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昆曲非遗十周年”,前不久湖南省昆剧团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了湘昆《荆钗记》(主演:王福文、傅艺萍)。位于郴州的湖南省昆剧团是全国六大昆曲剧团之一,也是中南及西南地区惟一的昆剧团。昆曲如何流入湖南,如何与湖南本土音乐、方言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湘昆艺术,迄今是一个不解之谜。并且,桂阳一带人对湘昆的喜爱由来已久,未见衰局。湘昆属于南昆一脉,同时保留了南北400多支曲牌,而表演风格较乡土化,充满平民的审美趣味,这应该是它对昆曲的开拓性发展。
《荆钗记》出自元代文人柯丹邱手笔(另有一说,此剧作者为明太祖之子宁王朱权),位列南戏四大本“荆、刘、拜、杀”之首,可见这出戏在元、明两朝的火爆程度。该剧讲述了王十朋与钱玉莲这对青年夫妇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千金小姐钱玉莲选择以荆钗为聘礼的清贫书生王十朋,舍弃以金钗为聘礼的纨绔子弟孙汝权。王十朋进京赶考,得中状元,因为拒绝入赘丞相府,被发配到烟瘴之地,且不许回乡省亲。落榜的孙汝权偷偷改了王十朋给家人的书信,到处造谣说王十朋成了丞相女婿,企图强娶钱玉莲。钱玉莲情急投江,幸被人救,又听到错误的消息,以为王十朋病逝了。三年后,在普救寺,钱玉莲、王十朋各自祭奠对方时,不经意发现,原来对方仍在人世,夫妻团圆。
《荆钗记》的故事,最难得的是展现了王十朋、钱玉莲这对年轻人高贵的品格以及对爱情坚定的信念。钱玉莲重情不重金,敢于以身殉情,王十朋在权力、富贵的诱惑下,依然不弃“糟糠之妻”,不论历经多少磨难,两个人都没有放弃对对方的信任和爱。这种品质,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弥足珍贵的。在钱玉莲面前,《烂柯记》里嫌贫爱富的崔氏要汗颜;在王十朋面前,《琵琶记》里屈从牛丞相威严、停妻再娶的蔡伯喈要羞愧,《潇湘雨》里迫害发妻、另攀高枝的崔甸士应引咎自尽。
湘昆《荆钗记》凸显出细腻的湘南风情,荷花图的布景,已然将观众带到素有“芙蓉国”之称的湖南。湘昆的唱、念,用的是郴州官话,也就是西南官话,和四川话接近,所以即使是北方观众,听起来也不费力。如果说湖南特色,《荆钗记》中钱玉莲的继母、姑母很像湖南乡村妇人的神态,一惊一乍,十分生动。
剧中,“饯行”一场,王十朋与钱玉莲依依不舍地惜别,两位演员一边吟唱,一边展示了华丽、优雅的水袖功,这是在北方昆曲舞台上极少见到的水一般柔情万种的诗画情景。两人或并肩舞或前后舞,水袖或舒展荡开或卷起狂澜,旖旎万方,将昆曲固定的程式幻化出悠长、美妙的情愫,体现了小两口的难舍难分,而座中观众,也体察到昆曲所蕴含的“暧昧的东方文化”。
“见娘”是《荆钗记》的经典一折,王十朋不断追问母亲、老管家,得知妻子死讯,悲不自胜,唱道:“指望同临任所,是何人套写书中句……”这段《江水儿》,演员王福文唱得非常动情,曲调迂回掌控自如,感人至深。我隐约记得《牡丹亭》“寻梦”也有一段《江水儿》,同一曲牌在不同戏中,散发着不同的韵味,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