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知识 > 戏剧表演
辰河戏旦行传统表演技艺简介
王兰芳;罗炳辉

  辰河戏高腔剧目中,多是以生、旦为主的明清流传奇古本,因而旦行扮演的角色较多。由于旧社会对妇女的岐视,所以早期的旦行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从三十年代起,才出现第一代女演员如韩玉梅、王兰芳等人。但男旦还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直至五十年代。

  (一)

  辰河戏旦行角色分正旦、小旦、摇旦、老旦四类。

  正旦:也叫青衣旦,一般是扮演中年已婚的妇女角色。较多的是性格端庄、稳重、娴淑、温顺的妇女,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大红袍》中的李三娘、《黄金印》中的周氏、《三元会》中的秦雪梅等人物。也扮演一些宫廷贵妃、相府千金、将门英豪之类的角色,如《贵妃碎酒》中的杨贵妃、《金盆捞月》中的韩翠屏、《昭君和番》中的王昭君、《拜月亭》中的王瑞兰、《梨花斩子》中的樊梨花等人物。《目连》中的刘氏青提、《香山》中的观音过去也是正旦的重戏。除部分富贵戏中穿女蟒、女帔、女官衣、女宫装外,大多数饰演苦情戏中的角色,穿青衣,扎白裙。以前化妆时不上粉,不带花,以体现她们谨守妇道、行为规矩的特点。演出上重唱,唱腔讲究细腻、委婉、哀怨、缠绵。形体动作要求稳重,“笑不露齿,行不动裙”,所以表演手势不多,动作幅度小,行路节奏慢,走稳了第一步再走第二步。但也有如《破窑记》中的刘翠屏,由于她具有反抗封建门第观念的坚强性格,因而在正旦做派的基础上,也溶进了部分小旦的表演身法。

  小旦:也叫贴旦和花旦。扮演的角色范围较广,有温文艳丽、窈窕秀雅的青年姑娘,如《木荆钗》中的钱玉莲、《拜月亭》中的蒋瑞莲、《玉簪记》中的陈妙常,《重台别》中的陈杏元、《大审柏玉霜》中的祁巧云、《连环计》中的貂蝉、《百花亭》中的江花佑等;有活泼机灵、聪明能干的使女、丫头,如《胡琏闹钗》中的小英、《山伯访友》中的银心、《重台别》中的彩环、《红梅阁》中的朝霞等;有英武威风、婀娜多姿的军中女将,如《百花亭》中的百花公主、《双斩子》中的段红玉等;还有戏谑逗笑、风骚放荡的风流女子,如《尼姑下山》中的尼姑、《松林试道》中的假观音、《金精戏仪》中的金精、《蜜蜂头》中的晚娘等。小旦一般都要打粉、擦胭脂,满头插花。衣着也有各式各样,丫头使女多穿背褡。演出上一般重做,表演多是行动轻快机灵,身段千姿百态。

  摇旦:多扮演剧中风趣、诙谐或丑陋粗俗的妇女。辰河高腔戏中摇旦所扮角色不多,大致有《大红袍》中的张丑奴、《朱砂印》中的陶小姐、《双尽忠》中的腊梅婆、《芦林记》中的邱姨妈、《牧羊山》中的沉氏、《目连》中的舅母娘等。长时期来,戏班中没有专工摇旦的演员,一般多由丑行兼演。表演上比较夸张,走路时步子大,走两步停一步,双手和上身前后摇晃,坐时一般翘起二郎腿,讲话时多指手划脚,眉眼俱动。

  老旦:饰演老年妇女。辰河高腔戏中老旦的“当家戏”几乎没有,其它剧种由老旦应工的戏,辰河戏常作正旦,如《天齐庙放告》之李妃,即由正旦饰演,正式作老旦饰演的一般都是剧中配角,如《琵琶记》中的蔡母、《木荆钗》中的王母、《三天香》中的肖氏、《六国相》中的苏母等。因此,一直也没有专工老旦的演员,多由年岁较大的正旦兼任,或由丑行兼演。老旦一般多穿黄色的“老婆褶子”或青褶子,下捆白裙,如系富贵人家则在外面套帔。表演上比正旦要粗一些,要求老态龙钟,行动迟缓。

  过去,在辰河戏班中,因为演员少,行当不全,有“八顶网子”之说,所以旦角演员也得兼演其它角色。正旦除兼演部分老旦戏外,还兼演《牛头山》中的王子(小康王),因为小生已演了高宠;又兼演《九里山》中的韩信,因为小生已演了张良。小旦也兼演《风波亭》中的张宪,因为小生已演了岳云。在弹腔剧目《打赌降唐》中,小生已演罗成,李世民则由小旦兼演;弹腔剧目《三气周瑜》中,须生演了孔明、鲁肃,小生演了周瑜,刘备则由正旦兼,赵云由小旦兼。此外,正旦、小旦还兼演太监以及其它配角。

