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知识 > 戏剧表演
辰河戏净行传统表演技艺简介
陈盛昌等讲述;尹伯康整理

  辰河戏的净行,俗称花脸行,它与生行具有同等地位,在戏班往往是挂牌的行当;戏班中要是没有著名的生角和花脸,便没人“写戏”。净行的高腔剧目也不少,名角辈出。它分了几种戏路,拥有本行的表演技法,并曾产生过一些艺术流派。

  做派分类

  早期的辰河戏班,只有一个花脸,一些次要的净行角色由贴生和丑角兼演。后来戏班人数增多,则设两个花脸,分为大花、二花,一说分为头个花脸和二个花脸。不管从何说,排头的一个都叫当家花脸。对于演员,要求文武兼备,唱做皆能,任何戏都要拿得下。这样的演员称为“全褂子”,才能拿头批身俸;演员若有所缺,则称“半边碗”,工资较前者为低。一般说来,当家花脸多为“全褂子”。这种现象,是戏班只有一个花脸的时期留下来的痕迹。分为大花、二花后,二者之间的分工较为严格,扮戏都有定规。但这种定规颇难一语概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只有一个花脸的戏归大花扮演,二花没有几折硬戏。第二,戏中有两个以上的花脸,则身份重、唱腔多的角色归大花扮,次之则归二花。如《贺府斩曹》中,包拯归大花,曹大本归二花;《碎龙袍》中,严嵩归大花,严世藩和严二爷归二花。第三,一般说来,大花的戏分量重些、二花的戏份量轻些,《贺府斩曹》、《碎龙袍》都是这样。但也不尽然,有的戏中二花的戏比大花重。如全部《岳飞》中,牛皋均归大花,金兀术均归二花,在《牛皋下书》中牛皋的戏比金兀术重,而在《艾华山》中则金兀术的戏比牛皋重;《水擒杨么》中,也是二花扮演的杨幺比大花扮演的牛皋的戏要重一些。

  辰河戏花脸的戏路,一般按穿戴分为蟒袍戏、靠把戏、袍子戏、草鞋戏四类。

  蟒袍戏:又称袍带戏,以穿蟒袍为主,也和其它剧种一样,分文武。文蟒以包公戏为主,有《放告认母》、《贺府斩曹》、《访东京》、《三官堂》、《斩武宣王》等戏;另有《碎龙袍》中的严嵩,《苏秦傲考》中的商鞅,《疯僧扫秦》、《何立回话》中的秦桧,《回回指路》中的老回回,《红梅阁》中的贾似道等人物,亦为文蟒。讲究气派、架子,以唱为主,注重内心动作,不乱动挪。辰河戏有三个老爷难唱的说法,即关老爷、岳老爷、包老爷的戏难得演好。武蟒戏多扮演武将,文戏武做,动作大,出手快。如《带剑进宫》中司马师和《曹操逼宫》、《拷打吉平》中的曹操,均带紫金冠,插翎毛,挂宝剑;《午门打宗》、《赏军》中的尉迟恭举鞭、挥鞭;《大审刘忠》中的张节甩大袖、踢腿等,都有大幅度的动作。

  靠把戏:以扎靠破把而得名。因角色穿靠而又叫靠子戏,弹腔又称弓马戏。高腔靠把戏较少,只有《岳飞》戏中的金兀术,牛皋;《封神》戏中的赵公明和《九里山》中的霸王等人物。除金兀术在《潞安州》、《两狼山》、《艾华山》三出戏中以及全部《九里山》中的霸王打大靠,即插背旗外,其它各剧均打小靠,即不插背旗。表演上重功架,讲究身分沉重,刀●把子不大耍动。

  袍子戏:指穿袍子、戴罗帽或披巾的戏。戏也不多,有种说法把它与靠把戏合并为弓马戏,因扮演的角色多系武将,如《李刚打朝》,《尉迟访袍》、《张节反戒》中的李刚、尉迟恭、张节等。做派与靠把戏有相近之处,但要毛一些,动作快,亮腿功,有踢尖子的动作。

  草鞋戏:包括马衣戏和赤膊戏两种,二者均穿草鞋。马衣戏又叫胯衣戏,着破心肩短衣(马衣),一般戴蓬发。扮演李逵的戏有《磨斧》、《打瓦》、《闹江》、《闹寨》,扮演胡奎的戏有《卖头》等。赤膊戏上身袒露,高、弹均演的戏有《专诸刺僚》(专诸)、《水擒庞德》(庞德);弹腔剧目有《芦花荡》(张飞)、《两狼关》(黑大寿)。这两类戏比袍子戏更毛,更重腿功,尖子、片马用得多,还有扑蹀子、翻筋斗等毯子功,人物带风趣。赤膊戏还有动肚皮的功夫。

