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知识 > 戏剧表演
常德汉剧丑行分类及基本技法
江沅球

  常德汉剧丑行戏角色分类,与荆河戏差不多。现按服饰分为蟒靠、官衣、褶子、袍子、打褂、打衣、彩旦七类简介如下:

  蟒靠戏:扮演皇帝及文官武将。文官头戴文堂或纱帽、耳幞纹、堂纱、穿蟒袍;武将扎靠子、戴二龙叉或插翎子。二者均按挂白须、杂须、青须区别年岁老少,表演风趣而又持重,且讲究位份,多重讲唱,如商纣王、齐景公、程咬金等角色。代表剧目有《端午门》、《九锡宫》、《越虎城》、《牧阳城>、《锁阳城》、《采桑逼封》、《马踏冀州》等。另外,《打登州》的程咬金穿女蟒,一显风趣,二示其草莽习性、官不入格。

  官衣戏:扮演文武百官,穿官衣、戴纱帽。一般官高穿红,官低穿兰,常把衣服往角带里兜上一节。表演重做。或清廉正直,或奸巧刁滑。前者如施仕纶,后者如督邮、秦桧。代表剧目有《打督邮》、《洛阳失印》、《买画杀舟》、大小《黄河》、《三元会》、一二三《招安》、《三搜索府》、《打面缸》等。《大补缸》的老太爷穿女官衣,意同穿女蟒。

  褶子戏:多扮演好色贪财的风流公子,或落难书生,穿褶子,分穷富。穷穿青素褶,头戴矮方巾;富穿红或五花褶,头戴耍生巾。人物或斯文迂腐,或轻佻放荡,表演视人物或正或邪,唱做并重,如石灏、黎春、平君瓒等。代表剧目有《祭头巾》、《金牛山》、《双下山》、《买盗攀赃》、《蒋干盗书》、《闹镇江》等。

  袍子戏:扮演人物类型甚多,诸如禁子、更夫、公丁、家院、流氓地痞、匪盗、赌徒、和尚、化子等。多数穿青素四页袍,戴二龙叉,表演滑稽逗笑,重口纲多操京苏白。如海老三、毛把总、杨志、毛子真。重头戏有《海老三打瓜精》、《毛把总上任》、《双报国》、《飞熊山》、《招安》、《柳林打痞》、《推通》、《黄通盗宝》、《黄丝洞》等。

  打褂戏:多数扮演下层劳动人民,诸如樵子、牧童、店家、小子、轿夫、货郎等。穿长袖开胸打褂,系短色裙,贴鸾带,头戴抓子或毡帽、哨帽、草帽。表演轻快活泼,矫健优美,逗趣。角色有张义、武大郎、武吉等,重要剧目有《钓金龟》、《马二打伯伯》《小放牛》、《首阳山》、《八阵图》等。

  打衣戏:扮演侠士、教头、公差、马童、绿林草寇之类人物。穿打衣打裤,系打带,插英雄结或贴耳球,表演重武打。角角有郑三、杨香武、时迁、焦光普等。重头戏有《拦马》、《捉撮狗》、《三岔口》、《打瓦杀僧》、《时迁盗甲》、《打渔杀家》、《摸黑打店》等。

  彩旦戏:饰媒婆、鸨妈、店婆子、丑小姐之类人物。穿彩衣彩裤,套背褡,或穿帔,油头粉面,表演重做,如高光金、裴翠云。剧目有《马踏冀州》、《三怕婆》、《夫妻花鼓》、《老配少》、《十美图》等。

  常德汉剧丑行,除具有本剧种各行共同适用的内外“八大块”基本功外,还有本行一些独特的身、手、步法及头功、面功。扼要介绍如下:

  1、身法:丑行以矮身法居多,具有灵活、多趣、舞蹈性强的特点。无论出场亮相,行走坐站乃至开打等表演动作,均以短矮为多;即使是扮演皇帝,如商纣王、齐景公等,虽讲位份,其身架也要矮人三分。所以各行共有的四大裆法(骑马裆、弓箭裆、限筋裆、下反裆)当中,丑行变换发展了自身的以限筋裆为主的矮裆身法。裆法是上身下蹲,大腿前弯,走台步、做动作多靠小腿和前脚掌用劲支撑全身,夹肩峰,硬子腰,头部后颈根用暗劲。这是小丑的特有身法,不似小生身法那样风流潇洒,旦角身法那样妩媚秀气,净角身法那样粗犷豪放,然则矮而灵活。表演常动肩膀、颈根,扭腰、摆臀,走提筋步及各种矮步。配合舞水袖、挽手花、耍折扇,反拗身法多,动作溜刷、于净、灵醒,节奏多变,别具一格。如《拦马》中焦光普的上下场、与杨八姐的打斗及单腿睡卧等身法;《夫妻花鼓》、《双下山》中的舞蹈,以及《何乙保写状》中的单腿裆坐椅、悬身写状等矮身法,既合乎人物性格,又风趣优美。另外有些矮身法,则于土俗中见趣,熔粗细刚柔于一炉,兼生日净丑于一身,再经夸张放大,滑稽逗笑。如《夜过巴州》的假张飞与徐大汉对阵、《西游》中的猪八戒斗蜘蛛精,以及由丑角应功的彩旦,均皆如此。

