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演出活动的最早描述,见于《诗经》的《宛丘》篇“宛丘”是指中间低平,四周有较高的坡地适合于观剧的野外演出场地。后来的乡村演出活动,对于演出场所没有过高要求,在草坪、晒谷坪和其它空旷地带,都可以临时搭建露天戏台。用桌子、扳桶、木板、晒垫、竹子等搭台演戏,观众可以三面观剧。清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述,同治壬戌年(1862年)自长沙往郴州至距永兴二十余里的西河口,在乡市草台观剧的境况:“至则金鼓轰云,灯光如海。缚草为台,环以破布;台侧别有茅屋,盖妆束处也。妆毕沿梯而上。”“台下喝采之声,几盖钲鼓掷金钱如雨。”这种戏台在乡间又俗称“草台”,常年在乡村草台演出的戏班便有了“草台班”的称呼。
桂阳地界戏台
湖南的花鼓戏、湘南、湘北和湘西的花灯戏,通道侗族自治县一带的侗戏多流行于乡村。清杨恩寿在《坦园日记》中记述:“对岸人声称腾沸,正唱花鼓词。楚俗于昆曲、二簧之外,别创淫辞,余因久知之而未见也。”“此唱彼答,亵不耐闻”。现存刻于清道光十年石门夹山寺“德洋□溥”石碑,碑文发布十大禁今,其第九条“禁演唱花鼓夜戏”。演唱“淫辞野调”的小戏戏班,当时是不太可能登临庄严正统的祠堂和寺庙,面向菩萨或祖先的戏台演戏的。自元代以降,特别是明清以来,演戏盛行,神庙戏台和祠堂戏台遍布城乡各地,乡村除建墟场戏台外,还在村边的空旷地带建有永久性戏台。这样,戏班除了在草台演出之外,同时也在村寨的万年台演出。这种村寨戏台的演戏,主要是在农民开镰割禾之前和收割之后,以祈求丰收和庆贺丰收。在上世纪上半叶之前遍及三湘四水,时过境迁,至今仍保存的戏台仅见于湘南村落和通道侗寨。
桂阳樟市三郎村戏台
桂阳冷水村戏台,从戏台上看观剧凉亭
村寨戏台顾名思义,是既不在墟场也不在庙宇祠堂,而是建在村边、路口或寨中的戏台,是一种不与任何建筑物相连接的独立的古戏台。在湘南的桂阳、嘉禾、临武、新田一带,常建万年台于村边或空旷地带,被当地称之为草坪戏台或路边戏台。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每个侗寨都建有鼓楼或台戏(即戏台),鼓楼是具有突出民族特色的村寨中标志性建筑,是聚会议事、是族人集合、接待客人的社交活动场所,是老人“讲款”(谈古道今),青年人对歌、跳舞、吹芦笙的公共娱乐场所,也是演出场所。
村寨戏台与墟场戏台相比,前者多为所在村寨集资而建,后者主要由墟场各商行、乡绅善士募捐修建。与后者相同的是都不以祠堂、庙宇和会馆建筑为载体,没有高墙院落,没有那些森严规约,没有娱祖和娱神的宗族宗教色彩,是为公共的娱乐场所。不同的是少了那份集市商业气息,与田园风光相融,与大自然环境一体,与村寨相邻,多了一份清新的气息,多了一份村寨之间的情谊。
桂阳樟市桐木村戏台
每逢开台演戏,村子里便热闹非凡,宰猪杀鸡,买菜置酒,炊烟四起,三乡五里的亲朋好友都被请来做客看戏。一次演出时间或三五天、或七八天甚至十天半月不等。演出活动夜以继日,村民看戏如痴如醉。宋朝大诗人陆游在其《剑南诗稿》中曾生动地描绘了乡村观戏的情景:“空巷观竞渡,倒社观戏场。”“先生醉后骑黄犊,北陌东阡看戏场”。倒是很像湘南乡村戏场观剧之情景。在宽敞的戏坪中观剧的村民,可以男女混杂,自由出入,让人轻松和惬意。据说桂阳樟市乡的京口村在三米宽的小溪上跨建戏台,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戏台楹联:“桐竹管弦播佳音,声声奏出阴阳雅韵;梨园村调歌妙曲,色色演来今古奇观。”(现戏台已毁)男女隔岸观剧,男左女右,已形成当地的自然风俗,这又是另一种独特风情。
(1)湘南村寨戏台
