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零陵戏剧创作的“三部曲”
郭明

  新时期以来,零陵地区的戏剧创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有十几个剧本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的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剧作展现了一条创作轨迹,笔者暂且称之为“三部曲”。

  《卖刀记》、《车祸》、《青山情》等剧作是较早出现于剧坛的。这些本子结构完整,情节集中,主题鲜明,且富有一定的戏剧性,挑不出什么缺点。但是,也许正是由于结构太“完整”了,主题太“鲜明”了,也就挑不出什么特点。读者或观众看了以后,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何在?一是构思,都比较一般,缺乏新颖的角度;二是人物塑造,泾渭分明,一眼就能看透;三是主题的发掘,肤浅单一,一句话就能讲清。这样的剧作从审美上来说还是属于低层次的。其创作方法归结起来就是:对一些生活现象进行粗浅表面的模拟,设计出一正一反两类角色,进行一些“言传身教”式的交锋或“误会”式的回合,演释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最终是正面人物的站立,落后人物的悔悟,以此“圆满”地说明某一个极其简单的人人皆知的道理。这类剧作当时在我区颇有代表性,有较多的剧作者特别是老剧作者“轻车熟路”地运用这一创作方法。这是我区戏剧创作中的“第一部曲”。

  后来出现了《选贤记》、《小河九道弯》、《破瓢记》等剧作。这些戏在演出或播映时,打动了很多观众。特别是《小河九道弯》,赢得了不少观众的难得的热泪。它们为什么成功?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剧作者对生活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发掘。比如《小河九道弯》,以年轻人的生活和爱情为线索,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人生道路的曲折坎坷,给观众以十分深沉十分复杂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再是几句话能讲得清楚的了;也就是说,它的主题不再是“鲜明单一”了,而获得了比较深厚丰蕴的内涵。二是剧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切入了较深的层次。比如《小河九道弯》中的高加林,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才能的农村青年,他追求新的、美的、合理的生活,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又受习惯势力的影响,背负着这样那样的因袭重负,一旦“飞黄腾达”便丢弃故土和亲人,而终于受到生活的惩罚。高加林是好人还是坏人?难讲清;你到底是同情他还是憎恨他?难表述。这就复杂了,这就深刻了。人物形象不再是“黑白分明”,而成为真正的“活人”。  

  从这几个剧本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我区一部分剧作者已经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创作层次,他们明白了一个剧本要“打响”,不能不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不能不追求新颖、深刻、丰厚的意蕴。他们深知剧作家应该是思想家,应该以自己敏锐的目光观察人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的社会生活,以自己深沉的感受体察人们还没有完全把握的人生命运,继而以独到而精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们以启迪、激励和进取的力量。他们深知剧作家应该是“灵魂工程师”,塑造出一个个千姿百态有血有肉的真正的“灵魂”来,而不再将人物当成“急躁”、“凶恶”、“温厚”、“孤僻”等等标签式的类型。人物站起来了,剧本也就立起来了;人物具有了较深的认识价值,剧本也就具有了同等的价值。这是我区戏剧创作中的“第二部曲”。

  在最近举行的全区1985—1986年剧本评奖活动中,一些剧作者推出了一批新剧作,其中《山脚下的人》、《战士和他的女友》、《无花果》等,很是引人注目。这些剧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艺术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戏剧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但近年来戏剧不景气,恐怕和某些人片面看重“源远流长”有一定的关系。观众最不满的是戏剧结构死板,情节节奏缓慢,表演程式僵化,表现手法陈旧。于是很多剧作者渴望创新。于是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真可谓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一些人在种种“热潮”之中,却又走入了歧途:有的“引洋为新”,有的“返古为新”,有的为“创新”而“创新”,有的为“形式”而“形式”。这股风当然也吹到了我们地区。可喜的是我区剧作者在“新潮”中头脑较冷静,他们紧紧地抓住了一条: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内容与形式更和谐,更统一。比如《山脚下的人》,表现的是新时期农村中人与人之间极其复杂的矛盾,新与旧之间犬牙交错的纠葛。这样的内容用旧的艺术形式难以完美地表现出来。于是剧作者打破传统结构,打破故事框架,打破时空界限,“随心所欲”地然而又是极其强烈地展现出人与人之间激烈的心灵交锋,体现了剧作者对生活深沉独到的感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创新”往往与“不成熟”结伴而来。这个剧本还不完美,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锤炼。不过“创新”和“探索”总比“陈旧”和“平稳”要好。这是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这是戏剧求生的出路。我区剧作者的路子走得是对的。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就算是我区戏剧创作中的“第三部曲”吧。

来源:剧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