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并喜爱湖南花鼓戏的观众至今还会记得,在六十年代初,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拥有一批如肖重珪,梁器之、龚谷音、钟宜淳、李小佳、李谷一、凌国康等令戏迷振奋、令同行钦佩,蜚声剧坛的佼佼者。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优秀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尤其是那委婉的唱腔其所以令无数省内外观众心醉神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对花鼓戏优秀流派唱腔艺术数年如一日地学习和继承。当时,使演员们受益非浅的每日一节的唱腔课,除著名老艺人杨福生主教外,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助教。他就是后来在花鼓戏界被公认为续陈谱颇有建树,育新苗硕果累累的湖南省艺术学校音乐高级讲师杨鑫华。
杨鑫华出生于1936年,从小酷爱京剧和家乡的武陵戏,16岁,他从风景绮丽的桃源县来到省会的省艺术师范学校读书。那时,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音乐课程,杨鑫华虽然努力学习“洋”的,内心里却深深迷恋着祖国的传统戏曲艺术。一天,他跟随观摩的学生队伍走入新舞台剧院,第一次见到了这充满着湘中泥土气息的风格独特的长沙花鼓戏,并为之所打动。可是,他确实未曾想到,就是这个长沙花鼓戏,竟会成为他后来孜孜追求为之作出奉献的终身事业。
1955年,杨鑫华以优异的成绩从艺术师范学校毕业,分到湖南一师附小任音乐教员。第二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调入湖南省歌剧团乐队。该团后改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团(现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就这样,本想为新歌剧事业献身的杨鑫华,却与花鼓戏结下了不解之缘。
事业上的有心人,机遇将给他开绿灯。1959年,杨鑫华第一次参与省花上演的大型现代戏《柯山红日》的音乐设计,便意外地获得成功,杨鑫华作为一名花鼓戏编曲新手,他为该剧编写的一部分曲调居然以风格好,旋律美而受到同行与观众的喜爱。然而,生活仿佛有意要磨炼人的意志,正当杨鑫华踌躇满志,打算在戏曲编曲的领域里大展宏图之时,他一连设计几出戏的音乐,连他本人也认为自己的花鼓戏乐思好象完全枯竭了,怎么也写不出美妙的曲调来。杨鑫华开始在困惑与迷惘中冥思苦索着,他完全相信,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是没有捷径走的。自己选择了追求剧种风格的这条路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只能是错在“传统”功底太浅——自己知道的还仅是些花鼓戏音乐的皮毛,又有什么资格去谈其发展与创造呢!
杨鑫华终于没有被失败吓倒。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决心真正“下海”——向花鼓戏老一辈唱家长期、虚心地学习,向花鼓戏传统唱腔领域进军!
1960年3月,长沙市著名花鼓戏老艺人杨福生调入省花任专职唱腔教师。师法诸家的杨福生通过长期艺术实践,使得他的唱腔在有成就的老一辈唱家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他不但演唱传神,感情逼真,而且行腔细腻委婉,玲珑华丽,起伏跌宕,小腔小弯比比皆是;加之,他口齿功夫特别好,又谨守依字行腔的法则,因此,他唱的花鼓戏调自然而强烈地散发着长沙方言优美,纯正的泥土芳香,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切使渴望已久的杨鑫华着了魔。他利用工作、学习之便,开始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杨福生精湛的演唱艺术。为了保证记谱的精确性和杨派唱腔那特有的韵味,他每次总是先在口头上认真、刻苦学习、练好唱法,直到模仿得维妙维肖,再根据自己的演唱,一个小装饰音也不遗漏的将曲谱记下。有一次,他为了弄清楚一个讹传的唱字,骑着自行车在长沙跑了一整天,走访了十来位老艺人。就这样,杨鑫华默默无闻的工作着,满腔热情地整理了一份又一份珍贵的杨福生流派唱腔资料。
剧院领导为了提高全院演员的花鼓戏唱腔水平,自1961年7月起,开设了由杨福生老艺人主教,所有演员参加学习的常设唱腔课,并指定对杨福生唱腔的整理和研究已有较好基础的杨鑫华协助教唱。要上讲台去教演员,甚至教著名演员学习花鼓戏流派唱腔,这对于年轻的戏曲音乐工作者杨鑫华来说真是如牛负重,其艰难程度不言而喻。但他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作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硬是协助老艺人将唱腔教学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卓见成效。然而,收获最大的还是执鞭的杨鑫华自己,——经过近五年演员队唱腔课堂这一独特教学环境的锻炼,他不仅在全面而准确地继承杨福生唱派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整理印发了记谱精确的《杨福生唱腔选集》一至三集,发表了《杨福生的演唱艺术》的论文,成了名副其实的杨派传人。