桂阳县泊山村戏台,位于樟市乡泊山村,系李姓村落,除在本村祠堂内建有戏台外,还在村外的大路边建了一座万年台,据说这里曾经是一条古道。戏台座南朝北,有封火山墙,后台与戏台呈丁字形。为单顶歇山式,台顶有藻井,绘八卦图,板壁分隔前后台,板壁上绘有彩图,但已不清晰,似为“天官赐福”,横匾书“可以观”,为红底黄字。台板和木梁已朽坏,舞台背板后的楼板和楼梯都已毁,台顶多处无瓦,破烂不堪。台宽5.2米,高5.8米,深3.6米。后台长10.20米,深3米。台基正面墙上镶有同治八年建的红石碑刻。戏台背为农田,面向宽阔的草坪,又有一道向舞台方向呈弧形的坡地,是一个极好的看台,坡上密布着高大的古柏,柏树的年龄不会低于戏台的年龄是可以肯定的。浓荫密布的柏树不仅有很好的遮风挡雨的效果,还具有天然的吸音效果。台口左右梁枋上有木雕,刻有戏文,一桌二椅、人物服饰均与戏曲演出相吻合,人物生动,雕刻工艺亦佳。后台板壁,可以看到许多题壁,从落款时间来看,分别为光绪十八年、光绪二十年、光绪二十二年、宣统三年。其中光绪十八年(1892年)老天元班在此台演出十三天的戏目还大部分清晰可认,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中新绫班演出三天的戏目也基本清晰。如此多的戏班题壁,乃属少见。这对于研究当地戏曲的流布和演出活动,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桂阳泊山村戏台
桂阳县太和乡地界戏台,位于桂阳县南十五公里远公路旁的山岗上,在徐姓村落的东北角,四周无建筑依附。戏台始建于民国三十一年。当地老人说,该村徐连胜随孙中山革命,家中还挂有大帅(孙中山)像,徐死后,由政府建戏台。据桂阳县志载:徐连胜(1881—1918年),名名渊,桂阳太和乡地界人,19岁从军,后投奔革命,与清军作战,连战连胜,因名“连胜”。广东独立时任旅长,因与军界、政界不合,愤而辞职回乡。与乡贤共办兴贤会、积谷会,奖励学子,救济贫困。民国六年,孙中山急电召回,历任护法军粤军游击司令、少将警备司令,民国七年作战殉职,时年38岁。孙中山闻耗痛惜不已,特派员护送遗体回乡安葬,并为之刻石立碑,抚恤家属,颁发“少将第”镀金匾。戏台木雕非常精致,前檐梁枋为镂空木雕“二龙戏珠”,两角檐下左右对称,各有镂空木雕凤凰,在舞台三面的檐梁上均有各种花草镂空木雕,戏台宽6.35米,深5米,台基高2米,后台深3.5米,宽10.35米(即后台往左右各延伸2米)。后台左右延伸的灰砖墙上各有一个木窗,窗上有弧形窗檐,左书“明月”,右书“清风”。左窗檐上绘有猫、兔、龙及历史故事,右窗檐上绘有龙、麒麟、四不象等。
桂阳地界戏台
桂阳县浩塘乡鲤鱼村戏台,位于村后的红土山坡平地之上,俯视全村和田园,视线开阔,台前草坪也较大,可容纳好几千人。戏台与两侧廊楼组合成平面“山”字形,实际上结合了祠堂戏台建筑的布局,戏台为伸出式,左右廊楼伸出超过了舞台的伸出度,戏台为单檐歇山顶,台宽5.8米,台深4米,台基高1.8米,后台与两边廊楼相连,背板为八字形,上书“内省思齐”四个大字,正中书一大“寿”字,前四柱分左右呈八字形,台沿为矮石栏,前檐下木雕多已破损,从现存部分看,檐下中间为卷棚式,左右檐角下的回纹与花形结合的木雕,结合和谐,工艺讲究。其下的鲤鱼跳龙门等木雕,以浅雕、深雕和透雕相结合,造型线条夸张,与梁柱的水纹卷草、莲花垂柱、鞭形框边等结合完美。两边廊楼抬梁上雕有凤凰,凤头向内,凤尾在外,梁头与凤尾的弧线结合,使抬梁端口呈波浪状,凤凰疾步如飞,造型简洁生动。(图见259页)鲤鱼村戏台属于较大的村台形置,也是现存村台中别于一般的形置。
浩塘鲤鱼村戏台局部
平面呈“山”字形的桂阳浩塘鲤鱼村戏台
桂阳县敖泉乡冷水村戏台,是目前仅见的戏台与观剧凉亭、学堂组合一体的村寨建筑群体。戏台建于通往县城的古道要冲,青山良田之间,前有凉亭后有学堂,现存戏台碑记称:“兹复于学校后,并建戏台以为一方之锁钥”,碑刻无年代,应为清代晚期遗物。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台宽约5米,深4米,以砖石为基,高1.5米,后台为封火墙体,比戏台左右各宽3米,有八角形木窗。凉亭面对戏台,为八石柱的抬梁结构,高大宽敞古朴。
仅见的一座有观剧凉亭的村寨戏台——桂阳冷水村戏台
学校、戏台和凉亭组合为一体的建筑群
桂阳县樟市乡桐木村戏台,背倚田园,平面呈T形,后台青瓦青砖封火山墙,檐角突出于封火墙之外,成为戏台建筑的少见特征。比舞台左右各延伸约2米,有窄道和矮栏与戏台相连,戏台为单顶歇山式,两檐角高翘,卷棚式,前四柱为八字形布局,左右有扇形卷草木雕月梁相连,前檐下横梁有凤形木雕彩绘,一字形背板壁上书“观今鉴古”匾额,及上下出入门门额“出将”、“入相”。台宽约4米,深3.5米,台基高1.5米。有石台沿。无年考,应为清末民国初期遗构。
