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元义,长沙县东乡人,生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其姐丈陈玉思为湘剧大净,范幼时受其影响,并经陈推荐入三元科班学戏,师事姜星福。范天资聪颖,记忆力强,在科班期间,除学会大花、二花应工戏外,生、旦、丑诸行,亦广为涉猎。出科后在湘潭等处搭班,擅演牛皋、焦赞等喜剧人物,长于白口戏,如《淮河讲邦》、《审李七》、《审假旨》等。20世纪20年代中期倒嗓,乃利用自己肚子饱、戏路宽的长处,弃演从教,于1932年在湘潭创办男女兼收之义华科班,半年后实行演教结合,流动于湘潭、衡山、衡阳一带演出,在演出实践中,培养出小生周义莲、吴义庆、胡义芝,花旦李义姣,大靠周义玉,唱工老生陈义红、周义雪,花脸黄义明、袁义奎等一批青年演员,成为该班的主要力量。他与长沙的师兄黄元才、黄元和都成为创办科班的能手,培养出大批湘剧演员,为行内外所赞誉。
1938年在衡阳演出时,受田汉在长沙组织湘剧抗敌宣传队的影响,将义华班更名为义华抗敌湘剧团,排演《卢沟桥》、《骂汉奸》等抗日救亡戏曲。1944年国民党当局的湘桂大溃退,长沙、湘潭相继沦陷,大批湘剧艺人如吴绍芝、庄华厚、余福星、于金生、吴运生、董海奎、姜南生等数十人逃到邵阳。范元义的义华抗敌湘剧团已在邵多年,便成了长潭逃难同行的接待站。范为此多方奔走,筹募资金,救济同行。并和吴绍芝、彭菊生一起商量,组织大家分散又有联系地向湘西逃难,于是年10月在洪江会合,当即组织演出,以维持生计。在此期间,他与吴绍芝、彭菊生等,得知楚剧、汉剧、评剧等众多地方剧种,均到了陪都重庆,于是联名给时在重庆的田汉写信,汇报湘剧艺人大流亡,牺牲惨重的情况,想争取湘剧去重庆演出,后未果。抗战胜利后,他将剧团交由别人经营,重又登台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义华湘剧团经数年的流动演出,后在湘阴县进行剧团登记,改名为湘阴湘剧团。在历次挖掘整理湘剧传统剧目工作中,凭借他记忆力强的特点,写出了数十出传统剧目的整本。1954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电影播映后,田汉曾写信给其弟田洪,询问湘剧传统剧目中是否有《梁祝》。田洪找到范元义,这时他已年过花甲,居然在三天内写出了《梁祝》的整本,交给田洪转寄其兄。
1974年病逝于湘阴,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