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知识 > 戏剧表演
常德汉剧花脸戏分类简介
鄢里奇

  在常德汉剧中,花脸戏占有一定的比重,所谓“生行半边天,离不得花脸”,就点明了它的重要性。现就花脸戏的分类,简略介绍如下:

  常德汉剧花脸按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和在剧中戏的份量,可分为大花、二花(二毛头)和霸霸花脸。

  大花:往往是戏中地位显赫、年岁较大、戏多的花脸角色。如《打銮铡侄》中的包拯,《二逼宫》中的曹操,《拦河》、《龙门阵》中的盖苏文,《斩黄袍》、《打龙棚》中的郑子明,《斩雄信》中的单雄信,《禅台报》中的司马炎,《南阙刺君》中的司马昭,《凤仪亭》中的董卓,《闹严府》中的严世藩,《打锏》中的尉迟恭,《薛刚哭城》中的薛刚等角色,都属大花。李逵、张飞、牛皋等人物在有的剧目中虽属二花,但在《李逵装亲》、《二招安》、《夜过巴州》、《打督邮》、《牛皋下书》等剧目中,他们又都属大花一类,因为他们是剧中的主要人物。《玉清观》中的孙策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由于人物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原因,也属于大花。

  二花:即二毛头。不论人物的年龄多大,身份、地位如何,在戏中与其他人物比较占次要地位者,均属此类。如《摸包》、《太君辞朝》中的包拯,《牛皋下书》中的金兀术,《九龙山》、《反武科》中的牛皋,《打五虎》中的郑子明,《风火山》中的江兴本,《二招安》中的阮小七和鲁智深,《禅台报》中的贾充,《大回荆州》中的张飞,《定军山》中的夏候渊,《卖画杀舟》中的张从简等角色,都属于二花。

  霸霸花脸:多系年岁较轻、个性刚直、勇猛暴躁一类的花脸角色。如《龙虎斗》中的呼延赞,《出府闹院》中的薛刚,《金水桥》中的秦英,《上天台》中的姚刚,《两狼山》、《沙滩会》中的杨廷嗣等角色,都是霸霸花脸。

  常德汉剧花脸戏的戏路,按穿着服饰可分为蟒袍戏、靠子戏、打农戏和赤膊戏等几种。

  蟒袍戏:按人物身份分为文蟒和武蟒两种。文蟒扮演文官,如《二逼宫》、《濮阳城》、《水淹下邳》中的曹操,《抱炮烙》中的商纣王,《越王选妃》中的越王,《调寇审潘》中的潘仁美,《凤仪亭》中的董卓,《打銮驾》中的包拯等。武蟒则扮演一定身份的武将,如《禅台报》中的司马炎,《南阙刺君》中的司马昭,《打登州》中的杨林,《上天台》中的马武等。表演这一类戏时无论文或武蟒,都十分强调蟒架子,做到“头正颈直肩峰升,两臂微张胸部挺,举手投足重千斤,步履稳健似虎行”,以突出人物的身份和威武庄重的气势。(要注意架子既不能松,也不能僵。)同时,由于人物年龄、身份和服饰的原因,演员在刻划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方面,特别注重“内八块”功夫的运用。它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颊肌肉的夸张运动(俗称动“鬼脸壳子”)来表现。例如在《二逼宫》一剧中,曹操三搜穆顺的表演就是如此:第一次搜时,曹操两眼向右斜视,用目光搜索穆顺左袖袖内,动左脸壳子;第二次搜的动作相反,两眼向左斜视,动右脸壳子;两搜均无所获后,见穆匆匆欲去时,两只眼珠急速转动几圈,一声“转来”,终于从头发里搜出了伏后的翦曹密书。这样的表演,不失人物身份,又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骄横、奸诈和内心思想活动。

  靠子戏:是扮演披铠扎靠驰骋沙场的武将的戏。如《美良城》中的尉迟恭,《盘河桥》中的文丑,《下河东》中的欧阳昉,《龙门阵》中的盖苏文,《清河桥》中的斗越椒等,都属靠子戏。这一类戏的表演,注重表现武将的风度和虎威赳赳不可侵犯的气慨,要求演员有较好的“外八块”基本功。它讲究“行如游龙,站如猛虎,身段美如凤,动作快如风”,表演干净、利索,同时,讲究翎子功和腿功。如在《打锏》一剧中,尉迟恭出场的“踩八卦”(一种独特的起霸)就用了跨腿、扫腿、偏腿、二喜、片马和太极图、扫台翎子、凤点头等腿功和翎子功。他出场时背对观众,用武提筋步法退至台中,一个顺翎子太极图,左手接鞭,右手撩靠,左脚踢右太阳穴,然后抓翎,转身、亮相……动作干净、敏捷,快如疾风。又如尉迟恭与秦琼约定在美良城比武时,尉迟恭有这样一个下场:先做左、右捧印的身法,然后跨腿落了弓箭裆,同时左手接鞭,右手挽双翎子,用翎尖在眼前划了两圈,眼珠随着来回转动,接着是一个凤点头,用手将翎子“哒”地打一下台板,再向空中一抛,转身疾步下。动作刚健,节奏有力。

