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记载,谓傩祭远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殷商时已出现某种驱鬼逐疫活动,后发展成为官方的固定仪式而称为“傩”。如《事物纪原》所说:“周官岁终命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以逐之,则驱傩之始也。”
所谓傩文化,应包括傩的源流、傩祭仪式、傩神传说以及由傩仪演变形成的傩戏等内容。本文试图从这几个方面,探索宝庆傩文化的发展轨迹,以求教于当代专家学者。
一、宝庆傩文化源远流长
我国傩文化先在中原流传,后传入南方。荆楚地区很早就接受了这种宗教文化,绵延了两三千年,未曾间断。这可从宝庆傩文化的发展历史得到印证。
宝庆府治,在今邵阳市。旧时宝庆府所辖州县,较今邵阳市辖区多新化、乡湘两县。春秋战国时,宝庆属楚地。楚人好巫,巫教盛行,故宝庆之傩文化在那时已发端。据《湖南民情风俗报告书》之“巫教缘由”说:“公元前七世纪,楚庄王为旱求雨而召师教宗祖巫法真及其弟予张五郎、后果得雨水一日夜。”到楚怀王时,屈原所著《九歌》,便是根据流行于沅湘间的傩歌改制而成的。清道光二十八年修的《宝庆府志》载:“荆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在湖湘间这种祀神的风俗,远的不说,即从楚怀王时算起,距今已有二千三百余年的历史了。
自《九歌》制作以后,历代均留下有关傩文化在楚南流传的记载。《前汉地理志》说楚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也说:“其俗信巫好鬼”。唐代柳宗元曰:“惟是南楚,风浮俗鬼。”与柳同时被贬的刘禹锡在其《竹枝词》的序文中说的更详尽:“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如今,荆楚鼓舞之。”唐时,宝庆境内有“渔父庙”、“招屈亭”。为屈原会渔父处。唐诗人胡曾(邵阳人)有诗纪其事,说屈原曾到宝庆采风。纵事出附会,亦见唐时宝庆民众对屈原的敬仰之诚。
在傩仪引起重大变革的北宋,刘敞作《屈原嘏辞》曾说:“余谓楚俗尚鬼,原生时,放逐沅湘,亲觑淫祀山鬼、国殇,何与人事,而皆为之辞,盖其俗有不可变者也。”(《宝庆府志•摭言》)我们去年在城步调查傩戏活动中,发现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刊行的瑶族巫书《平王卷牒》就有“盘王愿”的记载,而“盘王愿”的傩祭仪式,至今仍在城步、绥宁等地流传。说明两宋时代宝庆傩仪正处在发展阶段。
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政权。宝庆境内习俗相沿,巫风仍盛行,凡遇灾岁荒年,必请巫师祈福。武冈州城西郭家岩居民传说:“元代乡民祷雨,独一巫,持鼓深入岩洞不出,后乃为神。岩内神鼓常鸣”(《武冈州志•风俗志》)。
迨至科学发达的近代,对巫师们的宗教迷信活动,仍未能有效地控制其蔓延势头。这从各地现存的坛门状况可以概见。如武冈县龙溪乡的陈家坛,邵阳县金峰乡的向家坛,邵东县卫家桥的姚家坛和丘塘的孙家坛,依旧香火不断,代有传人。至今尚健在的武冈巫师陈德宜(70岁)称:“我坛上有四十八代老祖师已不叩请了,现只叩清后来的二十八代祖师。”这个陈家坛共传七十六代,每代以二十五年计算,已有一千九百年历史,始建坛门当在东汉和帝永元之初,就以他至今仍在叩请的二十八代祖师计算,也将七百年,当建立于元世祖至元年间。陈德宜以其叩请祖师的确凿事实为依据,来说明他的陈家坛门历史悠久,似可相信。有的巫师常在坛门上书写:“炉中不断千年火;坛上长明百代灯”的对联,虽系祝愿之辞,也是表明坛门历史的实录。
