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戏。广阔富饶的沅澧大地,秀美多姿的洞庭湖区,历史悠久而境界开阔,必滋养出文明的精粹。常德汉剧,一个与昆剧这一“百戏之祖”差不多同时诞生的地方大戏,便是此地自古繁华的最好佐证。溯其源,觅其踪,常德汉剧高腔,历500年而不衰,高亢激越的天籁之音,她的神秘与神奇,在这个与其亲密接触了几十年的老人绘声绘色的描绘下,便渐渐浮出水面——
从“老郎庙”到“汉剧高腔保护中心”
如果要说延迟退休年龄,那么这个目标在李少先身上是早就实现了。常德市汉剧院在他退休后近20年来日常上演的剧目,95%的音乐设计仍归他负责。已78岁的李老,摇一把折扇,中气十足地跟你聊起他至爱的常德汉剧高腔,可以几小时不歇气。
今年依然是李少先十分忙碌的一年。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常德汉剧高腔,4月19日,常德市汉剧院正式更名为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作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老传承教学与培养新人的任务更重了;此外,新剧目的编排也没落下,下个月,就是第四届湖南省艺术节了,他正在创作一部反映社会治安的《春嫂追贼》,准备参加全省的现代戏汇演。
“6月底刚举办了第一期汉剧高腔传唱研习班,中心的全体演职人员都参加了,桃源、汉寿、慈利等兄弟汉剧高腔演艺团体的学员也来了不少。”李少先精心撰写了高腔授课讲稿,与所有汉剧高腔爱好者共享保护传承成果。“过去的老艺人们只能在老郎庙里切磋交流技艺,现在我们有了汉剧高腔保护中心,普及和传唱的条件就更好了。”
老郎庙,旧时梨园公所的俗称,是艺人们的祖师庙,奉祀着戏神老郎神。至于老郎神是何人,连艺人们也难分得清。一说是唐明皇,一说是李后主,因为这两位皇帝都是历史上酷爱而且扶植戏曲的君王。李少先说,以前,高腔老艺人们还跟他提起老郎庙里曾藏有一口“大明永乐二年置——华胜班”字样的太平缸,这一物证所标注的时间普遍被视为常德汉剧高腔的起源。
老郎庙还是外地的汉剧班社来常德古城演出时必须签到的地方。李少先记得班社的班名都刻在老郎庙里的一块石碑上,从进入常德最早的汉剧班社华胜班算起,有15个汉剧班社在常德古城演过戏。民国初年,在常德演出的班社中,实力最强、名伶最多者,应数天元、瑞凝、文华、同乐“四大名班”。“四大名班”驻守常德“四大门”,相互竞争,新戏迭出,好不热闹。只可惜上世纪50年代末,建筑工人把那块记载演出班社的石碑作了垫脚石,随着房子的拆迁,石碑就再也没见着了。后来,老郎庙也被拆掉了,在上面建起了常德步行商业街。
从老郎庙到汉剧高腔保护中心,从被视为“下九流”的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少先庆幸几十年前的那份坚持还真没搞错。
“帮腔”的创作生涯好韵味
常德汉剧的声腔有高腔、弹腔和昆腔三种,而尤以高腔的魅力为人所称道。高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起源于江西弋阳又被称为“弋阳腔”,明代中叶后,高腔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传,而每到一地,它总是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改腔换调。至今,仍有10余种高腔存在于南方各地,算是“姹紫嫣红开遍”,仅湖南境内,除了常德汉剧高腔,还有湘剧高腔、祁剧高腔和辰河高腔。
“高腔的最大共性就是凡高腔就必有帮腔,一人唱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李少先说,常德高腔有多种帮腔形式。过去戏班子人少,只重在乐器帮,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组建剧团,就发展到人声帮腔了。
