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福芳,女,真实姓名、年龄均无可考。她是农村人,童年被拐卖到汉口妓女李月红家为养女,取名小芳。李月红从良,嫁一京官,携她同往北京。不久,京官以贪污入狱,月红携她回汉口重操旧业,把小芳卖给一京剧班,小芳从此学京戏基本功。不久,京班散班,转卖小芳于一杂技班,她又受杂技基本训练。杂技班演到长沙散班,转卖小芳于刘妪家。刘为她取名刘镜屏,估计她为7岁,以进刘家那天为她生日。这就是她姓名、年龄来历。
刘妪先后买三女,都学湘剧,两个大的不成才,只能跑龙套、演丫环、宫女之类。刘妪使她们明为唱戏,实为卖身。但镜屏漂亮、聪明,便让她拜在彭凤姣门下,和彭福娥是同师姊妹。彭对镜屏既怜其身世,又喜她颖悟,尽心教导,十三、四岁即初试身手。她因在京剧班即崇拜梅兰芳,自取艺名梅福芳。刘妪见福芳可能成名角,奇货可居,没有硬性强迫她卖笑,但她自己逐渐知身落火坑,总想脱身。她以艺伶身份出“局”时,喜亲近文人,结识新化杨之端,杨常教她认字、读诗,并为她讲解高、昆曲文,她就求杨为她赎身。杨因年龄差距太大,家中又有一妻二妾,不应所求。梅再三求告,以至于跪下哭求,愿为奴婢,或以自由之身搭班唱戏,积钱还债。终于感动杨之端,为她重金赎身,但未给她名分,带回新化家中后,处境略高于婢女。
“土改”时,杨被镇压,全家星散,当地农民同情她却无法安置,送到新化县城,县公安局安排她寄住看守所,做些打扫卫生杂活。
1951年春节,新化只有个祁剧团,为县干部演出,当时“南下”干部多,不懂祁剧,想看京戏,有人知道梅福芳,让她和祁剧同台唱了出《贵妃醉酒》,干部们满意,安排她进了祁剧团。
她在祁剧团只能演配角,偶尔为干部唱出凑合的京剧折子戏。1953年出来找湘剧团,临时搭班演戏。1954年正式加入醴陵湘剧团,在县里一炮而红,以后随团合并到湘潭专区湘剧团。
梅因自幼崇拜梅兰芳,吸收了一些“梅派”表演因素,最重台风,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唱腔委婉,道白字字清晰。善于琢磨人物,饰杨贵妃,雍容华贵;演《盘盒》中刘妃,高贵中透阴险;《三关排宴》之萧后,俨然君主身份,庄重威严;演《蝴蝶媒》中龚媒婆,小市民气,刁钻圆滑。所演人物,各尽其妙。且自伤身世,立志以团为家,维护集体荣誉、利益,且预做“寿衣”,作老死剧团之想。教青年演员耐心,但要求严格,曾因教一青年唱《落花园》,从下午到晚上,以手在腿上击拍,把腿拍肿。最喜爱的青年演员唐伯川,已成当家旦角,饰谢瑶环一角,为观众所热爱。
1965年,城市搞“社教”,以她“出身”原因,给15元一月生活费提前退休,且不提供住处。她的弟子唐伯川声音带小结,亦以同样原因退回原籍。
梅福芳正处境艰难之际,长沙一姓陈会计师,是梅当年粉丝,正值断弦,就娶了她,住长沙杨家山,从此,过上平静的家庭妇女生活。1981年,被邀参加湘剧老艺人教学演出,福芳演唱了唯一的一出湘剧昆腔《思凡》。1993年病逝,当时户口年龄为72岁,以此推算,她的生年当在1920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