  (二)

  辰河戏旦行表演的基本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这里介绍步法、手法、水袖、眼法、甩发功、念唱、面部表情等几种。

  步法除一般丁字步、圆场步、云路(云步)、磋步、碎步、上下楼步和走马路等以外,旦角的步法还有:①矫步:是保留旧戏班中旦角“踩蹻子”的一种步法,但作了改进,走的时候后跟不落地,用前脚掌走稍快的碎步,如《金盆捞月》中韩翠屏在唱“待奴家行一步,已至牡丹亭”时就走这种步法。②矮子步:一脚半蹲,另一脚快速向前踢去,交替行进,如《打店》中孙二娘悄悄行走时用之。③梭步:一脚半蹲,另一脚向体侧梭去,出左脚则右手向左平伸,右手托掌过头,出右脚手则反之,交替向前走,如《打店》中孙二娘在黑夜摸索前行时就走梭步。④船步:一脚前踏,另一脚后点,脚不起伏,只是晃动上身,以形容船身摇荡,这与其它剧种要双腿起伏略有区别。⑤跪步:双膝下跪,用膝盖跪行,一般多用在悲痛时。除往前跪行外,还有向左、右跪行的,如《抢棍》中李三娘抢棍跪下时就用左、右跪步。⑥大八字步:《会缘桥》中的哑夫背妻,上身扮演疯瘫妇,下身学哑夫走路时用。两脚站成八字桩,膝盖挺直,以脚跟着地一步一步地行走。

  手法旦角除常用的兰花手外,尚有:①菊花手:拇指扣住中指,其余三指前伸。②荷叶掌:拇指向旁伸,其余四指并拢。辰河戏旦角演武戏时,开衫子用荷叶掌,不用兰花手。③挽手花:两手腕相向靠拢或背向靠拢,两手张开如花形,交替挽动双手掌,状如花朵,有正、反之分。如《金盆捞月》中韩翠屏双手从盆中捞月时,一边翻身,一边挽手花。④蝴蝶手;就是抖动手腕,让手指颤动,手臂由外向里或由里向外划动,以表示激动或束手无策的心情。一只手抖动叫单蝴蝶手,两只手抖动叫双蝴蝶手。

  水袖辰河戏旦角原来没有水袖,仅用长过手指的大袖子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四十年代以后,受外来剧种影响,开始加上五寸长的白土布水袖。解放后,向兄弟剧种学习了水袖及其基本技法。①抖袖:将手上水袖向下轻轻一抖,自然地飘出去。正旦是顺手一抖,小旦则先起一个手腕花再抖出去,有单手抖、双手抖之分。②抛袖:双手将水袖向前或向上抛出去。③绕袖:手指抓住袖头,利用手腕转动绕四下再抖出去,有单手绕和双手绕两种。④摔袖:顺手或抓住袖子向侧下方摔去,以表示不满的情绪;有单手摔的,也有双手摔的。⑤掸袖:抖开水袖后,手在身侧由下往上将水袖掸在脑后侧,单手、双手都可。⑥掸袖:将水袖掸过另一肩,在身后垂下;有一只手掸的,有双手交叉掸于双肩的。⑦背袖:将一只手的水袖从背后掸过另一只手膀上,在身前垂下。⑧扶拦袖:双手抖开水袖,同时伸向左侧或右侧,再相向挽动手腕后停住,让水袖自然垂下,眼看另一侧,如扶住拦杆状。⑨挽袖:分下挽与上挽两种。下挽是双手抖开水袖,在胸前交叉挽动水袖,身体也随着转一圈。上挽是用手指抓住水袖头,双手在头部前上方挽动半截袖,使之如花朵状,身体也随着转圈。在《痴梦》中崔氏梦穿霞帔、万分喜悦时即用这种下挽与上挽动作。⑩绞袖:将抖开的水袖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地在手臂上绞一至三圈,以表现激动心情;分单手绞与双手绞两种。11大刀花袖:双手舞动长袖,有如舞大刀花,以表示喜悦之情,左右两边都可用。

  眼法用得较多的有:①斜眼:将眼珠瞟向眼角,可分别表示含羞偷觑、色情逗人、恼恨不满、内心思索、侧耳细听、向人示意等多种意思。②鼓眼:双目圆瞪,注视对方,一般在发怒时用。③对眼:一双眼珠向中聚拢,有半对(两眼珠不完全对拢)、平对(两眼珠完全对拢,视线朝正前方的中心点)、朝下对、朝上对等几种,分别表示痴呆、震惊、悲痛、临死等不同情绪。④眯眼:双目眯拢,微露眼光,一般在醉酒和欲睡、将醒时使用;个别人物内心喜悦、闻花香时也用之,如《金盆捞月》中的韩翠屏。

