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各地方戏曲剧种的脸谱,早期只夸张剧中人物面部的肤色。如某人“面如重枣”,则涂朱;某人“面如生铁”,则涂墨;某人“脸色煞白”,则抹粉。后来逐步丰富眉、眼、额、嘴等部分的描绘,以加强人物表情和性格的刻画。大戏剧种的脸谱,在四、五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红、黑、白三色为基本色,红用银朱,黑用墨烟,白用水粉。至于灰、紫、粉红三色,也从三种基本色中变化而来,粉加墨成灰,红加墨成紫,红调粉成粉红。在抗日战争前后,沿海城市人口内移较多,由于外地剧种和外籍观众的影响,地方剧种的脸谱谱式有所增加,色彩也逐步增加金、绿、蓝等。小戏剧种的脸谱,历史较短,以丑行脸谱较有特色。
地方大戏剧种脸谱。湖南各大戏剧种,净、丑两行每个角色都开脸,流传下来的脸谱,数量较多。生行个别角色也有脸谱。旦行只有少数角色开脸,流传下来的脸谱,数量极少。
净行脸谱,一般可以分为红、黑、粉、草四类。其中红脸、黑脸两类,多为专戏专用脸谱。
红脸,可细分为:(1)红四块玉脸(两颊和额头左右共四块),如龙彪、樊哙;(2)红三块(两颊与额头共为三个单元),如严颜、姜维;(3)红蝴蝶脸(以鼻梁为轴,颧骨与鬓脚有弧线图形相连,左右对称,象蝴蝶翅膀),如单雄信、荆轲等;(4)红雷公脸(以尖嘴形为特征,不戴髯口),如雷震子。
黑脸,也可细分为:(1)黑四块玉,如魏延、王彦章;(2)黑三块,如包拯;(3)三刚脸(属专用脸谱,其构图与黑三块大致相似),指马刚、薛刚、姚刚;(4)黑一块玉(以眉为界,上白下黑),如尉迟恭;(5)黑蝴蝶脸,如专诸、胡奎。
粉脸,属于权奸人物通用的脸谱,按人物年龄可分为老、中、青三种,如潘洪、纣王、侯尚官等。
草脸,属于剧中次要人物的脸谱,一般只简单地勾画几笔。带有即兴创作的成分,没有固定的谱式。
净行脸谱在前辈艺人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色彩、线条相对固定的各种不同人物的脸谱图案,为后辈演员按谱开脸(也称勾脸)提供了依据。在用色规律上,向有红忠、黑直、粉奸的说法。在图案结构上,用来表现人物的出身、重要经历或特殊本领。如周仓额上画一螃蟹图形,表示他是水族所变,深识水性;张飞额上画红桃,表明他与刘备、关羽在桃园结义;夏侯惇左眼圆睁,右眼画瞎,用来说明他拔矢啖睛的经历;孟良额上倒画一火葫芦.是他的特殊武器,可以放火攻敌:赵公明额上画一猛虎,表现他有伏虎的本领,也有画元宝一锭,表示为财神。这些都表现了民间艺人的想象。其中不少脸谱带有迷信色彩。如马武额上画一狮形图案,以表示他是狮子星转世,但又可以表现他的勇猛性格,仍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丑行脸谱,主要有四个类型:(1)奸脸,用于官吏中的奸诈、阴险人物,如赵文华、薛义。(2)烂脸,用于流氓地痞、恶奴赌棍,如海老三、蠢管家。(3)贼脸,多用于偷盗、拐骗人物,如石景坡。(4)娃娃脸,多用于顽童,如四九、邱瑞、张义等,富于幽默感。其他还有老脸、和尚脸、猴子脸等。
生行脸谱,数量不多。它的用色和构图规律,较为简单,以红脸为多,如关羽、赵匡胤。其余角色,大多以略施彩墨达到美化即可。强调面部色彩柔和均匀。一般只将眉和眼眶稍加墨免或在眉心(也称印堂)略加些红色,表示有精神。因此历来又把生行化妆称为“洁面”、“素面”或俊扮,如《寒江关》中的薛丁山、《三司会审》中的王金龙。
旦行勾脸的有《打瓜园》中的陶三春,开金钱桃子脸:《四国齐》中的钟无盐,开金钱梅花脸《火莲阵》中的火灵圣母,开红火焰脸。其他众多的角色,均以俊扮为主,历来强调美化,但也有浓淡之别。青衣应工的角色,都为淡妆,花旦应工的角色,较为花俏浓艳,如杨玉环、胡秀荚。
民间小戏剧种脸谱。小戏剧种脸谱,以丑行脸谱为主,勾画均较简单,大都集中在鼻梁上,但形象生动。如傅公子,在鼻梁上画蝙蝠或佛手;《田氏谋夫》中刘七,在眼睑上画长痕,表示身染恶习;《阴蓝桥》中阎王,黑白两色对比强烈;娃娃丑如毛伢子、刘海等,在鼻梁上画桃子、蜻蜓或蛤蟆。净行脸谱多与大戏剧种接近,但也较简化。旦行以俊扮为主,有少数特殊角色,如狐狸精勾阴阳脸(即半边俊扮,半边勾脸)。生行也以俊扮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