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汉剧的脚色行当,统称生、旦、净、丑四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须生和小生;旦行又分正旦、闺门旦、花旦、武旦、摇旦和老旦;净行又分大花、二花、毛头和霸霸脸。连同丑行共计十四小行。
老生包括戴白须和杂须的各类角色。须生指戴青须的角色,还包括了原文华班特有的一批生脚开脸戏(如《骂金》的金兀术,《三打王英》的王英,《张奎偷营》的张奎等)和历由生行应工的猴戏。小生不再细分,仅有表演风格上的贫富文武之别。旦行中的正旦,扮演中年妇女。闺门旦扮演未出闺阁的小姐。花旦多扮演年轻丫环、小家碧玉以及花俏风骚人物。武旦多扮演女将、女妖和女寨主。摇旦多扮演性格泼、动作粗俗的妇女。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净行的大花,系指在一个戏中居主要地位的花脸角色,如《二逼宫》的曹操,《打銮铡侄》的包拯。二花指在一个戏中居次要地位的花脸角色,如《禅台报》的贾充,《牛皋下书》的金兀术。毛头指以跳打为主的花脸角色,如《长坂坡》的张飞,《龙门阵》的盖苏文。霸霸脸指勇猛暴躁的年轻花脸角色,如《九锡宫》的薛刚,《清水河》的秦英。丑行则概括了凡属本行扮演的各类角色,不再细分小行。在剧团演员的分工上,四大行中,除了小生、老旦不和本大行中的其他小行混杂扮演,摇旦概由丑脚或老旦兼饰外,其他各小行之间均可相互扮演,历无严格分工。这种大、小行的交叉结合,要求各行演员(特别是当家演员)必须对本行的大小角色都捡得起,一把抓。比如:生行演员彭桂禄、孙元玉、朱明禄等,既以“三杀五图”(《打渔杀家》、《宋江杀惜》、《醉归杀海》和《孝义图》、《八义图》、《三相图》、《楚夫图》、《铁冠图》)等青须戏见长,同时又以《定军山》、《凤鸣山》、《黄忠带箭》等白须戏拿手。在一把抓的基础上,各行当家演员同时又得有一批各自小行(或戏路)的拿手戏,如旦行演员胡春凤和黄新来同台时,胡不唱黄的闺门戏,黄亦不唱胡的丫环戏、神怪戏;大花毛太满的蟒袍唱功戏也从不和向元金的跳打、做功戏打混;名丑邱吉彩以官衣、褶子戏著称,而王云泰则以打褂、袍子戏擅长。大行一把抓,主要是强调演员“饱”,否则只能算“半边把式”,拿不到“一股帐”;分小行又有各自的拿手戏,则是在“饱”的基础上讲求“精”。这种“饱”和“精”结合的要求,长期以来已成为常德汉剧衡量演员素质的重要依据。
常德汉剧各大行,根据所扮演人物的不同类型或穿戴,又可划分若干“戏路”。按人物穿戴主要有如下几种:蟒袍戏:主要扮演帝王将相、皇妃娘娘一类人物。如《三哭殿》的李世民,《黄鹤楼》的周瑜,《抱炮烙》的姜后,《太君辞朝》的佘太君,《禅台报》的司马炎,《采桑逼封》的齐景公等。表演讲究稳重,注重功架,小生尤重翎子功。靠于戏:扮演身份较高的武将。如《两狼山》的杨继业,《九龙山》的岳飞,《长坂坡》的赵云,《两狼关》的梁红玉,《清河桥》的斗越椒等。表演讲究稳重、雄武、有气派,以把子和功架见长。官衣戏:分蓝、红两色。一般多扮演府、县等文职官员。穿蓝官衣的如《荥阳城》的纪信,《打督邮》的刘备;穿红官衣的如《越王选妃》的蒋青岩,《打督邮》的督邮。表演讲究灵活舒展,还特别注重官衣与纱帽、口条功的配合运用。褶子戏:以小生行居多,可分为青褶、富贵褶、绣花褶、八团花褶多种。青褶戏一般扮演落魄书生,表演上既讲斯文,又带寒酸。如《二度梅》的梅良玉,《乞儿骂相》的吕蒙正等。富贵褶子戏扮演的角色则更为寒酸,耸肩缩手,走趿鞋路,如《关王庙》的王金龙,《麦里赠金》的李炳志等。