桂阳樟市桐木村戏台
桂阳县敖泉乡茶园村戏台,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背倚树林,面朝草坪和晒谷坪,台左有山塘,视野开阔。单檐歇山顶,有清道光、光绪年间的戏班题壁。
桂阳敖泉茶园村戏台
桂阳县樟市乡三郎村戏台,建于民国二年(1912年),单顶歇山式,青瓦覆盖,卷棚檐,台宽约4米,台深3.5米,台基高1.5米后台为青砖封火墙,现存鸟雀花草木雕,龙头木榫,莲花垂柱等雕刻。戏台建在树林之间,环境优美,试想当年在此的演出情境,是何等的风光、舒适和享受。可惜眼前的戏台已是一片冷落破败,台朽瓦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
桂阳樟市三郎村戏台
(2)侗族村寨戏台
通道县的侗族村寨戏台,侗族称之为“台戏”,即戏台。无村不门楼,无寨不鼓楼,鼓楼是一个村寨的脸面,是侗族文化艺术之象征,是传递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的物质空间。有的为鼓楼与戏台一体,有的是鼓楼与戏台分立。与汉族地区的砖木结构戏台不同的是,侗族的戏台为全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其中最有民族特色的是宝塔式鼓楼戏台,也是古戏台中最具特色最有光彩的类型。通道全县243个行政村,据估计现有戏台的村寨约60%,以此推算也有近两百个戏台。主要分布在县境的南部地区。侗族同胞是一个能歌善舞,喜爱戏曲的民族。今存通道牙屯堡镇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瑶朗寨碑刻载:
余闻海棠春醒,神曲流世,月宫秋咏,仙乐飘凡。于是教起梨园,始自唐李。演往昔之忠孝,叙历代之奸顽。能感发人之善心,警戒人之恶念。所以由唐及今,而其教不衰者,以有益于世道人心也。吾坊素慕其教,同治壬申,延师训演。凡郑声则放之,于韶乐则舞之。崇正去邪,诚为世劝。斯时也!凑其资本,置其服裳。但见五彩斑烂,一派霞光飞彩服,八音嘹亮。数行珠履舞瑶台。恭颂万寿无疆,同歌太平有限象。爰书始末,并志捐资姓名于不朽云。(以下为李光炳等五十六人捐款名单,多则八千五百文,少则五百文。略)
通道中步村鼓楼戏台
1952年阳烂乡侗族桂剧艺人杨正明、杨校生回乡组织侗戏班在本地演出,受到欢迎。1954年阳烂乡划归湖南通道县,此后,侗戏即在通道县的南部乡镇以及湖南的新晃、芷江的侗族地区流传,形成了湖南的侗戏。也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带除了喜欢侗戏外,还喜欢桂剧、辰河戏。清同治年间牙屯堡一带就有了辰河高腔班的演出,光绪年间新晃贡溪一带的贡溪班等侗族班社演出辰河高腔也很活跃。侗族村村有台,寨寨有民间剧团,演出的交往也特别多。《中国侗族戏曲音乐》介绍:“侗戏的戏班组织,侗语叫‘高戏’(gaosyik)。一般以小村寨为单位,一寨一班;大村寨以鼓楼或族姓为单位,一个鼓楼一班,或一个大族姓一班”,“戏班的好坏,演出水平的高低,又直接与村寨、鼓楼或族姓的声誉相关,所以群众对戏班非常关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通道全县就有九十余个村寨组织的业余侗戏班。至八十年代还有六十余个侗戏班活跃在侗族的村寨,陇城镇的石光忠为首组织的侗戏剧团仍十分活跃,演出频繁。
鼓楼是侗族的标志,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鼓楼才算侗寨,鼓楼一般都是全寨最高建筑物,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侗族喜单数,鼓楼不论多高,均为单数,或三层,或七层或九层,与汉族讲究好事成双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同。这类鼓楼造型以高步、马田鼓楼为代表。鼓楼是聚会议事、族人集合、接待客人的社交活动场所,节假日可在鼓楼里听老人“讲款”(谈古道今),青年人可对歌、跳舞、吹芦笙。