1977年,湖南省艺术学校恢复招生,杨鑫华调入该校花鼓戏科任教师,与仰慕已久的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何冬保在一起工作。他特别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利用教学之余,学习和研究何冬保的演唱艺术。何老的演唱实大声宏、明快爽朗,在花鼓戏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但他身体不好,杨鑫华便以抢救宝贵艺术遗产为己任,更加抓紧一切机会向何老求教。何老患病住院以后,他买了一张月票,利用课余和星期天,往返数十里从河西省艺校赶到马王堆疗养院去听何老谈艺术心得,讲曲调的流变,录剧目唱段。就是在何老逝世前不久,他还流着眼泪给何老录下了最后一段唱腔。杨鑫华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使他在何冬保流派唱腔的研究,教学上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整理印发了记谱精确的《何冬保唱腔选集》一室二集,并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何派唱腔新人,何老生前在病床上多次听到过学生们学唱的录音,曾十分赞赏地说:“杨鑫华用学院派的教法,教出了象董建军他们这样的好花鼓戏唱工演员,硬是实现了我多年来想实现,而又没有实现的愿望。”
杨鑫华在继承、研究和传授杨派、何派唱腔方面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全省花鼓戏界的高度赞扬,人们称赞他为继承和发展花鼓戏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花鼓戏演唱艺术确实是一个绚丽的宝库,老艺人丰富的艺术素养,使杨鑫华获益非浅。“功到自然成”,他遂在花鼓戏音乐设计方面摆脱了困境,得以沿着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辛勤耕耘。他与张国辉合作编曲的《烘房飘香》,曾于1965年与《打铜锣》、《补锅》一起参加中南会演,到省艺校工作之后,他又先后为《打碗记》,《八品官》、《花子奇遇》、《乔迁之喜》、《盗灵芝》、《拾玉镯》等大、小型教学剧目编曲,艺术上更臻成熟。1985年2月,省会三个单位联合主办了《长岛新秀》戏曲唱腔比赛,在拥有京、湘、花三剧种和十个单位众多编曲强手参赛的激烈竞争中,杨鑫华的《打碗记》音乐一举夺魁,荣获“编曲奖”第一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戏曲唱腔教师,杨鑫华在知识结构上的确有得天独厚之处。这是由于他早年曾学过艺术师范,有一定新音乐知识水平,又长期向老艺人学习,具有深厚的传统艺术基础,这些,使得他在传统艺术的课堂教学中十分善于运用科学的教学原理和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因此,通过自六十年代以来长期的教学实践,杨鑫华已逐步形成了严格“定腔定谱”结合“口传心授”;(即所谓“肉口度”)等一整套新的戏曲唱腔教学法,这样就使得他教的唱腔课别开生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最为突出的是,他在省艺校培养了两批继承何冬保唱派(男腔)以及继承杨福生唱派(女腔)的青年演员进修生,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曾分别制作成戏曲专题节目介绍这两届培训班唱腔教学的情况和二十九名成绩优异的男、女学员所演唱的何、杨唱派优秀唱段。许多热情的听众收听广播后纷纷写信称赞。如湖北荆门57316部队湖南籍军人张晏清、鲁成斌,郑国权在写给省电台的信中说到:“贵台元月16日晚播放湖南省花鼓戏演员培训班的各种唱腔,如百花争妍,丰富多彩,优美动听,令人陶醉。非但我们这些湖南同志听得入神,连许多的省外同志也很感兴趣,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艺术享受”著名戏曲音乐工作者左希宾在与省电台的信中也提到:“由于省艺校杨鑫华老师对何杨两派唱腔,特别是杨派的唱腔艺术很有研究,并且亲自学唱学拉,故完整地继承了两派的衣钵,加上他采用了严格和细致的“定腔定谱”结合“口传心授”有系统的教学方法,故学员们在吐字行腔、风格韵味和演唱感情等方面,都做到了一丝不苟,维妙维肖地将何、杨两派精湛的唱腔艺术继承下来。学员们的独唱如此,而群唱也能如此正规统一,细致入微。这是戏曲唱腔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此外,杨鑫华还有六名学员的演员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二十名学员演员的何、杨唱派优秀唱段由湖南音像出版社、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先后录制成《何、杨唱派演唱会》(弟一、二盒)、《花鼓戏荟萃》(第八、九辑)盒式音带;三名学员在省会的专业比赛中荣获“演唱奖”:董建军、符琴芳两学员的演唱艺术由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制作成戏曲专题节目播放……
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使杨鑫华为培养花鼓戏新秀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并为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给了他崇高的荣誉。他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并荣获“全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湖南省文化厅在首届教师节上给他发了“优秀教学成果奖”。而对杨鑫华老师的热情赞扬和深深感激之情,还渗透在一个花鼓戏新秀声情并茂的悠扬唱段小,埋藏在他们一颗颗为繁荣和发展花鼓戏事业奋进不已的赤诚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