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是我省历史悠久的一个古老剧种。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南祁阳。在表演艺术上自成体系,有高、昆、弹三种声腔。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花草香气,深为湘西南、赣南、闽西人民群众喜爱。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经过戏改工作,到1959年底湖南有30多个祁剧团,遍布全省各地。挖掘整理了一大批传统剧目,老艺人精神焕发,中青年一代人才倍出,迎来了戏剧繁荣的春天。如邵阳市祁剧团的《昭君出塞》、《闹严府》《牛皋毁旨》《绣楼赠塔》《访贤记》等一大批传统戏,在全省历届戏剧会演中选为优秀剧月。其中《昭君出塞》1958年在北京演出时,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观看后,对这个戏的剧本文学,‘表演艺术,舞台音乐,以及担任主演王昭君的演员谢美仙同志都给予较高的赞誉。并且还对剧本一些历史典故作了极为宝贵的指示。例如《昭君出塞》唱词中有一句:“汉水源头葬孤坟”,毛主席指出应为“黑水”;原剧本写昭君是从玉门关出塞,周总理建议应该是从雁门关出塞较为确切。从而使这个剧本更切合历史。在贯彻戏剧工作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中,也作出了显著成绩,创作了一个以平江起义为题材的现代戏——《黄公略》,荣获优秀剧目创作奖和演出奖。使邵阳市祁剧团成为全省十个重点剧团之一,为祁剧上北京,到各地作艺术交流创造了条件。
为使祁剧这朵鲜花更放异采,196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筹组祁剧艺术团赴北京汇报演出,到一些大城市去作艺术交流。
名角云集 精英荟萃
1960年元月,湖南省文化局根据省委指示,决定以邵阳市祁剧团为主筹组艺术团。剧目从邵阳市祁剧团挑选,服装道具从邵阳市祁剧团借用,根据剧目需要,不够的由省拨专款添置。需要其他祁剧团的著名艺人,由省文化局抽调,元月中旬就都集中到长沙。这时,从零陵祁剧团调来名老艺人邓汉葵(花脸),郑吾宾(须生),唐可华(小丑),琴师王尚初,青年演员熊国华(女小生),钱冬妹(旦角);从武冈祁剧团调来名老艺人郑芝南(生角)、唐春庭(花脸)、青年演员唐国求(丑角)、刘利梅(旦角)、肖利君(旦角)、刘利兰(旦角)、鼓师聂培春、琴师陈延锦;从祁阳祁剧团调来名老艺人吕素珍(旦角、又名红辣椒);从新化祁剧团调来青年演员金琼珍(旦角);从衡阳祁剧团调来青年演员李康年(丑角);邵阳市祁剧团抽调的有旦角谢美仙、刘秋红、朱宝珍、李文芳、花中美、唐文莲,生角有周美仁、罗艾、小生何少连、王求喜、蒋文兰、花脸罗柱玲。陈巧林、罗文通,丑角莫,丙熊。莫文吉,鼓师周铁生,琴师毕万千,张新念,以及舞台灯光布景、美工等工作人员。总之,此次艺术团的组成,堪称我省祁剧界名角云集,精英荟萃。
选定剧目 确定主演
艺术团组成后,在省文化局直接帮助下,从邵阳市祁剧团平时上演的剧目中挑选了传统戏《闹严府》、《斩潘案》、《昭君出塞》、《醉打山门》、《牛皋毁旨》、《拦马》和现代戏《黄公略》。省文化局还派了专干刘回春同志对《闹严府》的剧本进一步修改加工了充分发挥每个演员的专长,对每个剧目的各类主要角色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安排。
《闹严府》由邓汉葵、李文芳、花中美。吕素素,熊国华。唐可华等分别担任剧中各主要角色;
《斩潘案》由周美仁、郑芝南、罗柱玲、陈巧林分配担任剧中各类主要角色;
《昭君出塞》仍由谢美仁、何少连、王求喜主演;
《醉打山门》仍由罗文通、莫文吉主演;
《牛皋毁旨》仍由罗柱玲、周美仁、刘秋红主演;
《拦马》仍由王求喜、花中美主演;
《黄公略》由何少连、罗艾、陈巧林、伍翠松,周美仁等分别担任剧目中各类主要角色。