  从衣着来说,有两出特殊的戏:一出是《三闯挡夏》,戏中的张飞,初闯辕门时着蟒袍,再闯时穿褶子,三闯时换靠子,“挡夏”时打赤膊,各种身法齐全,是训练演员的重功戏。另一出是《醉打山门》,戏中的鲁智深穿褶子套马褂,两肩各打花球,重腿功和身法,有高步、矮步,大花、二花身法齐全,还有和尚身法和醉酒身法,为一些著名演员的拿手之作。

  除了上述按穿着所分的几类戏以外,还有其它几种类型的戏。有些是传统的称呼,如老脸戏、讲白戏;有些虽则没有传统的称呼,但实际上是形成了一类戏,如大肚子戏、风趣戏。

  老脸戏:又叫老花脸戏。有《尉迟垂钓》、《耕田打松》、《尉迟装疯》中的尉迟恭,穿黄褶子,捆腰裙;《回回指路》中的老回回,着白蟒;《牛皋扯旨》中的牛皋,着黑蟒;《阳回》、《阴回》中的闻太师,前着蟒、后着靠。以唱为主,讲究气派,老架子,老身法,台步慢。

  讲白戏:以讲白为主的戏。如《司马搜宫》,《专诸刺僚》等剧。代表剧目为弹腔戏《马武碰宫》。有长段讲白。讲究吞吐,注意拍节和上下韵。

  大肚子戏:如《水擒庞德》中的周仓、《凤仪亭》中的董卓、《访潼关》中的高必道等,均打肚包,扎扮臃肿,手撒开,不弯腰,走八字路,动作迟钝,形象滑稽。

  风趣戏:如《焦赞祭主》的焦赞,穿青官衣,讲山西白,白口风趣。《坐衙嘲笑》中的李逵,开始穿袍子,坐衙时换红官衣扮县官,抖袖进位等处均小丑动作。《牛皋下书》中的牛皋,开始穿袍子套马褂,下书是戴尖纱,穿半节官衣(后页吊起只现半节),左右转身看官衣后页,动作滑稽,下战书时用生活化的语言。《打瓜招亲》中的郑子明(高、弹均有),在“瓜园”和“洞房”两场和陶三春比武挨打时,有小丑动作和风趣语言。

  表演技法

  辰河戏花脸的表演技法,与兄弟剧种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独特的基本技法。这里就主要方面介绍如下:

  手:辰河戏花脸也出满手,远离胸(不能靠胸),上齐额(一般不过头),下不过腹。指法有蒲扇手和金钩手两种,在运用上还有一种蝴蝶手。蒲扇手,五指全部张开如扇状,出手慢,动作沉重,多用于文戏,如蟒袍戏。金钩手,又称虎豹爪,相当于兄弟剧种的虎爪、龙爪,食、中两指半钩,其它三指全屈,多用于草鞋戏,表现暴燥、粗野性格,武蟒戏《大审刘忠》也全用金钩手。靠子、袍子戏两种指法都用。蝴蝶手用于“抖色”表现人物着急、气恼等情绪:伸食、中指,屈其它三指,抖动手腕,手臂成圆圈转动。有单蝴蝶手与双蝴蝶手之分,单蝴蝶抖一只手,双蝴蝶两手齐抖。

  脚:文戏走外八字路,脚从中出往外翻,出腿远踏得近,走一步停一下。武戏多马路和云步,提腿高,亮靴底。踢腿有正腿、斜腿之分:高腔多踢正腿,腿从身前正面踢出,如袍子戏、马衣戏、靠子戏则将靠子前页甩上肩后再踢正腿;在弹腔戏里,有踢斜腿的动作,右脚踢向左前方,左脚踢向右前方,但不踢边腿(腿朝身侧两边踢出)。草鞋戏有踢尖子、摔片马、下盘子等动作。下盘子是一腿站立不动,另一脚搭其膝上,身子下坐,要有较好的腿功。

  嗓:辰河戏花脸用嗓主要有三种,即膛音、虎音、刚音,另有一种边音。膛音是从小腹内发出的共鸣音,圆而不散,振动力大,多用于唱,能够持久。虎音是用声带发出的音,俗称喉音,粗而沉,调不高,唱时带一点,如纯用虎音唱,便不能持久,多用于怒吼和发笑,怒吼如“呀,呀呀呀呀”,同时配合捋须。有时用鼻音发闷声,如“嗯——”,表示发恨,也属虎音。刚音,用假嗓发音,高亢而粗犷,用于叫喊或发笑,叫喊如“越——”,表示惊讶、发怒等情绪。武将发笑多用刚音,文戏发笑多用虎音边音也用假嗓发音,但系一种变态的假嗓,俗称“左嗓子”,是个别花脸演员的嗓音。花脸练嗓常对着沙罐练,以便产生共鸣,高音强的演员着重练低音,低音强的着重练高音。