宝庆境内,傩祭仪式流传,相当广泛。它像孳生的蔓草一样,向广阔环境延伸,而为千家万户所信奉。据《宝庆府志》记载:“楚俗尚鬼,惟郡为甚,往往信巫而轻医。”又载“符鬼之习,沿而未变,凡有疾病,多听于巫”。武冈州汉、苗、瑶杂处,“信巫崇祀而尚鬼”。州城公署内建有楚俗所信奉的“三霄娘娘庙”。官府尚如此,民间信巫之风可知。《新宁县志》载:“(新宁)地接溪峒,山峦●崒,邑俗好勇尚俭,信巫乐斗,疾病敛资合祷,刺刃两腕,以祈神佑。”新化,宋时为梅山地段。“信巫鬼,尚淫祀”(《新化县志•风俗志》)。邑中小庙林立,迎神赛社,沿于旧习,动辄椎牛享鬼。宝庆府属各县志中,都有信巫崇祀的类似记载。
二、宝庆傩祭仪式的衍变
傩仪形成于史前,盛行于商周。这种为禳鬼酬神,除疫祛邪而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我国虽屡经改朝换代,仍被承袭下来。以傩祭的目的分,大致有两类,一是逐除仪式,即驱鬼除疫仪式,如“冲傩”。二是祈求仪式,即求神赐福仪式,如“搬土地”、“降招财”。以后发展为求子求财,求官求禄,老年求高寿,青年求佳偶,小孩保平安,无不以还愿迎神降福来实现各种愿望。早期傩祭仪式,由傩舞(巫师禹步作法)、傩歌(巫师请神诵赞)等项构成。神鬼登坛,均戴脸子(似面具)。境内傩仪约略相同,无大差异。
宝庆雉祭仪式,常见的有“冲傩”、“庆娘娘”、 “搬梅山”、 “出土地”四类,前两类尤盛行。
“冲傩”,有大傩、小傩之分。大傩、小傩的仪式程序大体相似,只是规模大小不同。大傩须请五至八个巫师,祭品尤丰厚,或杀猪宰羊,或屠狗椎牛不等,视财而定。对于冲大傩的仪式,武冈州民邓绎所作《里巫祀纪》诗有着具体而生动的描述。诗云:
里门鼕鼕喧大鼓,请巫齐作胡旋舞。
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
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
主人敬神百不忧,如天之福恣汝求。
黄羊为牲白犬血,一一神前遍罗列。
东方向明灯烛辉,纸钱窸窣随烟飞。
诸巫醉饱出门去,明日迎神向他处。
——《武冈州志•风俗志》
这首诗把武冈地方冲傩仪式的热烈场面和信巫祀鬼的风俗,进行绘声绘色的、渲染,今日读之,有如亲临冲傩现场,从而使我们加深对冲傩活动的理解。
宝庆地方的“庆娘娘”,又叫“和霄”,是一种“歌舞以娱神”的祭祀活动。巫师阴阳人鬼之间,以禳鬼远祸,求神赐福为幌子,骗人钱财。这种“庆娘娘”仪式,每三年举行一次,不得怠慢。其仪式程序,在《宝庆府志•摭谈》中的《旅璅璅斋琐语》有较详尽记述:
“楚俗多奉娘娘庙,有天霄、云霄、洞霄诸号,即三霄之●也。能凭人言祸福,小家妇女,假以邀利,远近趋问吉凶。女布坛禹步作法,以拇指、食指、中指遍捻,反复作态,口喃喃念咒,若死去。移时复醒。众惊哗曰娘娘至矣。乃趺坐台上,众罗拜,悚息以听,女额面哆口,指东抹西,亦颇灵验。或稍涉游词,即弩目怒骂,无敢少怠。妇女有病,不求医,往问之。即云我姊妹来汝家,可立峒祀。我归即造龛延巫,以五彩綵纸剪花,粘箬杆插龛上。中用大竹筒贮米豆数事为峒以棲神。磔牲宰鸡,鼓钲喤喤。迎神之词,秽亵不经,名曰“庆娘娘”。
