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动态
1992湖南戏曲信息
王林

  4月24日至26日,湖南省剧团建设座谈会在岳阳市召开,探讨剧团管理等问题。会上,湖南省话剧团等26个专业剧团被授予“1989—1990年度好剧团”称号,吴继承等16人被授予“1989—1990年度好团长”称号。

  4月27日,“芙蓉奖”组委会在长沙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为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戏剧事业,《戏剧春秋》杂志社与湖南省华宇企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湖南省戏剧“芙蓉奖”,奖励在湖南戏剧战线做出优异成绩的戏剧表演艺术人员。

  8月3日,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会在湘江宾馆召开。该所自成立以来,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组织辅导剧目生产、开展艺术科学研究、培养造就艺术人材、经营戏剧作品园地、建设各类艺术档案、开展对外戏剧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9月21日至23日,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第5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南宾馆举行。大会总结了上届剧代会以来的工作,讨论、通过了新的《湖南省戏剧家协会章程》,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省第5次剧代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正副主席,推选了名誉主席、顾问和名誉理事。主席为范正明,副主席为吴兆丰、陈健秋、左大玢、陈芜、朱静民、乔德文、周峥嵘、刘振球,名誉主席为铁可、刘斐章,顾问为金汉川、叶向云、鲍训端、谭保成、文忆萱。

  本年度在戏剧创作中,涌现出不少讴歌优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作品。赵风凯的《酒醉英雄》,樊世雄、周志家的《贺龙与神兵女》声扬了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革命豪情和无畏精神。吴傲君的《将军谣》、张勇君的《野坳谷》描画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带头创业的情操。汪荡平的《桃花汛》勾勒出一个新时期女共产党员的崭新、美好的风貌。此外,颜梅魁、刘星宜的《摇大伢崽捡柴烧》、冯之的《嫁娘》亦不失为当年的优秀作品。

  年初,湖南省文化厅抽调省直艺术表演团体部分优秀中青年演员,组成了一支湖南省文化厅支农文艺轻骑队。这支队伍“走服务基层道路,树联系群众新风”,足迹踏遍35个县(市),行程7000多公里,演出90场,观众达15万余人次,赢得各地社教工作队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观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艺术的使者,农民的知音”。

  3月17日至24日,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等单位在广州主办中南地区话剧小品电视大奖赛,湖南省话剧团以一台系列小品《眼前的色彩》(其中包括《便宜鸡蛋》、《树下》、《老张和李老师》、《塑》、《灵魂的对话》和《街头即景》6个小品)参赛。获团体荣誉奖,21个单项奖。5月中旬,株州市花鼓戏剧团应邀晋京演出3个小戏(现代戏《拦车》、新编古装戏《杀嫂》和传统戏《小砍樵》)。同月,在文化部主办,江苏省文化厅以及扬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中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参演剧目《桃花汛》获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优秀配角奖、优秀编舞奖以及优秀服装设计奖。扬州演出后,该剧经过加工提炼,又于9月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赴京汇报演出,并带去优秀保留剧目《补锅》、《小姑贤》、《书房情》,参加1991年“文华奖”、“梅花奖”角逐。6月21日至24日,长沙市歌舞剧院应邀在首都舞台献演《马桑树》。

  11月14日至15日,由湖南省话剧团、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湘剧团组成的湖南演出团在北京参加田汉诞辰94周年、中国左翼剧联成立60周年纪念演出,演出了田汉创作的独幕话剧《洪水》、《颤栗》,湘剧《新会缘桥·巧过会缘桥》-折和《武松》选场,张庚代表中国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田汉研究学会等田汉纪念活动主办单位向演出团颁发了纪念奖状。长沙市湘剧院另外还带去一台现代戏《杨赛风》,奉献给首都观众。

  是年,湖南省湘剧院演员王永光荣获第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湖南省湘剧院的《琵琶记》、长沙市歌舞剧院的《马桑树》、株州市歌舞剧团的《从前有座山》获文化部首届“文华奖”新剧目奖,范正明、盛和煜、陶先露、刘振球、周本义、吕萍、王永光、姚艳丽、王花蕊分获“文华奖”有关单项奖。

  “7·1”前后,湖南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电视厅和《湖南日报》等单位组织了献礼活动,花鼓戏《桃花汛》、《夕照青山》、《酒醉英雄》、《女杰贺英》,歌剧《马桑树》,阳戏《贺龙与神女兵》,武陵戏《人生的答卷》,湘剧《锻刀磨斧显风流》相继上演。《贺龙与神女兵》塑造了贺老总早期革命形象,在大庸、桑植演出49场,几乎场场爆满,湖南省委宣传部于7月24日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组织这次献礼活动的单位颁发锦旗或奖状。