  甩发功甩动头网中的一束长发,一般用在人物感情异常激动震惊、悲愤时。辰河戏旦角的彩发(打发)是散的,甩发的难度较大,没有功夫,容易散乱、缠头。一般有如下几种甩发:①前后甩。②左右两侧甩。③斜甩;演员跪在地上,将长发从头部一侧,不轻过头顶而经脑后甩到另一侧,如《斩三妖》中妲己用此甩法。④甩太极图:即甩圆圈,由左至右甩圈为反甩,由右至左甩圈为正甩。有两种甩法:一种是低头甩,如《小审》中谢天香受刑时用之;一种是不低头甩,难度较大,如《抢棍》中李三娘与刘高抢棍时,就是一边双手抓着棍走,一边头部端正地,用颈部的力量将打发转动,使打发在头顶水平地甩圈,正甩一圈再反甩一圈。

  扇子功辰河旦角使用扇子的,多为小旦中的小姐和使女、丫环,如《百花亭》中的百花公主、《拜月亭》中的蒋瑞莲、《金盆捞月》中的翠红,小红、《金精戏仪》中的金精等角色。以前小姐多用画了花鸟或题字的白纸折扇、丫环、宫女们多用团扇。现在,一般多以绒毛扇取代了白折扇。有挽扇、转扇、端扇、推扇、丢扇、旋扇、背扇、靠扇、荷花扇等动作。①挽扇:利用手腕由外向里的转动,挽出扇子花。②转扇:系由里向外转动手腕,冲正前方转扇花。③端扇:将扇平端于胸前,微微颤动扇面,身体可立可蹲。④推扇:手腕上翻将扇推出,使扇面壁立,人向前行。⑤丢扇:将扇打开先立住然后向上一丢,使扇子在空中翻身一周,再用手抓住扇把。⑥旋扇:用中指抵住扇子中间,使扇子平转一至二周。⑦背扇:反手将扇面靠于背部。⑧靠扇:手腕背靠腰部,使扇面平展于腰旁。⑨荷花扇;执单扇或双扇,双手合拢由胸前往上,再分开在旁划一圈至胸前又合拢,如此反复,并颤动扇面。⑩盘头扇:身体半蹲转一圈,手执扇子盘过头顶。

  念唱辰河戏旦行念白分上中河,下河两类。下河如辰溪、浦市、沪溪、沅陵一带,讲究浦音(即浦市官话),不带土音,要求柔和、平稳,如叫眼的后一个字音不能直接往上挑,而要平拖再带一个“呀”字音略往上挑,以别于京腔等。上河芷江、中河溆浦一带的念白,因长期来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因而已带上各个地方语音特点。辰河戏旦角的唱除要求字正腔圆外,还要有婉转的韵味。下河一带以浦市腔为准,柔和甜美,一板三眼,唱足送足。上河、中河芷、溆一带则唱得流畅明快,节奏自由,不受一板三眼的束缚,必要时可根据情感需要丢一板或丢一字。

  面部表情:这里着重讲笑、哭和变脸。由于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等不同,因而笑的方式也就不同。①微笑:面露笑意,但不出声,或以袖遮面,正旦多用。②冷笑:斜眼、垮脸,笑声在鼻腔里,表示蔑视。③大笑:小旦笑声清脆,双手拍掌;“哈哈”连声,前俯后仰。④假笑:笑容来得快,去得也快,皮笑肉不笑。⑤痴笑:一般在神经不太正常的状况下用之,笑声或连续不断,抽动双肩,或双眼痴呆,笑声紊乱,如《痴梦》中崔氏的笑。⑥哭笑:内心悲痛,伤心而想哭,但在对方面前又要强装笑容,有笑声却很不自然,如《破窑记》中“探窑”一折刘翠屏对其母的笑。

  哭的表达方式亦不尽相同,有嚎啕大哭,也有无声抽泣。①真哭:发自内心的哭,一声“喂呀!”以袖擦泪,或抽泣时带鼻腔和喉腔的吸气声,如《投江》中玉莲的哭和《破窑记》中母女哭别时刘翠屏的哭。②假哭;装作哭泣的样子蒙骗对方,以袖连续作擦泪状,或以袖掩面故发哭泣之声,如《凤仪亭》中貂蝉对吕布之哭,《烂柯山》崔氏改嫁出门时之哭;或口中干嚎,手捏鼻涕,如《牧羊山》中沉氏之哭。③暗泣:哭得很历害,却又不敢发出哭声,唯见背部起伏较大,并带有鼻腔吸气声。

  变脸:表现剧中人气愤,悲痛到了极点,也叫抖色。方法是鼻孔憋住呼吸,嘴唇紧闭,再慢慢地把丹田气往上提,使脸上涨红。

辰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