从以上两条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宝庆傩仪,不论傩坛的装饰,仪式程序,供品陈列等方面,在继承古代傩仪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傩坛装饰。宝庆境内“庆娘娘”,事先须为娘娘构造小殿堂,名曰“桃源洞”,安置三霄娘娘住洞中。洞外用竹箬綵纸扎花,状如雉尾,象征竹林。正与屈原《九歌》中描写山鬼的居处“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十分相似。说明桃源洞的环境设置,犹存古意。再便是傩堂中悬挂的为巫师所供奉的神像图,图像分八层排列。上三层为三十六神,下五层为七十二鬼(相),则是逐代发展起来的。这七十二鬼,是历代巫师死后被其徒子徒孙加以神化,而成为享受祭祀的祖师。香案上还摆设二十四张或三十六张脸子以及各种法器。这些装饰摆设,给己经弥漫着宗教迷雾的傩坛,增添一种莫测高深的神秘感。
傩祭仪式,也由简单趋向复杂。在《九歌东皇太一》篇中所记叙的祭祀仪式,有击鼓、吹笙、鸣钲、鼓瑟,巫师佩长剑,禹步作法等歌舞形式。本世纪以来,宝庆地区的冲傩,除击鼓鸣金,载歌载舞而外,巫师穿着法衣,吹牛角、抛牌带、捻指念诀,步罡踏斗,赤脚踩烧红犁头,手持三截两面七星八挂九扣连环宝刀,反复作态,以示法力。为了提供对比研究资料,我们不妨把现今“庆娘娘”仪式程序,简要地纪录于下:
【仪式开始。座坛师戴法冠、穿红色法衣念“请神”开场词。
【二巫师上。1.禹步作法;2.吹牛角、抛牌带,撒香米(马粮);3.捻指叩诀,焚化纸钱;4.差遣兵将迎接娘娘。
【乐主捧香烛、纸钱前导,巫师随后,至大门外摆设香案。巫师叩请五方三界、桃源、宝山、小山三殿众娘娘下降。随即焚纸钱、烧文疏,洒鸡血、猪血,作祷告。在巫师念念有词之际,似见五方三界驾着祥云的众娘娘涌现在天际。
【在巫师吹牛角三阵之后,二位娘娘各戴脸子,着朱裙紫衣持摺扇上。阴师着红色法衣戴有胡须脸子随上。然后由巫师将娘娘、阴师引进坛堂。仪式完成。
无论是神是鬼登坛,必戴脸子。其中“开山祖师”的脸子,鬓发如角,直刺头顶,嘴吐獠牙,黑颊红唇,眼睛暴突,凶相毕露,显系承袭古傩开山莽将相貌而来。至于先锋女神,笑耍郎君、二郎神、关帝圣君土地菩萨、判官小鬼的脸子,形相各异。或纤眉媚眼,或粉面朱唇,或涂黑抹红,或飘五绺长须,具有妩媚、英俊、憨厚、滑稽、怪诞各种性格特征,显系受后世戏曲脸谱影响绘制的。
仪式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旅璅璅斋琐语》中提到的“庆娘娘”就增加了“放阴”的内容。民间妇女因故求神指引迷津,巫师头顶纸钱,在默念祷词中假死,醒则装神弄鬼,对趋问吉凶者言祸福,谓之“放阴”。放阴的目的在于使善男信女在诚惶诚恐中加强对神灵的信服意识,而祈求神灵的保佑,为“庆娘娘”提供心理依据,而成为巫师骗人钱财的重要手段。
随着傩祭规模的扩大,供品也在不断增多。在《东皇太一》中摆设的供品,只有酒、饭、菜、汤数种。近代宝庆,不论冲傩,庆娘娘,还是出土地,巫师索取的供品、鸡、肉、鱼、酒是必不可少的,还要香米、红包。冲大傩则要宰杀黄羊、白犬,肥猪、乌牛,而且要在坛堂之前见血。新化原为少数民族地区,对供品尤其讲究。“邑中报赛,沿于瑶、苗旧习,动辄椎牛享鬼。牵牛于庙前,用麻绳系牛角及四足,高挂于神位前。乡中人剽悍者。持大刀斩牛头,如一刀不断,则牛愤而暴动。有时绳断牛奔,乡人皆趋而避之,而惨状殊不忍见”(《宝庆府志》、《湖南通志》)。由于供品(多归巫师所有)的丰厚,巫师队伍日益扩大,一堂傩愿法事,出动之巫师由二、三人到七八人不等,所耗资财,难以估计。
