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长沙花鼓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
今年6月13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拟在长沙市岳麓区阳光100开展“传承文化瑰宝 守护自然之家”——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花鼓戏惠民演出活动。
演出时间:6月13日下午17:00、晚上19:00
演出地点:长沙市岳麓区阳光100
演出剧目:
下午17:00《刘海砍樵》《五更劝夫》
晚上19:00《书房调叔》《盘夫》
【剧目信息】
经典花鼓小戏《刘海砍樵》
司鼓:杨龙飞
主弦:张 玥
主演
胡秀英—文 君 饰
刘 海—张凯然 饰
经典花鼓小戏《五更劝夫》
司鼓:彭骏驰
主弦:何 楗
主演
陈 氏—贺 玲 饰
李三郎—陈 伟 饰
花大姐—汤 丹 饰
经典花鼓小戏《书房调叔》
司鼓:彭骏驰
主弦:张 玥
主演
嫂 嫂—文 君 饰
小 叔—丁城欢 饰
经典花鼓折子戏《盘夫》
司鼓:彭骏驰
主弦:何 楗
主演
严兰贞—吴乐茵 饰
曾 荣—陈 伟 饰
飘 香—陈雨晴 饰
【温馨提示】该场次为在流动舞台车上露天演出,如遇暴雨等恶劣天气,演出可能会延后。
【长沙花鼓戏简介】
一、长沙花鼓戏名称由来
长沙花鼓戏,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剧种。长沙花鼓戏曾称“采茶灯”、“灯戏”等,上世纪40年代曾叫“楚剧”,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因为是从长沙地区农村的劳动山歌、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地方小戏剧种,所以称之为“长沙花鼓戏”。
二、长沙花鼓戏历史源流
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中叶,兴盛于清末叶,中兴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成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由最初歌舞形式的地花鼓发展为“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并渐具戏剧性和成为戏曲剧种。它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生活气息浓郁。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为益阳、西湖、宁乡、醴陵和长沙五个艺术流派(路子)。
三、长沙花鼓戏声腔名称
长沙花鼓戏唱腔音乐非常丰富,风格多种多样,曲调刚健清新、活泼生动,地方色彩鲜明,从劳动山歌、民间小调以及师道音乐演变而来,外地传入的曲调也经过了改革和地方化的过程。长沙花鼓戏的声腔主要为“川调”、“打锣腔”、“小调”和“洞腔”四大类,计约200多支。 “曲牌联缀体”的音乐形式,曲调本身可作多种变化,根据剧情的需要将同基调的多支曲牌连接起来,使之适合表现多种题材,展示剧情,刻画人物。同时具有独特的过场音乐,曲调来源于民间歌曲和古典的曲牌,用大筒和唢呐演奏出本剧种的特色。
四、长沙花鼓戏的特征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的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民谣、民歌、俗语、歇后语中提炼对白和唱词,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打花棍、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如犁田、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极具湖湘地域特色。
五、长沙花鼓戏行当分工
长沙花鼓戏的角色行当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旦、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丑行在传统戏中多扮演劳动人民,是舞台的主人,此外,还有长身子丑和烂布子丑等戏路。旦行为花旦、闺门旦、妹子旦、二旦等,二旦多饰演农村中年妇女,性格开朗泼辣,表演动作麻利、夸张。正路小生“含而不露”、风流小生“露而不油”。小生念白“重戏文,别土音”,唱法用“半真半假”嗓,俗称“阳搭子”或“金线吊葫芦”。
六、长沙花鼓戏的剧目
经过将近三百年的发展,长沙花鼓戏剧目十分丰富。演出过的剧目较多,目前保存下来的大约有300多个。如《刘海砍樵》《南庄收租》《八百里洞庭》《梁祝》《张广达上寿》《四姐下凡》《丑人计》《蔡坤山犁田》《补缸》《三堂会审》《张先生讨学钱》《探监》《书房调叔》《扯萝卜菜》《装疯吵嫁》《湘子度药》《喜荣归》《蓝桥会》《小姑贤》《五更劝夫》《疯哑奇冤》《凤冠梦》等优秀传统剧目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深受观众喜爱,其中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与陈北方合作整理的《刘海砍樵》更是在全国产生深远影响。
七、长沙花鼓戏班社剧团
长沙花鼓戏产生和形成都在民间,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旧时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地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茶戏”。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昔日的民众剧院(长沙市花鼓戏剧院前身),汇集了沅江、南县的何冬保、胡华松、谢莲英;宁乡的王命生、伍岳云;浏阳的孙少云、田运隆;益阳的孙艺亭、孙阳生;湖区的杨保生等花鼓戏艺人及各种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