绣花褶子戏一般扮演富家子弟,潇洒风流,大多用扇子,如《卖画杀舟》的蒋青岩,《拾玉镯》的傅朋等。八团花褶子戏一般扮演侠义之土,讲究英武气概,走大方步,开打时常将褶子脱下一转,当兵器使用,如《紫金山》的张耀宗,《齐星楼》的黄天霸等。此外,还有生行《坐楼杀惜》的宋江,《八义图》的程婴和丑行《蒋干盗书》的蒋干,《祭头巾》的石灏等。生行表演还特别注意褶子与高方巾(或罗帽)、口条的综合运用。袍子戏:分龙箭袍和一面净袍子两种。龙箭袍多用于王爷、爵主一类人物,如《龙虎斗》的赵匡胤、《清水河》的秦英;一面净袍多用于武将、武举和衙门差头,如《夜过巴州》的张飞,《反武科》的岳飞,《兄弟酒楼》的杨雄、石秀等,表演特重罗帽功、口条功、鸾带功和腿功。裰子戏:多扮演忠厚善良的下层老人,如《打跛骡》的路遥,《牧羊山》的朱母等。表演讲究抓子、蓬发和口条配合运用。打衣戏:多扮演江湖义士、绿林豪杰之类人物,如《萦金山》的高恒,《捉撮狗》的严有年,《六打华府》的苏鸾姣,《沙滩会》的杨七郎,《拦马》的焦光普等。表演重翻打,要求动作轻巧,身段圆活。打褂戏:以丑行为主,多扮演下层劳动人民,如樵子、牧童、店家、小子等。表演轻快利索,活泼滑稽。赤膊戏:以净行为主,多扮演凶猛剽悍之类人物,表演时往往带彩,如《专诸刺僚》的专诸,《战渭河》的许褚,《芦花荡》的张飞,《两狼关》的黑达叔,《金牛山》的余龙等。此外还有《打鼓骂曹》的祢衡,《北邙山》的太叔带,《战宛城》的邹氏,《闹酒馆》的酒相公等。生行赤膊戏特重口条功、打发功的配合运用。
按穿戴划分戏路,还有以下两种情况:
落(1uō)皮褶子和落(1uō)皮袍子戏(系绦子或鸾带时,双臂上提,然后让服装上身有多余部分垂下)。一般多扮演疯癞酒醉、狼狈潦倒或痞子、小儿一类角色。如穿褶子的有《三相图)的张仪,《浔阳楼》的宋江,《探监》的王金龙,《拿曹》和《濮阳城》的曹操,《何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穿袍子的有《醉归》的杨雄,《打督邮》的张飞,以及《六打华府》的光叫经,《四进土》的痞子,《打渔杀家》和《双合印》的小儿等。
旦脚戏虽一般不按穿戴分戏路,但有时又将花旦中的领褂戏、袄袄戏单独提出。领褂戏一般多扮演丫环一类角色;袄袄戏则以扮演风骚妇女或小家碧玉为主,如《卖画杀舟》的媒婆,《拾玉镯》的孙玉姣等。
旦行通常采用一种按小行划分戏路的方法,其表演特点亦因之而各有差异。正旦端庄稳重,扮演富贵角色,摆罡(即台步)要稳,以显示其雍容华贵。闺门旦文雅大方,道白要轻言细语,清脆娇柔。花旦机灵活泼,道白要快,声调要脆。风骚戏需兼用部分摇旦的身段动作,如《牧羊山》的宋氏,《赶春桃》的严氏等。武旦粗豪刚健,英俊威武,唱腔、说白要洪亮圆美。摇旦和老旦说唱均用本嗓;老旦的行腔较生脚柔和,在表演风格上又有贫、富之分。
丑行按人物的不同类型,又可分为老脸戏(指戴白须的丑扮角色),如《龙门阵》的程咬金,《龙凤旗》的汉宣帝等。公爷戏一般扮演出身宦门的放荡子弟,如《鸡爪山》的侯登,《李逵装亲》的殷天锡等。书童戏有《清水河》、《失金钗》、《祭头巾》等戏的书童。家人戏有《金沙滩》、《风火山》等戏的家人。和尚戏有《祥梅寺》的了空,《双下山》的本悟等。跛驼戏有《丝鸾带》的韩驼子,《三搜索府》的施有能等。化子戏有《乞儿骂相》的孙江儿,《紫金鱼》的李跛子、许瞎子,以及《拾黄金》的化子等。痞子戏有《双卖武》、《六打华府》、《四进士》等戏的痞子。摇旦戏有《闹严府》的春燕,《打瓜精》的梁家女等。畜类戏有《西游记》的猪八戒,《捉撮狗》的撮狗,《双包图》的乌龟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