三、宝庆四派傩神的传说
宝庆傩文化的历史悠久。奉祀的傩神亦众。玉师设坛时,悬挂在坛堂上一百零八位彩色图像,都是他们所信奉的神灵和祖师。各种职能的傩坛法事活动多达四、五十堂。但普遍流行的则是冲傩,庆娘娘、搬梅山、出土地四种。由于这四种傩祭仪式的社会功能各不相同,因而分成四个教派。四教派的主祀神,各有自己的来历和传说,他们在傩文化的《傩神起源歌》、《还愿歌》等歌辞中均有记载。兹分别记述如下:
1.傩公傩母的传说。最早见于《拾遗记》,《湘西古老话》亦有记载。傩公傩母是有名的历史人物伏羲和女娲的化身。伏羲创八卦,教民佃渔畜牧;女娲制嫁娶之礼,俱有功于原始社会。后被湘楚巫师尊为傩坛始祖。由于巫教盛行,他们虽不出生在南方,却被尊为南方之神(载吕勉思《读史札记》)在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最富于吸引力的,莫过于兄妹成亲一事。
相传洪荒时代,洪水泛滥,先民尽葬身浊浪之中。只有在高山打猎的伏羲和炼石补天的女娲,得雷神指点,藏身大南瓜中幸免于难。兄妹相处,别无男女可以婚嫁,眼见得整个民族,濒临灭绝境地。于是伏羲、女蜗两兄妹,便结成夫妇,繁衍了人类。他们是如何成亲的呢?有两种说法。一是妹追兄。这与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是相符合的。开始,伏羲不答应,女娲用了偷梁换柱之计说山下来了个落难女子,劝伏羲把她娶来。黄昏时,伏羲进峒,女娲忙罩上红盖头,便与伏羲拜了天地。待伏羲将新娘盖头掀开一看,见是其妹,羞得他满脸通红。因已行了婚礼,便做了夫妻。故演傩戏时,傩公戴的红脸子,傩母戴的白脸子,以纪其事。
另一种传说是兄追妹。伏羲向女娲求婚,女娲不同意,故意出难题以躲避伏羲的苦苦追求。她说:“兄去东山举火,妹在南山举火,两火炬的焰尾衔接起来,便可成亲。”诚实的扶羲要求风伯相助。风伯有意成全他们,在东山刮起南风,在南山刮起东风,两火炬的焰尾终于接衔起来。女娲又提出第二道难题。“兄去东山滚磨,妹在南山滚磨,两扇磨盘能合在一起,我才依允。”伏羲又去求山神相助。两人滚的磨盘,因得神助,竟使两扇磨盘重合。女娲又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你能叫路边的竹子为媒,我才答应。”竹子说:“君子成人之美,我愿为媒。”女娲怒不可遏,竟将竹子砍成许多段以泄忿,仍不允婚。伏羲责其食言。女娲说:“我在前头走,你在后面追,围着南山走三圈,你能追上我,便再不反悔。”说罢,便飞步向前跑,伏羲追了两圈,未能追上。乌龟指点他:“你该回头跑,到前面去拦住她。”伏羲听信乌龟的话,把迎面跑来的女娲抱住。女娲知道是乌龟出的主意,一脚踩得龟背碎裂。伏羲见了不忍,在龟背上撒尿,使龟背板结起来,出现有规则的断裂纹路,构成龟背上的装饰画。伏羲、女娲成婚后,夫妻好合,想起竹子撮合的一番好意,把砍断了的竹子,用唾沫一截一截接起来,接口处却留下竹节痕迹,女娲过意不去,亲口封竹子为“君子”。竹称君子自此始。因伏羲、女娲有这段姻缘,后被巫师尊为傩公、傩母。巫教中有的派别因他们曾分占东山、南山,又称他们为东山圣公,南山圣母。