1960年3月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正式组成。省文化局党组任命:金汉川同志为艺术团团长兼书记(金当时是省文化局戏工室主任),朱诚同志为艺术团副书记兼副团长(当时是邵阳市祁剧团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谢美仙同志为艺术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邵阳市祁剧团著名演员),秘书郭凤英(省文化局艺术专干)。
上北京 进怀仁堂
艺术团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我们从长沙乘二次特快,于1960年3月5日正式出发。此次北上,名角云集,阵容齐整,队伍庞大,在祁剧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艺术团每个同志都感到肩负重托,无比幸福和光荣。列车经过24小时就抵达首都北京。我们走出车站,中央文化部就有专车在等侯,很快就将我们送到北京长安大街,住宿和演出就在长安戏院,就餐就在附近一家餐馆。首都人民把我们艺术团看成是毛主席家乡来的客人,尽量满足我们吃大米,每餐每桌还有一碟鲜红的辣椒酱。
我们在长安戏院首场对外公演的是《斩潘案》。北京虽然对祁剧比较陌生,但是,由于《昭君出塞》曾轰动了北京文艺界,因此,当天坐无虚席。中央电视台的同志看了以后,还邀请我们到电视台作了专场演播。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学家翦伯赞特意赶来观看,演出后还与全团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3月10日,田汉同志在团长金汉川的陪同下,来到长安戏院看望代表团全体同志。他个子不高,身着一套兰色毛毕叽旧中山装,戴一付黑边近视眼镜,一口地道的长沙话,平易近人,谈笑风生。他说:1958年你们的《昭君出塞》在北京打响了第一炮,祝贺你们此次来京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他在长安戏院一间办公室里接见了一部分主要演员。他说:你们现在演出的《昭君出塞》是不愿和番。为了适应增强民族团结,是否再创作一个昭君自愿去和番,这个剧本就叫《王昭君》。田老走后,全团演职员赞叹不止,如果不给我们介绍,还以为他是一个普通小职员。
3月13日我们接到中央文化部的通知:16日晚场到怀仁堂汇报演出。当这一消息在全国传达后,全体演职员欢欣鼓舞,久久不能平静,有的还把这一天写在日记本上,牢牢铭刻在心中。3月15日国务院有关部门派专人到长安戏院来,通知我团去一名领队带一名搞舞台灯光布景的同志先到怀仁堂实地察看。于是,团里决定由我和刘世民同志(搞灯光的)随车前往。领我们驱车前往的是一位姓何的处长,湖南人,非常和气,他陪同我们看了怀仁堂的礼堂和舞台,还陪我们在中南海内走了一圈,边走边介绍哪是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朱委员长等办公的地方。参观后,在我脑海里油然而生一个新的概念,原来我以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定是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办公,哪知道就住在这些刷了一层鲜红油漆的古老式的旧屋里,所不同的地方只是周围的环境非常整洁,使人心情舒畅。中午何处长还领着我们在中南海机关食堂吃了一餐两菜一汤的便饭。他告诉我今天午餐吃的青草鱼就是中南海池塘里养殖的,最大的每条已有十多斤重,这些都是机关干部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成果。临别时,何处长一再叮嘱我们:“有些剧团到怀仁堂演出,过于兴奋,过于紧张,反而没有发挥平时演出的水平。这一点你们要注意啊!”