  9月22日晚,湖南省京剧团在东风剧院为湖南省剧协第5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们献演了麒派名剧《徐策跑城》、《下书杀惜》。这台节目亦曾于年初在北京参加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活动。9月24日至27日,湖南省湘剧院举行了4场青年演员传统折子戏考核评比演出。15位青年演员参赛,演出了《秦琼表功》等15折湘剧优秀传统戏和部分移植剧目,共评出优秀奖5名,单项奖10名,勤学苦练奖1名。9月29日举行了授奖大会。10月29日至11月23日,湖南省文化厅举办了“湖南省花鼓戏新剧目观摩演出”,集中展示一年来湖南省的专业花鼓戏剧院(团)新剧目创作的艺术成果,12个县以上专业花鼓戏剧院(团)演出了12台17个大小剧目,这些从全省选拔出来的优秀剧目是:《桃花汛》、《将军谣》、《摇大伢崽捡柴烧》、《野坳谷》、《嫁娘》、《流水有情》、《红藤草》、《女杰贺英》、《银杉情》、《蓝湖疑案》、《喜剧三题·新潮、机遇和软卧》、《潘金莲裁衣》、《风味小店》、《未露面的新娘》、《三个媳妇》。

  全省专业剧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民间戏剧事业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9月23日至12月2日,湖南省第2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举行,历时70天,益阳地区千山红花鼓戏剧团等10个民间职业剧团和2个特邀剧团,在“戏窝子”长沙南区文化馆剧场演出《水乡锣鼓》等56台健康通俗的剧目,展示了民间戏曲艺术的绰约风姿和强大生命力,观众达4万多人次,上座率平均每场达85%,其中青年观众占20%以上。

  10月29日,湖南省首届民间艺人京剧戏剧节在长沙市解放剧院开幕。省、市有关领导和上海京剧界名琴师李达亲临剪彩,京剧界前辈俞振飞、李蔷华,名琴师和名演员李达、陈效琴、关肃霜、梅葆玖等为戏剧节题词或致贺电,昆明、咸宁等兄弟省市派队参加演出,派代表观摩。戏剧节演出《铡美案》、《四进士》、《悦来店》、《三岔口》、《游湖》、《文昭关》、《吕布与貂婵》等数10个剧目。

  本年度湖南戏剧理论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活动是10月20日至26日在吉首市召开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由文化部少数民族文化司、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湖南省戏剧家协会、湖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自治州民族委员会、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湖南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日本、美国、德国及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代表168人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的宗旨是研究讨论中国少数民族傩戏及傩文化,而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傩文化的历史渊源、原始形态和艺术特征更是会议关注的重点。代表们观看了“湘西傩文化展览”和彝傩《撮泰吉》,苗傩《打嗄舞》,土家傩戏《关公斩蔡阳》,傩戏《毛鸡打铁》,傩舞《请神》、《送神》、《出土地公婆》演出,进行了田野考察。古丈县“跳马”演出队和永顺县“毛古斯”演出队在古太县龙梅镇龙鼻乡河滩边为大会作了现场傩祭表演。代表们还观看了安顺地戏《洗马救驾》、《罗成擒五王》,苗族傩戏《搬先锋》、《搬八郎》、《搬土地》、《抱假嫁》等。递交大会的论文107篇,其中湖南的论文数占居首位,一些论文从比较学的角度开辟了傩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一些论文认为,傩面具的使用是傩文化区别于其他宗教活动的界定特征。因此,对面具的研究亦是傩文化研究的重点。大量论文是从古文献的考证角度,探索傩、傩戏、傩文化的历史渊源、历史流变和历史发展,同时,对傩、傩戏、傩文化的定义进一步阐述了各自的意见,这其中饮食对汉、土家、苗、瑶、侗、蒙古、藏等民族的傩戏、傩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态的研究。有的论文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各地区巫傩文化圈的分布和意义。较多论文集中地探索了湖南,特别是苗、土家、瑶、侗族等少数民族傩、傩戏、傩文化的历史发展形态和目前的遗存情况。这次会议讨论广泛深入,争论、分歧也不少,这说明对傩、傩戏、傩文化的研究已进入到较深、较广、较高的发展阶段。

  本年度问世的湖南戏剧理论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戏曲志·湖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第5卷(湖南文艺出版社)、《东西方戏剧文化历史通道》(湖南文艺出版社)、《湘剧低牌子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湖南戏曲音乐集成·娄底地区卷》(文化艺术出版社)。

  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舞台美术学会于8月举办了第2期舞台电声技术培训班。

来源:中国戏剧年鉴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