2.张五郎的传说,张五郎在傩教中有着仅次子傩公傩母的显赫声名。相传他是二千六、七百年前的宝庆巫师。曾应楚庄王召,设坛求雨,果然普降甘霖,因为敕封张五郎。说张五郎是宝庆巫师的依据,见于《宝庆府志•摭谈》所引宋神宗熙宁年间章惇“开梅山”条。条文对瑶、苗聚居之梅山的地理环境有详细记载:“潭邵间有上下梅山,其地千里。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章惇,蔡奕开梅山,“赐邑名曰新化(属宝庆府)安化。寨曰武阳、关峡(今绥宁境内)。”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传统的巫教势力是雄厚的,少数民族更是盛行多神鬼的崇拜。张五郎就是出生在瑶族聚居的梅山,他自幼便神通广大,传说他有翻天倒峒的本领,曾把梅山倒竖,在梅山起教,谓之梅山教。张五郎便成了梅山教的祖师。由于他有倒竖梅山的传说,后世巫师为他塑造一尊头抵地脚朝天的少年神象,俗称“倒头菩萨。”“摭谈”又称:“梅山蛮是盘古种。”梅山蛮即梅山瑶之另一称呼。据此,张五郎自然是盘古后裔。今邵阳市所属城步、绥宁的苗巫、瑶巫均有“盘王愿”的傩堂法事,是祭祀张五郎及其祖先盘古的。梅山教三分峒,上峒梅山,赶山打猎;中峒梅山,养鸡看鸭;下峒梅山,捕鱼捞虾。可见梅山教都与生产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它与其他教派不同的重要特征。梅山教的傩坛法事有“打梅山”和“盘王愿”,后均发展成傩戏剧目。
3.三霄娘娘的传说,三霄娘是由“山鬼”衍化来的。在《九歌》中,山鬼是一个既美丽而又多情的女神,与她的原形有着很大的差异。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山有夔”。又曰“山出●阳,楚人所祀,岂其类乎?”《国语》韦昭注: “夔一足,越人谓之缲(读魈),人面猴身能言。”又《山海经》云:“●阳,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拒丑恶凶狠的动物变成美女,在我国神话中,这类例子不少。西王母与白素贞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山鬼后来怎样变成三霄的呢?王夫子在其《楚辞通释》中说:“山鬼,旧说以为夔,●阳之类也,或谓之●,读如霄,今楚人有所谓魈者。……巫者缘饰多端,盖其相沿久矣。”这里,王夫子为我们提供了揭示秘密的钥匙。旧时,宝庆境内,巫教盛行,因从事巫教活动的妇女增多,在一堂“庆娘娘”的法事中,原由一个女巫扮饰山魈,改由三个女巫扮便成了三霄。无独有偶,巫师在演唱《出土地》的傩戏中,土地婆原本一个,后发展成两个而称姊妹。从而使土地公有了一妻一妾。这就为三霄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旁证。后又进一步给“三霄”取了神号,谓之“天霄”、“云霄”、 “洞霄”(又叫“水霄”)。可见从山鬼→山魈→三霄的衍变过程,正如王夫子说的,都是“巫者缘饰多端”的结果。到了近代,在不断的“庆娘娘”的活动中,巫师们又赋予天霄、云霄、水霄以鲜明的性格特征。“上洞天霄娘娘,沉默寡言,深思忧郁,失神落魄,俗称“痴娘娘”;中洞云霄娘娘,阴阳不测,喜怒无常,喜则盗进,怒则盗出,俗称“黠娘娘”,又称“小山娘娘”;下洞水霄娘娘,风流放荡,见异性眉开眼笑,顾盼传情,俗称“骚娘娘”(见马少侨《九歌•山鬼,祀主考》)。旧社会妇女因某些外因而一旦改变常态,成为一种病态,如她们的病态与某娘娘性格接近者,便说是某娘娘附体,俗谓之“带娘娘”,必须搬请某娘娘为之驱鬼逐邪、俗称“和霄”。于是三霄娘娘,又有各司其责的明确分工。