侗族的鼓楼,以通道的最具代表性,现存最早的鼓楼始建于清顺治年间。鼓楼造型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厅堂式 这种类型为单层和重檐建筑,是鼓楼建筑的初期造型。为穿斗贴与方梁方式混合应用的结构形式,与汉式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有许多相同之处,一般为三间四架的矩形或方形平面,风格简朴。今存于路塘、高团、阳烂、半坡、寨上等村寨的鼓楼,皆属这种类型。
第二、干栏式 又称吊脚楼式或过街楼式,多采用下部架空的构造方式,集会楼堂设在第二层,多呈正方形平面,顶部为重檐攒尖或歇山顶,结构有内四柱、外八柱或十二柱,主承柱不到顶,而在其上架以对解梁枋支撑四根短柱和雷公柱构成屋顶。坪坦等村寨的鼓楼属于这种造型。
第三、密檐式 这是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也特征最明显的楼式。其优点是:底屋平面较大,上部通常为5至9层的宝塔,有的多达15层,下方为四方形,屋顶分歇山、攒尖式两种,结构形式多以四根巨杉做主承柱(也有八根的),直立于楼的中央,主承柱和衬柱的组合,将内外柱环套穿成双筒体,以扩大底层空间,增强鼓楼框架的强度和楼身的稳定。攒尖式是在框架上再加4根、6根或8根短柱和1根雷公柱,于短柱上端设灵窗,又于其上斗拱铺出顶楼,使逐层上升收分的密度在顶上突然终止,既反衬出楼顶的轻灵洒脱,又突出宝塔式鼓楼高耸入云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全木质结构,不用钉铁,全以卯榫莰合,集中表现侗族木构建筑的精堪技艺。
通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田鼓楼的密檐
第四、组合式 是与寨门、厢房等建筑组合而成的鼓楼。多为重建或扩建而成,其形式和造型独特而精美,别具一格。如马田鼓楼、阳烂鼓楼、横岭鼓楼。
很多鼓楼同时也是戏台,有的鼓楼没有戏台,不具备演戏功能,则另建台戏(戏台),这就形成侗族村寨的两种戏台型制。侗乡的戏台都是木结构,舞台面积一般只在20—30平方米左右。
密檐式的马田鼓楼,在每层的檐板和檐角上都有彩绘或泥塑象征吉祥幸福的花鸟动物图形
马田鼓楼,位于通道县坪阳乡马田村东,是不同于其它戏台类别的另类戏台。原称“田心寨古楼”(1953年,田心寨与马安寨合称马田乡,故称现名)。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民国37(1948年)复修。1984年,增建偏楼撑持加固主楼,在原主楼两侧各增建偏楼,形成南北长19.2米,东西宽12.5米的长方形。楼通高17.54米,由地面至台面高2.4米,台口高3米,台宽4.2米,台深8.6米,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座东朝西,木结构,中间四根主柱,象征四季,十二根环柱象征十二个月,合起来象征岁岁平安,四季祥和。偏楼为歇山顶式,其顶部檐口与主楼的第二层平行,而下一层檐口与主楼第一层连接,造成底层空间,底层设火塘,为议事场所;二层戏台,供娱乐活动。偏楼与主楼浑然一体,蔚为壮观。鼓楼为干栏式,穿斗抬梁纯木构架。顶部第九层变形为八角攒尖葫芦顶。楼内挑枋、柱、瓜形式各异,分布参差,错落有致。“物华天宝、国泰民安、吉星高照”等楷书立体字,镌刻在一至三层的横枋上。颇具民族特点的小块彩绘花纹卷草图案,构成排列有序而又主次分明的艺术装饰,不失为侗族文化艺术的珍品。鼓楼外部每层封檐板上都绘有各种花卉、虫鸟,线条明快,色彩绚丽。一至八层翼角上,分别泥塑有象征吉祥、幸福的龙、虎、蛇、凤等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马田鼓楼属密檐式,集塔、阁、亭、台于一体,既有宝塔的雄姿,又有阁楼之壮观,具有浓厚的侗乡民族特色,是侗族人民集议“集众议事”、“执行款约”、“踩堂祭祖”、鼓楼葬礼“迎宾送客”、“行歌跳舞”、“休息娱乐”、祭祀“萨岁”(萨岁是侗族原始祖母神,主宰侗寨平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灵验女神)的地方,也是演出侗戏的舞台。