  2、手法:丑行开山膀,手指对咀,向两边平拉开。云手,抄手于头胸之间,眼跟手走,较之其他各行,线条花俏,讲究圆范。指法分文指、武指:文指将大拇指与中指捏拢,食指伸翘;武指则拇指捏拢无名指,食指、中指伸出。彩旦多用菊花指,将拇指与中指、无名指捏拢、小指内弯,食指伸出。丑行的扇子功颇多,有闭转、开转、抛转等花样。闭转,扇面不开,用手指拨动扇子转动绕圈;开转,将扇面张开,以食指引动扇面转圈;抛转,则将开扇抛出,于空中转圈,再接又抛,周而复始。各种扇法,运用时均靠手腕、手指灵活。丑行水袖长的不多,摆袖与捞袖绕花,常与玩手球、耍扇、耍丝绦配合。

  3、步法:丑行扮演的人物众多,男女老少、文武官民、士农工商、胖瘦伤残及神鬼动物、虾兵蟹将,无所不有,故步法甚多,特色鲜明。有人总结为“五提、十三路”,五提即提筋步的五种走法,十三路即其它十三种专用步法。

  提筋步:丑行最基本的步法。夹肩峰,硬子腰,后颈用暗劲,一手提衣襟。

  正提:身稍前倾,迈步前行,先提一腿,由小腿用暗劲下落,脚尖点地,站地后再提另一腿,如此反复,走来一起一伏,斯文飘逸。多用于官衣、褶子戏,如石灏、沈廷芳之类人物。

  前提:身下矮裆前行,大腿前弯,靠小腿提步向前,双手于前成勒马式,常配合云手、抄手或玩手球,身矮成向前趱的姿态。适用多种人物,如黄通、蒋干、时迁等,许多禁子、店家亦多用此步法。

  后提:身下矮裆,大腿前弯,行进时小腿提步向后往上踢,脚板拍到屁股,显得轻巧健美。多适用于打衣、打褂戏,如《首阳山》中的樵子,《打猎回书》中的旗牌官及马二、武大郎等人物。

  左右提:左提与右提是相关联的,两种提筋步常配合使用。行走时身下矮裆,大腿前弯,脚落地,右腿跟进时亦然,如此反复。多用于人物探视方向目标或耍戏,如蒋干盗书时用之,《小放牛》牧童赶牛也用。提腿时,提得越高越显风趣。

  上山路:上身前趋,胸朝下,两腿于后提步向前,双手前后大幅度摆动,形如上山。如《黄丝洞》杨志上山找驸马即用此步法。

  下山路:身向后仰,胸朝天,硬后颈,头部保持平衡,两眼看脚尖,蹬步踢腿前行,配合双手摆动,形似下山。如《双合印》李虎搬兵用之。

  爬山路:下反裆,单腿金鸡独立,另一腿提起,一手向上成攀藤势,一手向下成提筋式,行进时单腿起跳,常配合各种拗马军身法,结合摆罗帽、口条、挽太极图等难度较大动作,常用于爬山越岭,跳涧涉水,如赵飞搬兵即用此步。

  偷路:双手成提筋式,探视前行,提腿即向前勾头,脚落地则向后仰头。多在公爷、褶子戏中于寻花问柳时用。如《翠屏山》中和尚、《粉妆楼》中公爷用之。

  夜行路:摸索前行,手足反拗,一手遮阳,前进几步复倒退一步,作寻视状,用于探视方向目标,如《时迁盗甲》用之。

  鸦雀路:身前倾微蹲,行进时左腿向前盘提起或向后勾提起,右臂向前斜上方伸展,左臂对称于后向下伸展,右脚蹬步起跳,左脚向前跨步落地,再提右脚,左脚蹬步起跳,摆手相反,行走双臂如鸦雀展翅,头、手、身、步适成拗马军。多用于兵卒执刀、盾出阵。

  云路:分旦角云路和提筋云路两种。旦角云路,身子直立,双脚脚尖、脚跟交替相对向左右平移,配合玩朝珠,如本悟和尚、济公和尚多用此步;提筋云步,双膝稍弯,直身,提腿小步急骤前行,多用于急忙趱行或催马行进,如《曾头市》戴宗搬兵,即走此步。

