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网讯(记者 王娜 通讯员 李敏)在很多农村老人的记忆里,每当忙完农活后,如果能坐在家门口,手摇一把蒲扇,听一场好戏,那么,一天的疲劳就会烟消云散。
现在,这样惬意的景象正融入株洲每一个人的生活里。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市政府“民生100”工程第24项要求:今年,市县两级专业艺术团体要完成公益演出662场,并列入素质提升工程。
市文广新局艺术科透露,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已经完成目标任务的45%,预计从10月开始,将迎来公益演出的高峰期,并最终超额完成任务。
市区
“周末剧场”每周有演出
“深山修炼五百年,炼成七颗紫金钱,要想上天成正果,还需再炼五百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花鼓戏《刘海砍樵》中的唱段。现在,在“周末剧场”里,市民可以免费聆听这一古老戏曲了。
作为662场公益演出的一部分,从2013年6月开始,市政府就投入了230余万元专项资金,将原有的“市花鼓戏剧团小剧场”打造成现在的“周末剧场”。现在,该剧场的舞台有360多平方米,拥有全新的舞美和灯光,可表演花鼓戏、歌舞剧、话剧等。该剧场可容纳272名市民观看,每周五晚,都会有场精彩的剧目上演。
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科长李敏介绍,“周末剧场”去年11月29日开演,首演剧目《刘海砍樵》原计划演出1个月,但因市民反响强烈,又加演一个月。在这之后,大型传统花鼓戏《五女拜寿》、7台小戏《拾玉镯》、《懒煮饭》、《打鸟》等的反响也都不错。
“每周五,我和老伴的固定节目就是来周末剧场看戏。”家住芦淞区何家坳社区、今年70岁的陈为民说,他和老伴都是老戏迷,平时老两口都会和社区的戏剧发烧友们一起讨论戏剧,自从“周末剧场”上演好戏后,他们又有了新去处。“希望剧场里,能上更多的好剧目,那我们就更幸福了。”陈老说。
李敏透露,下个月,“周末剧场”将上演大型歌剧《江姐》。同时,还将策划、排练歌舞剧、话剧、综艺、音乐会等艺术精品,让形式多样、题材更为丰富。
县市
流动舞台车进村送好戏
在今年的指标中,除了市区由市戏剧传承中心承担的232场任务外,县市区里,醴陵的120场任务由醴陵河滨演艺公司承担,攸县的150场任务由花鼓演艺公司承担,茶陵和炎陵的各80场指标,则分别由茶陵云阳演艺中心和炎陵文化演艺公司承担。
好戏如何下乡让村民欣赏?答案是一台流动舞台车。舞台车上配有一套先进的舞台操作系统,只要轻轻一按遥控器,车厢就能自动伸展开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能形成一个长8米、宽7米、高5米的舞台。以一场前往天元区群丰镇的“送戏下乡”公益演出为例,乡镇文化站通过前期的宣传,告知村民的演出时间,同时确定一个观看条件好的演出地点,等演出那一天,市戏剧传承中心就会开着一台流动舞台车,带着演员们前往演出场地,进行这一次的演出。
市戏剧传承中心主任肖宏斌介绍,目前中心有2台流动舞台车,完全可以满足市区、郊区的演出要求,而县市区里,每个县专业团体也配备了一台。其资金出自国家财政部,由文化部免费配送。
“等到下半年演出高潮期来临的时候,这样的流动舞台车将运用得更加多了。”李敏说。
经费
费用支出情况会在媒体上公示
自2010年开始,省政府关于《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通知及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文化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开展“送戏下乡·演艺惠民”活动问题的通知要求,省文化厅分配给我市的演出场次指标为662场。但是,我市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以去年为例,全年演出906场,超额完成244场。
李敏透露,公益演出的演出范围,包括神农湖水秀常态化演出、韵律株洲、高雅艺术“五进”活动演出、“周末剧场”公益惠民演出、“送戏下乡”等,并由各级财政进行经费扶持,市级团体每场补贴不低于5000元,县级团体每场补贴不低于4000元。
以去年为例,全年各级财政总计投入经费145万元。其中,株洲市财政局下拨市戏剧传承中心100万元;醴陵市财政下拨河滨演艺公司8万元;攸县财政下拨县花鼓演艺公司20万元;茶陵县财政下拨云阳演艺中心48万元;炎陵县财政下拨炎帝文化演艺公司12万元。市文广新局也会将经费支出情况表、演出场次补贴表等在媒体和网络上公示。
同时,为了能让观众看到更多喜爱的节目,各戏剧中心还不断创新。以炎陵文化演艺公司为例,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有新的节目出炉。就拿去年来说,就创作了舞蹈《乡里妹子送平安》、小品《风波》、小戏《两盒茶叶》等8个新节目。
在演出完成后,各戏剧中心也会让观众填写“民意调查表”,听取他们的意见,并选出最喜爱的节目。“这样,知道老百姓喜欢什么,我们的演出的呈现也将更为多样丰富,更加贴近他们。”李敏说。
链 接
怎么去“周末剧场”看演出?
市民凭本人身份证,每周五上午,可到市戏剧传承中心“周末剧场”(荷塘区东都大酒店后面)领取一张当日的演出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