  袍子戏:大都是个性刚强、无私无畏的英雄,或江湖侠义、绿林好汉、江洋大盗一类人物的戏。如《李逵装亲》、《李逵闹江》中的李逵,《七星会》中的刘唐,《高旺背鞭》中的高旺,《青风镇》中的王英,《鸡爪山》中的胡奎和龙彪,《闹江州》中的张横等人物的戏,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戏的表演重身法,动作多,且常常将生、旦、丑各行的动作揉合起来运用。如《李逵装亲》中的李逵就用了许多旦角的身法。罗帽的表演要求也较高。

  打衣戏:在常德汉剧花脸戏中,这一类戏出现较迟。主要剧目有《王庆卖武》(王庆)、《王彦章摆渡》(王彦章)、《马武夺魁》(马武)、《五台会兄》(杨五郎)、《七郎打擂》(杨七郎)等。这一类戏重短打,讲究腿功和武功。如在《王庆卖武》一剧中,王庆就用了三摸、梳头、八它、八棍、挡棍等拳术动作以及小翻、倒提、飞跌子、窜猫等武功。

  赤膊戏:表演时演员打赤膊,或虽穿袍服却袒胸露腹。因此,这一类戏要求演员身上的功夫要漂亮。典型剧目有《专诸刺僚》(专诸)、《炮打两狼关》(黑达叔)、《金牛山》(余龙)、《战渭河》(许褚)等。在《斩雄信》、《战宛城》两剧中的单雄信和曹操,也采用了这类戏的表演形式。由于这类戏的舞台形象不美,解放后已逐步改穿袍服。

  常德汉剧花脸戏,按表演技法还可分为唱功戏、口纲戏、武功戏和诙谐戏等。

  唱功戏:以唱为主的戏。主要剧目有《李密投唐》(李密)、《高平关取头》(高鹞子)、《斩信哭头》(单雄信)、《打銮铡侄》(包拯)、《薛刚哭城》(薛刚)等。唱腔以北路弹腔为主,行腔多在3、5两音之间回旋,用正宫调演唱(其他花脸戏的唱腔只要唱公堂调,即六字调)。发声重虎音,以“本”带“边”的嗓音为最佳;讲究咬字的准确、运气的吞吐和“五音”共鸣;注重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据说,前辈老艺人罗文满很注意花脸唱功的研究。《打銮铡侄》中的包拯,有段连唱带讲的滚板:“儿在家何等不好,要尔到长亭饯什么行……包勉哪,儿呀,哎呀我的包勉儿呀!”他每次唱到这里,声音颤抖,字字带泪,十分感人,在观众和后辈艺人中至今还有很深刻的印象。

  口纲戏:重讲白的戏。如《审陶大》、《拿潘》、《五凤吟》、《四进士》、《三打平贵》、《打龙棚》等剧中的陶大、潘仁美、冯彪、顾渎、魏虎、郑子明等角色都是以讲白为主。这一类戏,要求扮演者有较扎实的念白功底,讲究咬字吐词、口齿清晰、喷口有力,做到“开口如洪钟”。并能根据人物需要讲不同口音的道白,如刘瑾讲京白,郑子明讲山西白,张飞讲涿州白,陶大讲上河白等等。

  武功戏:以武功为表演重点的戏。典型剧目有《马武夺魁》、《拦河》等。

  诙谐戏:即风趣戏。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划,表演松弛,身法多变,并常用旦角和丑角的表演身法,来表现人物的风趣幽默。如《牛皋下书》一剧,牛皋受命下战书,告别岳飞之后的下场所用的“文提筋”,就是丑角提筋和花脸台步的结合。在金营,金兀术问:  “下站何人,怎不当面?”牛皋说“要看请看”时,牛皋飞袖、亮裆的动作也是旦、丑手段的结合。李逵、张飞、焦赞等角色的表演,也都具有这一特色。《李逵装亲》、《打督邮》、《五马归朝》等都属于这一类戏。

  常德汉剧花脸戏,按照不同脸谱大体可以分为粉脸、黑脸、杂脸、破脑壳脸等四类。

  粉脸:主要是曹操、严嵩、杨林、严世藩、潘仁美(粉杂)、董卓(粉杂)等骄横跋扈、奸猾凶残的人物,即所谓“白奸”。

  黑脸:在常德汉剧花脸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扮演性格刚强正直的人物,脸谱讲究形象的逼真和性格的突出。如张飞的豹头环眼黑脸、李逵的黑蝴蝶脸、牛皋和焦赞的笑脸等,都具有特色。此外,包拯、尉迟恭、颜良、姚刚、张从简、楚霸王等角色都开黑脸。紫脸戏是生、净两抢的戏,但大多数由花脸应工。如严颜、高鹞子等,可归入黑脸一类。

  杂脸:包括较广,一般表现勇猛、执拗、暴躁、凶横一类角色。如阮小七、盖苏文、文丑以及《青风镇》中王英等人物的红杂脸,马武、窦尔敦等人物的绿杂脸,呼延赞的老虎脸,《八仙过海》、《水漫金山》中的龙王脸,张横、冯彪的斜脸,以及杨五郎、韩昌等都属于这一类。

  破脑壳脸:多系骄横凶残一类的角色,如司马炎、司马昭、屠岸贾、斗越椒等。

  (采访对象:李华玉、莫长锋、龚清金、王青松、吴松林、高长奎、张乐满)

《常德汉剧荆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