  脸:辰河戏花脸面部肌肉的颤动称为“鬼脸壳”。有一边动和两边动两种。发怒时动两边;表示不好意思时,动一边,同时配合捋须、张嘴;受闷气时也动一边,眼睛斜视。“鬼脸壳”多用于暴燥花脸,如张飞、李逵;粉脸少用,大发雷霆时才用,亮相一般不用。练“鬼脸壳”要以手经常揉脸垛子,特别是在下雪天揉脸。

  眼:辰河戏花脸眼法,用得最多是斜眼,还有鼓眼、吊眼和转眼等几种。斜眼,是眼睛斜视,又有奸眼、恨眼、色眼之分。奸眼为粉脸所用,表示奸滑或对人蔑视,如《海瑞打朝》中严嵩蔑视海瑞。恨眼亦多用于粉脸,咬牙斜视,表示仇恨,如《带剑进宫》中司马师对魏王和娘娘的仇视。色眼,粉脸、黑头均用,笑脸斜视表示调笑,如《九龙刀》中孟喜见苏娘娘时用之。鼓眼,眼睛瞪大定住,同时张嘴摊手,表示发呆,如《专诸刺僚》中专诸闻说僚王一身刀●不能入时用之,表示吃惊。吊眼,双眼下垂看鼻子,台口亮相,表示悲痛、愤恨,如《薛刚哭城》用之;有时也可表示惊怕,如《专诸刺僚》中专诸端鱼准备刺僚王之前用。转眼,眼珠转动,多用于上场时。花脸用眼,常与其它动作配合,以完成某种情绪的表演。如《带剑进宫》中,司马师绞死娘娘后,魏王气昏,司马以为魏王气死了,大惊;这时演员一个大转身,左手擦眉毛(额上擦出两条黑线),右手挂胡子(将胡须挂上紫金冠),跪地用鼓眼,张嘴大惊。这种表演十分粗犷,整个形象为之改变。

  牙:辰河戏花脸也有耍獠牙的演技。獠牙含在嘴内,可以自由活动,讲唱时控制在嘴内不动,需要吐时吐出。有三种吐法:象牙,两个獠牙从上唇正中吐出,如象牙状;虎牙,两个獠牙从两嘴角朝下吐出,如虎牙状;鸳鸯牙,两个獠牙从两嘴角吐出,一朝上,一朝下。耍獠牙的演技,用于《阴阳报》中的颖考叔、“开台”中的王灵官、弹腔剧目《阴五雷》中的毛贲、条纲戏《五虎平南》中的达摩禅师和《征西》中的杨藩等人物,以及其它一些妖怪,用以表现其凶恶的性格。现已废止不用。

  须:辰河戏挂扎须的花脸运用胡须较多,除转须(双手各捻一绺胡须上下成圆圈转动)与其它剧种相近以外,还有抓须、捧须、甩须等几种技法。抓须,双手食指扣左边的一绺胡须不住地往下捋,再扣住右边的一绺胡须不住地往下捋,如此循环往复、同时嘴内不住地发出“呀,呀呀呀呀”之声,如《三闯挡夏》中张飞第三次闯帐闻说孔明要他“三步一拜,五步一跪,跪上台去”时用之,表示无比愤怒;《张飞滚鼓》中亦用,表示心神不定,抓须发燥。捧须,双手捧须往脸上一罩,然后放下,表示事情紧迫或气急败坏之态,这是辰河戏花脸颇为独特的一种技法,许多戏中都用。甩须,胡须两边甩,甩在膀子上,再以膀子掸回,常用于马衣戏。一般甩两下,左右各一下,亮相或需要转身时用。《专诸刺僚》中专诸划船时一边连甩三下,再换边又连甩三下,《洗马磨鞭》中的尉迟恭洗澡时甩得最多。挂满须的花脸一般只用吹须和别须,有时也用捧须。吹须即一绺胡须从中吹起,与其它剧种同;别须即手摸胡须往两边别开,不同于生角的向中聚拢。

  其它如滚肚皮的技法与兄弟剧种相近,武功已见于生行表演技法,这里便不多说了。

《辰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