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河戏是流行于湖南,湖北两省毗邻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湖北的荆州、沙市一带,以后逐渐南移,分布在湖北沙市、松滋、公安、石首和湖南的澧县、津市、常德、安乡,南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等地。因其流行区域地处长江荆河段,故称荆河戏。
据荆河戏艺人迭代相传和有关史料记载,荆河戏在明末清初即已形成,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同治时期,湖北沙市有三泰,三元,泰寿等班社从事专业演出,湖南澧州所属诸县,有文化、同乐,长寿,同福等班社常年在农村活动。清代来年至辛亥革命以后的二十多年里,则更加蓬勃兴起,相继成立了五十多个班社,是荆河戏的昌盛时期。
荆河戏早期以唱“庙戏”,“会戏”和”“草台戏”为主。当时荆河戏的活动中心沙市,是湖北荆州的重镇,濒临长江,交通方便,经济发达,商旅云集。全市的行帮达十三帮之多。各行帮都有自己的会馆。还有许多庙宇,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这些会馆和宫,庙中多数有戏楼。因此,当时在沙市的荆河戏班,常年演唱会戏、庙戏,与同在沙市演出的湖北汉班,长期对峙,争强比胜。沙市刘竹荪在他的《沙津竹技词》中有“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歌”之句,描绘了当地群众喜爱荆河戏的情景。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比较丰富,保存下来的还有有五百多个。其中除了少数高腔和昆腔剧目以外,绝大多数为弹腔剧目。常演的“看家’剧目有所谓“三杀”,“五图”,“十二山”。“三杀”即《宋江杀惜》、《打渔杀家》,《翠屏山——杀海和尚》;“五图”即《百子图》、《孝义图》、《八义图》、《八阵图》、《铁冠图》;“十二山”即《首阳山》、《牛脾山》、《火烧绵山》、《马鞍山》,《凤鸣山》、《定军山》、《牧羊山》、《广华山》、《两狼山》、《金牛山》,《飞龙山》,《飞熊山》。此外,生角还常演《荥阳城》、《抱炮烙》、《九莲灯》、《上天台》以及夫子戏等,旦角常演《炮打两狼关》、《盗旗马》,《斩三妖》,《血掌印》、《塞江关》、《百花亭》等,花脸常演《逍遥津》、《捉放曹》、《二逼宫》、《玉清观》,《马武夺魁》和薛刚,李刚、姚刚的“三刚”戏等,丑角常演《三搜索府》、《失印救火》,《九锡宫》,《推通》、《皮金滚灯》等,小生常演《反武科》《芦花荡》、《白罗衫》、《白门楼》等,老旦常演《太君辞朝》,《摸包》等。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生活的“传奇”和“杂戏”,如《赵五娘》,《秦雪梅》,《三娘教子》、《赶春桃》,《化子骂相》、《打花鼓》、《王大娘补缸》等。
荆河戏的唱腔,以弹腔为主。弹腔分南路、北路、(即二黄、西皮)和特定腔调三种。南路细腻婉转,北路高亢刚劲,特定腔调跌宕多变,各具特色,能表达各种情绪。各种唱腔的板式虽与其他皮黄剧种大同小异,但南路中的苦平调(又称“八块屏”),北路中的呔腔,特定腔调中的子母调(又称“南北反”)等,饶有风趣,耐人寻味,是荆河戏的独特唱腔。荆河戏旧分生、旦、净(花脸),丑四大行。各行发音用嗓,区别较大。须生多用“边嗓”和“沙嗓”(俗称“沙喉咙”),小生,旦角用假嗓,花脸常用“本带边”,小丑,老旦用本嗓。由于长期在乡村唱“草台戏”,为了征服观众,而锻炼成了特殊的高嗓音,一般唱六字(A)调,所以荆河戏的唱腔具有高昂刚劲、气势磅礴的独特风格。乐队分文,武二场。武场乐器中的双钹,大土锣,音调高亢响亮,变化多端,马锣发音浑厚苍劲,铿锵有力,因而演奏时紧凑热烈,能产生特殊的效果。
荆河戏素重做功,讲究内,外八块的功夫。“内八块”练吉凶祸福,喜怒哀乐的内在感情,“外八块”练头、身、手、腿等外形程式。面部表情重“抖色”和眼功。“抖色”即变脸,演员在处理人物感情时的面部变化,由本脸逐渐变红。眼功有“轮眼”、“转眼”,“斜眼”和“二马分珠”等多种运用。尤其是高方巾、罗帽,翎子,须发等功,结合头、手,腿功的巧妙运用,形成各种姿态优美的“拗马军”表演,和花脸面部的抖“壳子”等,具有剧种特色。前辈艺人中,各行都涌现了不少名师。清咸丰年间,驰名两湖的有“三个半戏子”和“五喜搭一侯”。“三个半戏子”为田育远、张春喜、李老五,谭三元算半个。
张擅青须,眼功特好,扮《摩天岭》中薛仁贵假装毛子贞推车上山时,一只眼望山上,一只眼看山下,人称“上下眼”。“五喜搭一侯”指王赛喜,许天喜,张茂喜,陈兴喜、向凤喜和侯吉生。许天喜人称“花脸大王”,嗓音洪亮,眼睛一鼓,一声喝叫,甚是吓人。他扮演《玉清观》中的孙策,随着剧情变化,一场一变脸。陈兴喜擅长官衣戏,纱帽翅运用自如,有“活鲁肃”之称。张茂喜武功特好,他练就“三十六花”把子功,不仅把子到手就有花,连脱靴、丢盔都有花。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更是辈出。须生彭化万的唱功,驰名两湖,他会磨腔,在《五丈原》,《取成都》中唱的阴调和子母调,声情并茂,凄楚动人。滕和英扮演《火烧绵山》中的介之推,运用下盘,白鹤腿、小翻,抢背,抖须、甩发、抖色等技法,把人物背母上山时的爬山、攀藤、避火、扑火以至最后被火烧死等情景,表演得十分逼真。解放前夕,荆河戏受到摧残,几乎濒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戏曲事业,荆河戏获得新生,并有了较大的发展。除将幸存下来的松秀、永乐、同福,翊武,新华五个戏班,分别划归湖南的津市、澧县、临澧、石门和湖北的石首县领导以外,从五十年代开始,各县、市陆续举办戏校和小演员训练班,近年来湖南省艺术学校又设有荆河戏科,先后培养了新生力量五百多名,为进一步发展荆河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挖掘继承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广大艺人和新戏曲工作者密切合作,将《反武科》、《南阙刺君》、《三元会》、《白罗衫》、《炮打两狼关》、《杨排风》、《双驸马》、《抱炮烙》、《苏武牧羊》、《百花亭》、《双合印》、《丛台别》、《王佐断臂》、《狮子楼》等五十个剧目进行了整理加工,其中津市整理的《反武科》和石首县整理的《三元会》,《炮打两狼关》,曾分别在湖南和湖北省戏曲会演中获奖。另外,各剧团还新编了一批历史剧和现代戏,如《洞庭杨幺》、《法场拜相》,《程咬金娶亲》,《太平村》、《铁姑娘》、《两份菜单》、《喇叭树下》等,受到好评,分别出版发行,或由广播,电视台播映,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