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知识 > 戏剧音乐
傩堂戏音乐

  傩堂戏的唱腔叫“傩堂戏腔”,直接源于巫腔。它的发展经历了巫腔、傩坛正戏腔、傩堂戏腔三个阶段。巫腔为顺口可歌的朗诵体,鼓板击节,锣鼓分段,人声帮和;傩堂正戏腔已初具戏曲化唱腔的规模,曲调较为规整,有分行当的特征;傩堂戏腔旋律性较强。湖南各地傩堂戏音乐风格不同。各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沅、澧流域的傩堂戏以桃源、沅陵、澧县为代表。桃源的主要腔调是(下池调),曲调结构分起腔、倒板、哀子、正板、数板和梢腔。并分双句和单句两个类型。徵调式、宫调式为主,并常出现“清角为宫”的暂转调。旋律细腻、柔和。

  此外,常用曲调还有(许公调)、(梅香调)、(安童调)、(差官调)等,均有“腔前吟字”和“弱拍抢字”的节奏特点。沅陵傩堂戏腔有散板、整板和两者相结合的结构形式。散板用长短句唱词,音调颇似辰河高腔。主要腔调也为(下池调),有徵、商两种调式,生、旦常以转调或分腔来区别。多单乐句型,梢腔惯用切分节奏。散板和整板相结合使曲牌富于板式变化。用唢呐伴奏。澧县傩堂戏以(姜女调)为主调,五声徵调式,不对称的上下句结构:上句两小节,下句三小节,情绪压抑伤感。此外还有(骂女调)等数板曲调。

  湘西傩堂戏多散板节奏。兼有少量2/4或1/4的数板,多角调式和徵调式,无管弦伴奏,有人声帮腔。除了部分民歌风味的小调之外,主要曲调由傩坛正戏腔派生而成。如《庞氏女》中(庞氏调)是(送子腔)的变化,(姜郎调)是(开山调)的发展。

  湘南傩堂戏以(洞腔)为代表。(洞腔)因用于《大盘洞》一剧而得名,其结构也为起腔、数板、尾腔。起腔的前后均有唢呐、锣鼓演奏的长过门。起腔常为上下句呼应结构,上句为散板,中间有长过门,下句为正板,字少腔宽,旋律舒展。数板的词句排列比较紧凑,结构上形成对比。

  (洞腔)为徵调式,旋律多四度进行。各地洞腔各有不同风格:衡阳情调古朴;邵阳活泼热烈、节奏跳跃,称做(衡山牌子)。

  苗族、侗族的傩堂戏音乐则别具一格,音乐素材取自山歌、民歌,并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苗族傩堂戏节奏自由,旋律粗犷;侗族傩堂戏多用歌舞节奏,曲调奔放。均无人声帮腔,仅用锣鼓伴奏。

中国戏曲志·湖南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