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新公布。1993年公布法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近年来当地为保护马田鼓楼,在戏坪的东头即鼓楼的对面,新建了一个木结构的戏台,以作平时演出使用。
马鞍村戏台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1993年维修。离著名的马田鼓楼约三百米,三重檐歇山顶,一层架空,第二层为台,台口面向村内,另三面有木栏,无封闭的板壁。基高2.1米,台宽6米,台口高2米,台深6米,台框高2.8米。
桐木村戏台,桐木村戏台与马鞍村戏台如同马田鼓楼的左右两翼,直线距离约三百米,形成了一个村寨戏台群落。干栏式舞台,座北朝南,与左右的民居邻近,以六根粗大的木柱支撑,造型粗犷古朴。在戏台不远处也新建了一个戏台作平时演出之用。
坦坪村戏台(喜文楼)。坦坪村原有高寨鼓楼、江边鼓楼和尾寨鼓楼,均是以姓氏为宗之村门鼓楼,并各自订立民约互不兼统。1963年全寨为民族团结,共议兴建了宝塔式鼓楼——喜文楼。文革以破四旧毁坏严重,1993年重修,比原楼更为壮观。鼓楼底层设厨灶,可供寨人喜庆活动,二层为戏台,台宽10米,台基高2.2米,台口高2.4米,台深10米。舞台左右横枋上对联:“春野东临仙阁飞;珠帘暮卷西山雨”。台正中有“三春花鸟醉东风”、“名威扬四海”等。宝塔式檐顶共九层青瓦密檐,5-9层为四角檐,2-4层为六角檐,最上层为六角亭阁式宝顶,上书“喜文楼”三字。正面台口伸出约0.50米,悬梁卷棚,打破平面结构,檐脊有二龙戏珠泥塑,左右为凤凰飞檐,使宝塔式鼓楼层次分明,赋有变化和节奏。
通道坪阳乡马鞍村鼓楼戏台
吉大村鼓楼戏台,始建年代不详,1992年重建。为宝塔式七层密檐宝顶,1-4层为六角凤鸟檐角,5-7层为四角翘檐。八字台口,台口内宽6.6米、外宽为9米,深9米、台基高1.4米、台框高3.2米。台内横枋上有楹联:“四时喧响丰收曲;八节乐奏太平歌”,“朝阳浴露福秀腾芳;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通道吉大村鼓楼戏台
横岭村戏台,为重檐歇山顶,原为村中吴氏宗祠戏台,始建年代不清,原祠已毁,戏台修缮,将戏坪填平,成为村寨戏台。来村寨考察时,正值乡政府在此举办全乡计生村民自治大会暨“5·29”文艺会演,演出了各村选送参赛的剧节目,有侗族歌舞、侗戏和小演唱等,演出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多。紧邻的宝塔式和干栏式鼓楼有三座,其中一座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一座宝塔式风雨桥,组合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独特的侗族人文景观。
通道横岭村戏台
芋头村戏台。双江镇芋头侗寨古建筑群,是国务院2001年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侗族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侗寨建筑始建年代较早的古村寨之一,虽几经续建与维修,但仍保留原有格局和大量清代中期以前的建筑物,其中鼓楼4座,风雨桥3座,门楼1座,古井2口,萨岁坛2个,古墓葬群6处,侗族吊脚木楼居室113幢,古驿道1.6公里。古驿道为明万历年间修建,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据说当年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一千七百余年之后的中国工农红军过通道在老城县溪镇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通道转兵”会议,红军由此西进,为古驿道打下两道深深的历史印记。