3月16日下午5时,专车将我们接进中南海,通过六道岗哨到达怀仁堂门口,负责接待我们的一位同志领着大家绕怀仁堂参观一圈后就进入舞台化装室。怀仁堂礼堂场内铺着红色地毯,工作人员正在用吸尘器整理清洁卫生。晚七时半开演了,电铃一响,舞台大幕徐徐拉开。当晚我在舞台上负责联络工作,从舞台侧幕往下一看,场内前两排空着,第三排中央就坐的有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
《闹严府》是个讽刺喜剧,反映宰相严世蕃平时为人奸诈、阴险,却在家庭内部被爱女严婉玉整得啼笑皆非。在演出中随着剧情矛盾起伏,不时听到场内哄堂大笑。当晚的演出,不论唱功、做功,演出的效果都是成功的。我联想到何处长一再叮嘱我们的话,到此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见到了周总理
当时,中央正在北京召开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文化部通知我们,3月18日在民族文化宫为文化工作会议演出。观众都是全国务省文化厅、局长,文学家,艺术家,一句话是我们的领导,是行家。幸好,通过怀仁堂演出后,也摸索了一条经验,向首长和同行专家们演出,不能过于紧张,既要严肃认真,也要有轻松自然感。
在这里,根据当时戏剧工作强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们演出了自己创作的现代戏《黄公略》和传统戏《醉打山门》。扮演黄公略一角的是著名小生何少连同志。《醉打山门》扮演鲁智深的是十七岁后起之秀罗文通。这两个节目在演出中都博得了一阵阵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周总理,周扬部长等都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兴致勃勃地问扮演鲁智深的小鬼哪里去了。因为《醉打山门》是个小型节目演在前头。接着演《黄公略》,罗文通在这个戏里又担任了黄公略的通讯员,穿了一身黄军装。周总理慈祥的笑容,亲切地问了罗文通:“今年多大了?什么时候学戏练功的?”“今年十七岁了,十岁开始学戏练功。”罗文通恭敬地回答着。总理满意地说:“小鬼功夫不错,不要骄傲”“祁剧也可以演现代戏,黄公略这个戏不错。”这是中央首长对祁剧的又一次鼓舞。
文艺界的同行们为了探索古老剧种上演现代戏的路子,交流演现代戏的经验,中国戏剧家协会又安排我们祁剧的《黄公略》在全国文联演出了专场。当晚,陈毅同志特意赶来观看。参加观看的还有欧阳予倩,田汉、张庚等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演出结束时,陈老总、欧阳子倩。田汉等走上舞台和演员们握手祝贺。陈老总红光满面一口四川话,很有风趣地说:“今天我又见到了黄公略,这个戏不错,祁剧的路子走对了”紧紧握着黄公略扮演者何少连同志的手,“你演得不错,再现了平江起义风云”并关心地间:“你的鼻孔为什么堵塞棉花?”何少连同志答道:“是北方气候干燥之故,流了点鼻血”欧阳予倩对祁剧演出的黄公略也给予高度的赞扬说:“你们为祁剧演现代戏开创了新路”最后,陈毅等首长们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
我们此次在北京还到中央党校,化工部等单位作了专场演出。在京历时十四天,有关部门还派专人领着我们游览了故宫,参观了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等雄伟建筑,名胜古迹。还有一件值得记下来的是,全国政协请我们吃了一次夜宵。当我们走进全国政协小餐厅时。只见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着许多碟盘,每个坐席放着小刀,小叉啊!?原来是西餐。说实话,祁剧演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此时此刻连平时爱说爱笑的青年小伙子也发了呆,怕出洋相,在餐厅里规规矩矩,大多数人只喝了牛奶,吃了蛋糕之类。可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暖流,新社会,党和国家对艺人如此器重。许多老艺人深有感慨地说,旧社会称我们为闯江湖的戏子,每到一地先要供奉好地头蛇,稍有不周之处,在演出时就有人往戏台上丢草鞋,重者还要扔锣抓人问罪。据历史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祁剧艺人刘凤官到北京参加萃庆班演出过,官府就没有任何人接见,更谈不上宴清了。新阳社会两重天,我们不再是旧戏子,而是光荣的人民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