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全(1911~1960) 湘剧生行女演员。长沙人。父郭茂生,是湘剧福禄坤班创办人之一,所以福全姊妹均在科班学戏。她先学丑行,后改唱工。天赋颇高,嗓音圆润甜净,唱来字正音清。出科便小有名气。惜不久出嫁。夫死后重返舞台,声誉大起。以《辕门斩子》、《上天台》、《取荥阳》、《捉放曹》、《程济赶车》、《马嵬驿》等戏驰名。其中《辕门斩子》一出,被誉为一时无双。她在演唱方面工底厚,气口喷口均好。一开口,全场寂静,远近都能听清。尤善于以声传情,韵味醇浓,观众称之为“余音绕梁”、“出了戏院耳边还有她的声音”。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曾红极一时。百代公司所灌制的湘剧唱片,以她一人最多。中年之后,因患气管炎日见严重,嗓音失润,但她会用嗓,仍能吸引观众。五十年代初期,还间常登台演出,以后病重,几至失音,终以此病辞世。
郭福全(1909~1958) 长沙市人。湘剧女演员,工生行。10岁入福禄坤班第二班学丑行,后改学唱工老生。在唱腔方面独具一格,咬字讲究口型,力度适中,行腔细腻,字正腔圆。特别是她在唱腔中加衬的虚字,使同韵或同口型相连两字以及并列的合口呼字音,都能清晰地区别。她主演的《取荥阳》、《上天台》、《禅台报》、《斩黄袍》等戏,红遍长沙。1936年湘剧演员灌制唱片,以她为多。
郭福全,女,原名郭亦民,长沙人,生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父郭茂生,为湘剧福禄坤班创办人之一。福全10岁入福禄坤班第二科学丑行,后改习唱工老生。班师谢晋云,所学一批唱工戏,又得到三元班老艺人何元禄的精心传授。
郭福全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其音圆润,字正音清,出科便小有名气,惜不久出嫁。夫死后重返舞台,声誉大起。以《辕门斩子》、《上天台》、《取荥阳》、《捉放曹》、《程济赶车》、《马嵬驿》等戏驰名。其中《上天台》数十年长演不衰,最末一段“待寡人离龙位细说端详”起,至“姚皇兄孤的老爱卿,卿哪卿一步一步随定孤王”止,全段唱词长达39句,句最长者达19字,唱腔、板眼变化多端,有慢三眼、快三眼、连板、吊板等,演唱难度较大。郭福全凭借她的深厚功底,在演唱这段时,讲究吐字、过腔、归韵三要领,行腔儒雅,委婉飘逸,直如行云流水,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每次唱完,台下喝彩声不断,观众称之为“余音绕梁”,“出了戏院耳边还有她的声音”。她的唱腔可说是独具一格,为女伶中有数的唱工须生,从30年代末至40年代曾红极一时,1936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来湘灌制湘剧唱片以她为多,计有《六郎斩子》、《描容上京》、《取荥阳》、《禅台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福全一直在艺联湘剧团(后改名为长沙湘剧三团)工作。中年之后,因患气管炎日见严重,嗓音失润,但她会用嗓,仍能吸引观众。50年代后期,她在坚持登台演出的同时,还研究自己的唱腔艺术,于1962年在《新湖南报》相继发表《唱曲管窥》、《千锤百炼 功到自然成——和青年演员谈谈传统唱工戏》的文章。从“吐字”、“过腔”、“归韵”三个方面提出演唱要求:“吐字要求真切、准确,坚柔有力;过腔柔美自如;归韵清澈圆满”,实为经验之谈。
1968年2月病逝,年仅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