古侗寨建筑具备的诸多特征,为民居研究专家大为惊叹,被誉为侗族建筑“实物博物馆”。在这里还要提到寨中古老的“萨岁坛”,这是一个由四根大木柱支着一个架子,架子上没有青瓦,而是由自然生长的茂密的青藤铺盖。里面有一青石板祭坛,上面长年香火不断。“萨”是南部侗族地区崇拜的女神,意为太祖母。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一切,能影响日月雷雨,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这“萨坛”也就是太祖母住的地方,寨子里凡节庆佳日,寨中有盛事,首先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敬了太祖母后方可举行其它活动。
通道芋头村戏台
戏台在村口,为厅堂式戏台,戏坪宽敞,对面有一鼓楼,系芦笙楼,无演出之戏台功能。
阳烂村戏台,阳烂村的鼓楼和戏台是分开而建的,鼓楼在村头,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门楼、主楼、后楼和连廊四部分组成,门楼重檐,如意斗拱,主楼歇山顶,风格独特,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在进村不到100米的路旁,平面呈凸字形,台宽4.5米、深4.5米、台高1.4米、台框高3.4米。戏坪右边不远处有一处小石板坪,上设简易的“萨岁坛”。
通道阳烂村戏台
中步村戏台,自人牲分行的风雨木桥(这是唯一一座人牲分行的风雨桥)步入依山而建的中步村寨,戏台在山上的一个空旷的平地上,是一座七层四角翘檐式鼓楼。顶层平行脊顶望有二龙戏珠,顶层檐下为四层斗拱,台左右设有副台可作后台使用。台宽8米、深7.5米、台基高1.65米、台框高3米。
通道中步村鼓楼戏台
平日村戏台,为三层四角檐,与五层八角檐鼓楼并立,以补充鼓楼没有演戏功能的不足。与戏台隔坪相对的地方建有一“飞山庙”,似有酬神演戏,与神同乐之意,这在侗乡也是不多见的。
通道平日村戏台
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戏台。江永县兰溪瑶族乡有三个勾蓝瑶千年古村,分别是上村、下村和大径村。三个古村寨布局呈三角形,各村相距不到一公里。这三个古村至今已延续了四十多代,历经一千多年。由于高山的天然屏障,千百年来,勾蓝瑶人不与外界通婚,与世无争,自给自足,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唐朝以降,三个村共建了五座戏台和六十六座寺庙,寺庙分别为四十七庙、八庵、五寺、三阁、二观、一宫,由此可见勾蓝瑶发达的庙宇精神文化和曾经繁荣的物质生活。至今保存较完好的有盘王庙、相公庙、关公庙、老虎庙等十七座。此外,在江永县境还有回龙圩彭家村戏台建于清代。民国初年维修。戏台座东朝西,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高约6米,长宽各7米,重檐歇山顶。上江圩甘益村戏台建于清初,座南朝北,砖木结构,高17米,长宽各7米,重檐歇山顶。
书院戏台。岳麓书院前坪与书院大门相对而立的赫曦台,为我省唯一的书院戏台。赫曦台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修建,平面呈“凸”字形,石砌台基,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屋顶,上盖小青瓦,饰以空花琉璃肩,挑檐,置卷棚。台前后左右两壁檐上堆塑有:《拾玉镯》、《秋胡戏妻》、《老子出关》、《麻姑献寿》、《张良进履》、《加官进禄》等戏曲故事。台的左右外壁上有道教暗八仙纹饰,左右内壁上分别塑有“福”、“寿”两个丈余高的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