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动态
神秘的辰河高腔


    判官坐在殿上大喝一声“把她的三魂七魄拿来”,随即,一群青面獠牙舞弄着刀叉的鬼魅冲向人群,看戏人惊魂四起。这不是《西游记》中的阴曹地府,也不是重庆的鬼城。这是笔者在泸溪县浦市镇观看到的辰河高腔传统剧目表演中的一个片断。

    辰河高腔始于泸溪县浦市近郊浦溪,历时400余年,盛行于清。相传明末江西弋阳曾氏兄弟弃官避乱,隐居浦溪,客居异地,常哼唱弋阳腔,藉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地方人感觉新鲜,纷纷学唱。后来,曾氏兄弟寓居浦市万寿宫(江西会馆)专门授徒。因唱腔优美,沅陵、辰溪、叙浦等地纷纷来人到曾氏兄弟门下拜师学艺,学后回本地传学,逐渐形成流派。其时浦市宗教文化昌盛,有13家会馆、72所庵堂寺庙,各宗教场所供奉有别,仪式不同。遇有祭祀活动,总要表演地方戏曲辰河戏。一些艺人在表演过程中,经常把本地的辰河戏和江西弋阳腔结合起来,形成辰河高腔的雏形。宗教之所,传唱不免佛寺之声,弋阳腔融进了当地的佛、道、傩等祭祀音乐,辰河戏从弋阳腔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音乐唱腔,流行于湖南沅水上、中游(古属辰州)一带,以及与其毗邻的贵州、四川省部分地区,各流派无不以浦市独具特色的“浦腔浦调”为正宗。据清《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由此可见辰河高腔在浦市是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辰河高腔的音乐具有高、低、昆、弹四种声腔。高腔音乐曲牌体,由“腔”和“数板”构成。腔,即唱腔、唢呐帮腔、锣鼓配节的旋律性很强基本定型的乐句。数板,是无管弦伴奏,只用尺板或课子击拍,字多腔少,吟、唱较为灵活。低、昆腔均系曲牌体结构,曲牌的腔调有的相差很大,有的则无明显区别。演唱时,低腔较为奔放、热情,用唢呐伴奏,颇有气势;昆腔较为文静、典雅,用竹笛伴奏,富有韵味。弹腔属南北路声腔为主的板腔体,一个上句、一个下句为一个乐段。

    辰河高腔擅演目连戏。整本剧目有300多个,是全国保留剧目数量最多的剧种之一。目连戏全剧48本,因其古老而被称为辰河高腔的“母戏”,几乎包括了辰河高腔的所有原型曲牌和大鼓的锣鼓点子,以及念、唱、做、打及许多特技表演,演出场景极具特色。艺人们在编演条纲戏时,往往从目连戏中借用曲牌、唱词和排场。辰河高腔台班演唱分为大愿戏、小愿戏、堂戏、神会戏、市卖戏五类。辰河高腔最撩人心扉,动人情感的音乐是“哀子”。哀子唱腔婉转缠绵、悲戚忧怨;加上唢呐如泣如诉、细若游丝的哭泣模拟声,淋漓尽致地显示了辰河高腔音乐的艺术魅力。

    辰河高腔是地方剧种中唯一用各种符号“圈腔点板”的剧种。武戏中分别用渔叉、鱼钩、锥子、剪刀、镖、杀猪刀、菜刀、斧头八种道具开打。演出乐器主要是以吹奏类唢呐为主,以大锣、小锣、云锣、钹、碰铃、小鼓、大桶鼓、旗子鼓、边鼓、课子、尺板等组合的打击类和以二胡、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组合的拉弹类为辅,乐器异常丰富。

    辰河高腔作为独具特色的剧种,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表演特色。辰河高腔融汇了当地宗教音乐、民间小调、放牌号子和民俗等因素,丰富、优美的音乐语汇,在地方剧种中独树一帜。.辰河高腔的声腔串变,一母调可衍化若干曲牌。生、旦、净、末、丑、贴、粘、外八角,班鼓五块,云板三块,戏台八块木板,戏台顶棚八卦图,使辰河高腔既独特也神秘。

    正是由于辰河高腔的古老原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的艺术价值为国际艺术界所赞赏。1998年,泸溪县剧团应巴黎秋季艺术节邀请,远赴巴黎、巴塞罗拉等欧洲历史名城演出,引起轰动,《前锋报》这样评论:“我看到了一场来自中国的钻石级的演出,二十年后,我会骄傲地对我身边的人说,我非常有幸地看了《目连救母》。”辰河高腔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瑰宝”。2006年,“辰河高腔”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向荣

    向荣,汉族,生于1935年9月,初中文化。向家祖父兄弟三代都从事辰河戏剧事业。大祖父向开科攻生行,兼司鼓;三祖父向开榜攻旦行,由于其抢相和身段都好,一直从事高台演出;祖父向开甲攻生行和司鼓;父亲向敦厚一直从事高台演出。

  向荣七岁起就随祖父学唱辰河戏,九岁进班唱戏,以后慢慢地戏路拓宽,并逐渐掌握了较多的剧目和曲牌。辰河戏中的高、低、昆声腔曲牌大都会唱。五七年在泸溪剧团任教时,将自己所学得的曲牌、剧目,以及各行当的表演技巧,全部传授给团内的演员。曾专门在司鼓方面传授剧团司鼓继承人。

    向荣在辰河戏业内享有盛名,至今还能背出许多戏本,尤其能背出多本“目连戏”剧本,导演、圈腔、念唱做打,无所不能。退休后,仍坚持教徒传艺,痴心不改。

    1989年和1991年,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促进基金会举办的辰河高腔《目连》录像演出,担任导演及全剧的司鼓之职。1997年,由他改编、导演的《目连救母》参加法国巴黎秋季艺术节和西班牙木偶节的演出。2007年3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授予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8年,成为文化部颁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辰河高腔”代表性传承人陈刚

    陈刚,汉族,出生于1957年12月,初中文化,在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工作。父亲陈少全是辰河高腔有名的小丑,人誉“三笑”。

    陈刚自幼随父走南闯北演艺,耳濡目染,表演技艺日益娴熟老到,所有继承下来的辰河高腔剧目均能表演,代表作品有《胡莲闹钗》、《竹节山》、《候七杀母》、《敢扛大山的人》、《仙姬送子》等。丑角为辰河高腔五个行当角色之一,陈刚扮演的丑角展现出来的性格诙谐、风趣、憨直,入木三分。陈刚的表演生活气息浓厚,带有泥土的芬香味,不讲究规范程式。他的唱腔字正腔圆,演技已趋化境。经他改良和演出的辰河高腔《仙姬送子》、《敢扛大山的人》深受观众喜欢。2008年,成为文化部颁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湖南张家界旅游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