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人物 > 人物详情
周贻白(1900-1977)
周贻白

  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长沙人。原名炳垣,一作夷白。曾用过六郎、剑庐、云谷、杨其敏等笔名。早年因家贫辍学。曾当过文明戏、湘剧、京剧演员,同时刻苦自学,专攻文史。民国十六年(1927)参加田汉主持的南国社,民国二十四年开始致力于戏曲史和戏剧理论的研究,并从事过话剧、电影剧本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由香港到北京,任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曾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周贻白自学成材,著述甚多。主要专著有:《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论文集有《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曲论纲》、《周贻白戏曲论文集》。关于戏曲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有《曲海燃藜》、《戏曲演唱论著辑释》、《明人杂剧选》等。他的学术研究,既注意对整个戏曲的发展作通史性的总结;又联系民间戏曲的活动,而且对戏曲声腔的源流和现状,都作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周贻白由于有过实际的舞台实践,而且长期与戏曲艺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他的论著与舞台实践结合紧密。他对湖南的地方戏曲特别是湘剧非常熟悉,在《论湘剧》一文中,对湘剧的源流、沿革、剧目、声腔、伴奏、脚色、扎扮等各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其中对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湘剧演员的记述,成了湘剧的重要史料。在《湖南的祁阳剧与花鼓戏》一文中,也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由于他对地方戏曲之重视,他的论著中,南方的汉剧、楚剧、闽剧、赣剧、川剧、桂剧;北方的梆子、柳子、秦腔无不涉及,因而形成资料丰富,博大精深的特色。(来源: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周贻白(1900—1977)  原名炳垣。曾用名周一介、周慕颐。湖南长沙人。青少年时期从艺,历任旧戏班戏曲成员,南国社演员,新艺话剧团、中国旅行剧团、新华、金星影业话剧、电影剧本创作人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学习》《戏剧论丛》编委,北京市第三届政协委员。戏曲史家、戏剧理论家。周贻白的学术研究的成就和特点是: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发展作出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了中国戏曲声腔三大源流的观点,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重视实际调查,改变了以往只重考据和文采的研究方法。著有话剧剧本《李香君》《花木兰》《绿窗红泪》《金丝雀》《阳关三叠》,五幕话剧剧本《杜甫》(均已公演或发表)、电影文学剧本《苏武牧羊》《雁门关》《相思亲》《卓文君》《野蔷薇》《白兰花》《红楼梦》《乱世佳人》(均已拍摄发行),专著《中国戏剧史略》《中国剧场史》《中国戏剧小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论文集《中国戏剧论丛》《中国戏曲论集》《周贻白戏剧论文集》、戏曲史籍考证及释义著作《曲海燃黎》《戏曲演唱论著辑释》《明人杂剧选》,论文《南京方言考》《青帮起源考》《中国戏曲声腔的三大源流》等。

来源:《:湖南文艺六十年·戏剧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