4.土地菩萨的传说,清翟灏《通俗篇》载:“社者,土地之神。”民间迎神赛社,有“出土地”法事,土地自称:“若要问我年多大,水在长江月在天。”这是指最古老的土地神说的。随着朝代的更迭,封建统治者对封赠的增多,土地神也在不断变换。在古代凡有功于社稷山川者得为土主。《淮南子》说禹为天下治水,死后为社神。尔后,凡有功于一邑一乡者,死后也可封为土地神。李凤翧《觉轩杂录》云:“土地,乡神也,村巷处处奉之,或石室、或木房。塑像,其须发皓然,曰土地公,妆髻者曰土地婆。祀之纸烛肴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豹不入境。”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者死为之。”由于土地神具有护院宅、逐邪纳吉之功能,以往,宝庆地区的广大乡村,几乎所有宅院,都建有土地祠。酬谢土地神恩的规格虽较抵,但最为经常而普遍。各个宅院或五年、或十年,集资请巫师做法事,向土地祈福。在“出土地”的法事中,传说着土地菩萨许多有趣的故事。土地本无儿女,巫师们却说土地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招财童子,一个叫进宝郎君,还娶了两个儿媳。一日,土地在宅院值勤,见一少妇站在台阶上,风摆罗裙,他不觉心动,在灰地上写下两句诗:
谁家少妇立阶墀,风摆罗裙眼望痴。
少妇好奇,款步走了过来,土地才发现是自家儿媳。他儿媳一见诗句,也就地续了两句:
若是公公不嫌弃,半做儿媳半做妻。
恰在这时有宾客来会,土地叫儿媳赶快把写在灰上的字扒掉。自此,土地便被称为扒灰老。还有一个传说,说土地公身子矮小,土地婆身子高大,土地上床要搬梯子,夫妻睡觉,头齐脚不齐。正因为土地公身子矮小,里巷中的土地祠也很矮小。这些趣闻,大概是巫师们“出土地”时,为逗观众笑乐即兴创作出来的,或者是巫师在叩请土地时,土地迟迟不到位,巫师拿他开心所说的笑话。谁知久而久之,这些不实之词,给公直的土地菩萨脸上抹黑,而错铸铁案。宝庆境内的土地有两种,一叫镇坛土地,一叫送子土地。这大概因其社会功能的不同而分别定名的。法事有“出土地”、“梁山土地”、“土地送子”、“土地游春”等名目,后均衍变为傩戏中的土地戏。
四、宝庆傩戏的艺术形态
傩戏脱胎于古代驱鬼敬神、逐疫消灾的傩祭活动,是一种宗教色彩极浓的戏剧,与《目连传》,《混元盒》—样,既附庸于宗教而又为宗教服务的宗教剧。我国傩戏约形成于宋代。朱熹在《论语•乡人傩》的注释中说:“傩虽古礼,而近于戏”。即是佐证。宝庆何时有傩戏,史、志无明文记载。但在南宋理宗朝,城步己有“盘王愿”法事仪式并在以后发展成傩戏,说明宝庆傩戏形成的年代是比较早的。宝庆傩堂正戏多达四、五十个,在我国傩戏邦族中也是影响较大的一支。我们曾对宝庆现有的傩戏剧目进行分析研究,正戏部分全都粘附于傩祭仪式,并在经历了三个层次的演变中形成三种艺术形杰。
第一种艺术形态是在傩祭仪式中增强戏剧因素。人们常说,巫必以“戏”祀神。意即在祀神法事中,除歌舞而外,有经验的巫师,对某些特定情节加以强调,造成悬念,使参予祭祀者非听、非看不可。“庆娘娘”就具有这种魅力。女巫为三霄娘娘和神(又称“劝娘娘上洞”),在设有三霄娘娘殿堂前,既歌且舞,具有娱神与娱人双重作用,特别在劝娘娘上洞打交愿卦的场面,更是吸引人。巫师按照“阳卦”、“阴卦”、“胜卦”的顺序打卦,如果该打阳卦时却打了阴卦;该打阴卦时却打了阳卦或胜卦,就表明娘娘还不愿意上洞。在三霄娘娘中最难缠的是水霄娘娘,住住天霄、云霄上了洞水霄却迟迟不肯动身。这就使女巫与水霄构成戏剧性的对立情节。女巫先是耐着性子叩请,叩请不行,才继之以调笑,终于谩骂起来。如笑水霄爱打扮的调笑词句有:
梳妆打扮天边过,存心惊动月里娘;
梳妆打扮龙宫过,存心惊动老龙王;
梳妆打扮长街过,存心惊动各州府县少年郎。
谩骂的词句有:
上面一双涝奶子,下面一双扭扭脚;
人相也还长得好,生坏一条放水河。
由于这种劝了又骂,骂了又劝的情节,因而造成强烈的戏剧悬念,引起围观群众浓厚兴趣。有经验的巫师抓住这种时机,即兴创作一些词句,去讨好听众。听众常爆发出哄堂大笑而感屋心满意足。他们乐此不疲地想看个究竟。直到把卦打转,水霄娘娘上了洞,才结束这一场欢喜剧。
另一例证是“降先锋”的法事仪式。先锋女神来到傩堂,便遇上年青的和尚而互生爱慕。和尚向先锋求婚被拒绝。在经过一段打情骂俏的心事交流之后,先锋心己松动。终因人仙阻隔,难成眷属,先锋用风火扇把和尚扇倒在地而逃回桃源洞。和尚醒来,仍向桃源洞苦追不舍。这堂法事,是表述神人相爱的一首恋歌,与《九歌》中少司命女神与歌者的恋情十分相似,但在表示恋爱方式上有所不同。少司命较先锋含蓄蕴藉,先锋比少司命热情坦率。“降先锋”后发展成为一出有较高审价美值的傩戏。
第二种艺术形态是在俊祭仪式之后增加反映世俗社会的生活故事。常用的艺术手法,不外乎借题发挥和另生枝节两种。傩戏《接娘娘》用的是前一种办法。巫师在完成“接娘娘”的仪式之后,用“停锣歇鼓半时辰”的交代语言,来开展娱人活动。娘娘要阴师去请东主,阴师说,东主是“接娘娘”,自然该娘娘去请。娘娘要阴师代替,并教阴师学女人说话走路。于是阴师变腔变调,变形变样,扭怩作态逗人笑乐,就成了傩戏。
《降监牲》用的另生枝节的办法。在“降监牲”的仪式完成之后,一个乡里无赖刘月之出场控告东主为富不仁。这不是做法事的必然发展,因这种世俗事务与迎神无关,监牲八郎居然把这案子管起来了。经过监牲八郎审理,判刘月之诬告罪,给予驱逐出境的处罚。接着监牲八郎传书吏办理文书,书吏出场,说他在衙外听瞎婆【莲花落】耽误了时间。在众衙役的要求下,书吏唱起【莲花落】来。唱词内容,说一个漂亮女人,只顾贪玩好耍,不理家务,致使家庭不和,寓规劝于娱乐中,颇有社会意义。
第三种艺术形态是集若干傩堂法事于一体构成大型傩戏。这不仅要把一些并不连贯的仪式凝聚到一起,而且要把众多的神灵安排到一定的框架内活动,塑造出各具性格的艺术形象;既能为巫教所承认,又深受观众欢迎的傩戏,是颇费匠心的。今邵阳市花鼓戏剧团改编的《桃源洞》,己达到这一要求而成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傩堂戏。据该团艺人告知,全剧共十场。第一场“请神”(开坛仪式)和第十场“合神”(收坛仪式)照搬傩堂法事纯属宗教宣传外,二至九场是以“接娘娘”、“降监牲”、“打洞”、“降招财”、“祭五岳”、“划船”、“降先锋”、“出土地”八堂法事为蓝本,经过糅和、溶化等艺术手段组合成戏。由于各堂法事均由巫师主持,因而设计巫教的十九传弟子扬了云为全剧主要人物,使之贯串全剧始终。事件是搬请桃源洞之六娘“合神”,以保佑地方吉庆平安。西王母为考验杨子云是否真具诚意,令黑煞、凤凰等沿途阻挠诱惑。扬子云不为凶神所阻,不为女色所迷,力排万难,终于到达桃源,请到了六娘,全剧在皆大欢喜中结束。
为了加强它的艺术感染力,在音乐唱腔方面,集“洞腔”、花鼓调、民歌小调于一剧。洞腔为《桃源洞》之专用腔,由师公腔演变而成,并规定杨子云必唱洞腔,以巩固巫师在《桃源洞》中的主导地位。其馀角色,或唱花鼓调,或唱民歌小调,不加限制。
