联合抗击倭寇的历史事件。为此,他北上京都,东赴上海,南下邕江,采访有关史料,摘抄了十余万字的档案材料。当然,他也走访了抗倭名将彭翼南、彭荩臣的故乡——永顺、保靖二县。了解情况的人说,他的剧本是“跑”出来的。

  作为土家族的后代、湘西武陵山区哺育出的少数民族剧作家,他在构思历史悲剧时力求突现湘西地域特色;在锤炼人物形象和开掘主题意蕴的同时,注意强化民族团结的主题。从《百鸟图》、《鼓场恨歌》到《血证》,三部作品构成了他的民族团结三部曲。他并不简单地图解这种主旨,而是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让这种意识从人物性格的冲突中自然流露出来。

  作者创作的六个悲剧是六个历史时期民族生活的写照。《金鼓》再现了苗族先民第一次举办“鼓社祭”的历史画面,其余五部都以明清时期湘西少数民族生活为背景。他还在系列悲剧作品中保持了现代意识的连续渗透,特别是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贯穿了他的全部作品。《百鸟图》诅咒狭隘观念对于民族生存的戕害;《鼓场恨歌》揭露私有欲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毁灭;《金鼓》表现愚昧对于人类文明的吞噬;《金鞭记》和《人与魔》则揭露了神权与奴性对于人的本质力量的扼杀。“悲剧六种”是作者精益求精、不断提炼的成果。

  作者从事专业编剧起步较晚,他自嘲是一个“半路出家讨斋饭吃的土和尚”。1980年至1982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攻读时,他遵照导师开列的书单,借阅了近二百部古今中外名剧和编剧理论著作,这为他从事民族戏剧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知识结构。1984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座谈会上,他宣读的论文《探求悲剧性格的动情力》,对《百鸟图》的艺术创造进行了理论的总结。

  近些年来,他把治学点转向了湘西少数民族傩戏、地方仪式剧的发掘与研究。他的调查报告《湖南省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土家族的“毛古斯”》在台湾出版,同时完成了《龙山县内溪乡岩力村土家族“还土王愿”》和《花垣县排碧乡黄岩村苗族“椎牛祭”》(与人合作)两种调查报告,主编出版了《湘西傩文化之谜》和《中国傩》。

  多年来的创作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百鸟图》、《金鞭记》先后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银奖和团结奖(即铜奖)。《百鸟图》还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优秀剧目录像演出奖”,被一些辞书、志书列为苗剧的代表剧目。电视剧《人与魔》(即《黑宝传奇》)于1991年3月11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先后担任了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湖南省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湘西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一级编剧、负责人。(来源:中华艺术论丛)

  张子伟  男,土家族,1942年出生,湖南花垣人。一级编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九、十、十一届人大常委,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湖南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湘西州综合试点”第一责任人、州专家委员会主任,原州民族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在戏剧创作方面,著有9部大型悲剧和30余部中小型戏剧、小品、曲艺节目,并出版或上演,其中多部获国家级奖项。在学术研究方方面,以仪式剧和民俗为主要对象。1990年代,参加文化部审批的海峡两岸“中国地方戏与仪式之研究计划”,出版专著(含合著)5部,约288万字。策划出版“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其中,独著、合著7部(如《湘西祭祖习俗》《湘西毛古斯舞》《苗师通书诠释》《湘西古老歌话》等),约240万字。主编出版《中国傩》《湘西傩文化之谜》《湘西文化大典·艺术卷》《湘西获奖剧作精选》等书,约135万字。在16次国际性的、20余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和在省级以上(含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共计50余篇。(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来源:《湖南省文艺家名录》;《中华艺术论丛》;《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