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动态
振兴地方花鼓戏 湖南益阳在行动
邢育红

    从10号开始到20号,为期10天的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在我市举行。本次艺术节以传承和发扬湖湘戏曲文化为主题。包括剧目展演、票友大赛、戏剧论坛等7大主题活动。在昨天的开幕式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宣布开幕。市委书记魏旋君、省文化厅副厅长鄢福初、与来自全省的花鼓戏表演艺术家和戏迷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10号晚上8点,益阳大剧院热闹非凡,现代情景史诗戏剧《花鼓春秋》拉开了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的序幕。
 
    孩子:爷爷上次您说我们益阳是花鼓戏的窝子(声音压混)。爷爷:对的。早在宋朝的时候,我们益阳人闹元宵的时候就开始表演花鼓了。
 
    来自益阳赫山区谢林港镇的吴大妈看完该剧后欣喜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益阳人,也是花鼓戏迷。在我们农村看得是一本一本的草台花鼓戏,像这么大场面的我是头一回看到,通过花鼓春秋我知道花鼓戏的悠久历史,作为益阳人我感到自豪,心情特别的激动。
 
    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湖南益阳花鼓戏广泛流传于宋朝,晚清时无辜被禁,抗战时期花鼓艺人积极战斗,解放后重新发展,再到如今不断创新迎来繁荣局面的曲折历史。2008年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艺37年的花鼓戏演员马建纯见证了花鼓戏鼎盛时期的盛况:我是1976年考进原益阳市花鼓剧团,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唱花鼓戏还是可以了,剧团条件工资十九块五,百花齐放的时候不论是在城里还是乡下都很多人看,七几年恢复传统剧目人家都买票不到,晚上排队找关系。
 
    传统的剧目、陈旧的唱段,打下了是历史的烙印。对于现代人而言,传统戏剧显得内容陈旧、缺乏现代的时代感,难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与年轻人和城市大剧院渐行渐远,市场空间越来越窄成为花鼓戏传承和发展的瓶颈,马建纯说,只有创新才能让花鼓戏焕发青春。马建纯:特别是我们参加湖南省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我们排了一个现代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我在里面演了一个保姆今年在全省搞了一个巡演,我也证明了一下这个花鼓戏还是有年轻人喜欢,也没感到悲观,但是有一个就是创新。
 
    近来年,益阳致力于花鼓戏振兴工程。益阳市遴选了11个剧团的11个经典花鼓戏剧目,在全市88个乡镇和中心城区演出花鼓戏110场,让老百姓真切享受到了“文化惠民”政策的实惠;市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采购花鼓戏300场次,一年分三次免费送到各地群众的“家门口”真正实现了“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花鼓戏文化节期间,市里送戏下乡100场,覆盖益阳市所有乡镇。
 
    研究益阳地方戏曲多年的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唐海燕副院长认为,振兴湖南花鼓戏,政府还要推出新作品,新人才,新机制。
 
    唐海燕:从现在趋势来看,宣传力度,政府的政策有很支持力度,各个阶层有关花鼓戏人才都非常团结,把力用在一个地方,传承我们自己的创新我们的花鼓戏,应该有预见性的这个花鼓戏逐渐的复兴昌盛成为我们湖南人的精神大餐。

来源:益阳电视新闻网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