在表演方面,吸收了民间舞蹈和地方戏的表演程式,收到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这个大型傩戏,既可在傩堂内演出,又可在傩堂外演出。区别在于作傩戏演出,除杨子云外,其馀角色均戴脸子,作花鼓戏演出所有角色均不戴脸子。
宝庆傩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地方特色也很突出。
其特色之一是大胆地表现爱情生活,凡宗教仪式,大都笼罩一层庄严神秘的面纱,而宝庆傩祭仪式,却往往于庄严神秘中散发出爱情的温馨。比如“降先锋”,描写年青和尚眷恋着先锋女神;“桃源洞”的南蛇变成美女,向杨子云倾诉爱慕之情;“过二关”,凤凰用盘道方式与杨子云谈情;“过四关”杨子云变成少女,与笑要郎君说爱。所不同的,他们是通过幻化手法来反映人们的爱情生活的。这与《九歌》中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一致。《九歌》共十一篇,全是祭神歌辞,其中写神与神,神与人恋爱的有《云中君》、《少司命》、《大司命》、《河伯》、《湘君》、《湘夫人》、《山鬼》等七篇(见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九歌》注)古之《九歌》与今之傩戏,如此相似,大抵是风俗民情相沿成习,不易更改,应是其主要原因。
宝庆傩文化特色之二是通俗、清新的语言风格。它们是代代传下来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增添修改,但通俗清新的风格仍是一致的。通俗的作品,大都是群众创作的,虽难免鄙陋,有些淫秽语言,甚至不堪入目。但其间却不乏清新生动的词句。例如《桃源洞》一剧,杨子云为闯过四关,化变美女,迷惑艄水笑耍郎君,招来笑耍郎君的苦苦追求,杨子云的化身劝他不要错打主意:
艄水何必若流连,劝你安心划渡船;
饿马休贪墙上草,游鱼空戏水中莲。
在《降招财》中,和、合二仙装成青年男女对唱情歌:
我少要连来老要连,生死相连六十年;
如若那个先头死,奈阿桥上等三年。
在《降先锋》中,和尚要娶先锋女神为妻,他们有这样几段“变物”对唱:
先锋:我变鹭鸶飞上天。
和尚:我变蚂蟥把你的脚缠。
先锋:我变天上蛾眉月。
和尚:我变五色祥云镶月边。
这些语言,大都用意隽永,形象生动。它们已成为宝庆傩文化中的光彩夺目的明珠。
宝庆傩文化特色之三是勇于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来丰富自己,在音乐唱腔方面,大量吸收丝弦小调和民歌,把【莲花落】、【溜溜歌】、【陶陶歌】、【啰喃啰】以及民歌对唱、民歌连唱、表演唱等艺术形式,运用到有关傩戏剧目中去。在表演方面,把民间的“舞板凳龙”等艺术样式和地方戏中的“哑背疯”、“扫殿”和“划船”等表演程式,移植到傩戏中,用来增强傩戏的艺术感染力。
傩文化在宝庆民间蕴藏量十分丰厚,它为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文艺学等多种学科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我们企望宝庆傩文化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