  矮子路:蹲身下矮裆,屈膝盘腿,擦地盘旋进行,常结合动脖子、挽手球、要扇,诙谐风趣。多用于短打扮的武丑,如店家、樵子、马童用之。

  醉路:起步站立不稳,旋即歪身趔趄几步,摇摇晃晃,头重脚轻,全身散架,用于表现醉态。

  儿童路:踮步蹦跳前行,双手摆动如鸟扑翼,一闪一伏,幼稚天真,用于《小放牛》牧童之类人物。

  老丑路:上身僵直,两腿膝关挺直,脚跟用暗劲,落地沉重,一步一蹬,根据年岁、性格不同,或轻或重,以显老态;年迈白须者常配合动千斤,老态龙钟。如程咬金不同年岁在不同的剧目中,步态各异,灵活运用。

  胖子路:身子微蹲,腿向前稍弯,脚成八字形,袒胸,挺腹,硬颈,动肩峰,起步一蹬一蹬,双手前后摆动,行走笨拙夸张,引人发笑,适用于胖公差、胖和尚、徐大汉、猪八戒之类人物。

  分水路:以旦角云路或提筋云路向左右平移,配合云手,掌心向外,似以手分水。多用于虾兵蟹将或人物探视目标,亦或玩笑戏耍,视剧情要求,灵活变换。

  马路:分文马路、武马路、拐子马路。文马路身下骑马裆,左手于前勒缰,右手于后挥鞭,头一点一点,小步前行,舒缓斯文,适于蟒靠、褶子戏。武马路,身前趋,带缰挥鞭,快速前行,身姿一起一伏,如马疾驰,适于催马趱行或兵败逃奔。长短打扮皆有,如齐景公兵败夺路而逃、探子催马赶路等。拐子马路,一边肩峰耸起,一边肩峰放松,斜身挥鞭,拐步进行,前俯后仰,表现人物残腿、驼背,如洛阳县令郑祥瑞骑马即走此步。

  除上述各种步法外,还有泅水路、盾牌路、摸更路、猴路、鸭子路等,基本上是由云路、鸦雀路、偷路、矮子路变化而成。

  4、头功:丑行头功中突出的是拗纱翅,此外也摆口条、动罗帽和矮子巾。

  拗纱翅以纱帽翅颤动表示人物各种复杂的内心活动。分双拗(两边一齐上下颤动)、单拗(只有一边颤动)、花拗(两边以不同节奏挽花)三种。双拗较易,单拗、花拗难度大。拗方形纱翅、三角纱翅较易,拗团纱则难。

  摆口条是结合头部的摆动而摆动,表示震惊、气愤或老态龙钟。

  罗帽或矮子巾可以前后左右甩动或绕圈,表示愁烦、悲愤。

  上述三功都需使用后颈的暗劲,还要注意提气、硬子腰、对肩峰。

  5、面功:包括眉、眼、咀、鼻、脸五个部位。

  眉:丑角除了与各行共有的表示喜怒哀乐的扬眉、锁眉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推眉动作。在出场亮相时,就要将眉高高上推,旋又低低锁下,连续上下推动数次,越快越活,以示小丑身份,非常风趣。

  眼:丑行突出的几种限法有对眼、瞎眼、抖眼、挪眼。对眼:黑眼球向眼角靠拢,有双对眼、单对眼两种;双对较易,  单对则难。常用于表现惊呆、昏厥。瞎眼:黑眼球上翻,张眼不见黑球,双瞎较易,单瞎颇难。抖眼:眼球突出眼眶,眼皮下垂,表示惊愕或垂死之态,如《活捉》中张文远被吊死时即用此抖眼。挪眼:眼球在眼眶内转圈,有双挪,单挪之分,单挪较难,表示人物激烈的内心活动或谋策于倾刻之间,如《审陶大》中陶大用挪眼。

  鼻:主要有耸鼻、缩鼻、抖鼻三种。耸鼻把鼻沿肌肉展开,鼻尖下垂,常配合荷叶咀,表示忍笑不住。缩鼻,鼻尖肌肉上缩,常配合食指动作,表示开心或色迷。抖鼻,将鼻尖肌肉扭向一边,多用于暗示或唤人。

  咀:大致分张咀、抿咀、歪咀、瘪咀、鼓咀、嚅咀、翘咀等几种。张咀,表示有口难言或目瞪口呆;抿咀,表示笑而欲忍;歪咀,表示轻蔑或生理有缺陷;瘪咀,表示忍气吞声;鼓咀,表示气鼓气胀;嚅咀,表示话不出声;翘咀,表示骄嗔或不满。

  脸:主要是抖壳子,即脸上肌肉颤动。净行动大壳子,丑行多动小壳子,即只用咀唇周围或下巴肌肉连续颤动,表示喜、怒或难堪。分单边壳子、双边壳子和综合壳子(眉眼咀鼻脸一齐动)三种,丑角出场亮相常用综合壳子。 

  (采访姚新彩、汪先清、高乐春综合整理)

《常德汉剧荆河戏教学演出纪念册》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