在音乐创作中,李少先设计的帮腔可谓花样繁多,他把最开始的幕后人声帮搬到了舞台上,既有舞台两侧帮,还有舞台上边唱边舞的现场帮,大大丰富了表演形式。在中心正在编排的现代戏《春嫂追贼》里,李少先就设计了一群美丽的女孩扮演花草,在舞台上帮腔。
李少先搞创作,家里人也争着来“帮腔”,在常德城里已是一段广为人知的佳话。老伴王启华,本就是汉剧团里的花旦演员,志趣相投,两个青梅竹马的玩伴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团里只有我一个人搞创作,任务一直很繁重,而且作曲需要心静,全靠夜里完成,是老伴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儿女们的“帮腔”可谓青出于蓝,现任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副主任的大儿子李道明已是国家一级演奏家,大女儿王阳娟更是了得,国家一级演员不说,还获得过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堪称湖南省湘剧院的顶梁柱。“他们都是一级,我搞了一辈子,还是个二级演员。”说罢,李老哈哈大笑。中心的同志们解释道,过去给演员评定级别,常德地区最高就是二级。
不仅如此,李少先的孙女儿李垚也已是湖南省话剧团的舞蹈编导,在团里破格享受国家三级演员待遇。只有小儿子,当他上学期间被省杂技团看上时,老伴王启华说什么也不同意了。“儿女们学戏,老伴不但没帮腔,还唱了反调。跟了我这么多年,她太明白走戏剧这条路的艰辛。”
李少先说其实他年少时想给父亲“帮腔”,也被唱过反调。父亲李福祥是上世纪30年代常德同乐班名噪一时的旦角,他的表演曾深得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赞赏。李福祥不希望独子走父辈这条路,送他去药店当学徒。可李少先却和几个小伙伴组成一个少年演出团,业余时间搞演出,父亲见儿子的瘾这么大,最后也只好依了他。1953年,李少先正式加入父亲所在的天声剧团,从此一生没有离开过戏曲。
在李少先家矮旧的房子里,有一台旧式的缝纫机,李少先把它当书桌,从事他喜爱的音乐创作和改编。对汉剧所有的传统剧目,他都进行了精细的加工整理,上世纪80年代起,他自创的剧目也是接二连三,“创作最鼎盛的时期,可以10天创一部大戏。”望着眼前这个勤奋的老人,不是“戏神”又是什么?
“国粹”京剧的源头在汉剧
今天的观众,了解更多的可能是“国粹”京剧,却少有人知京剧的源头在汉剧。
李少先告诉我们,发源于江汉平原的汉剧,曾是周总理的最爱。总理也曾说过,全国13个省有汉剧,汉剧源远流长,对京剧和许多剧种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19世纪初,四大徽班进京,在演出中逐渐形成京剧雏形,随后汉调艺人搭徽班共同演出,促进了汉剧与徽剧等戏曲的融合,从而催生并形成了国戏京剧。“汉调的声腔、板式、剧目、字韵等,是后来形成京剧的主要内涵。对京剧行当划分影响最大的,也是汉剧。”
说起这些,李少先颇有些自豪,而对常德汉剧这些年的发展,却有点喜忧参半。
这些年,常德汉剧以精品剧目提升影响力,出了不少好戏大戏。从2003年到2009年,李少先连续在三台常德汉剧大戏《紫苏传》、《合家欢》和《雨荷》中担纲音乐主创,三台大戏在连续三届的湖南省艺术节上捧回了1个金奖、2个田汉新剧奖和2个省“五个一”工程奖。他本人也获得了省文化厅的音乐创作奖和唱腔设计奖。
可遗憾的是,常德汉剧高腔的曲牌,由于失传过多,如今只剩下20几首不完整的曲牌了,与省内其他三大高腔均有100多首曲牌相比,这个数字令人汗颜。
“这些曲牌的收集得益于省里两次对汉剧高腔的保护性抢救。”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李少先跟随省戏曲工作室的老音乐家们着手汉剧音乐整理,在桃源太平铺一个木偶剧老艺人处发现了木偶观音戏12本、唱腔曲谱20多首,极大丰富了高腔曲牌。“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我还想在有生之年去寻找更多这样的老道师、老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