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从50年代湖南花鼓戏剧团看人才成长
凌翼云

  五十年代初,湖南各文工团(队)便开始从花鼓戏等民间文艺中吸取艺术养料。1951年,参加土地改革的湘江文工团编演了《双送粮》,徐叔华编剧编曲,詹仲堃导演,詹仲堃、龚业珩、姚涤新首演;湘潭县建没文工团编演了《柴山恨》,黄非丹编导、袁文泉,袁章艾等首演;长沙市工人文工团演了周章编剧的《田寡妇看瓜》(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罗娟、唐碧光、金汉珊、银汉光、邱盛元、李彦林首演:资江文工团演了陈明生、萧云端、陈海沙编剧的《张谦参军》(邵阳市实验楚剧团首演)……效果都很好。1952全省文工团整编,地(市)、县文工团队撤消。7月,从各文工团队抽来120人,成立湖南省文工团。年底,省文工团分成四个队到南洞庭湖整修工地演出,与民工“三同”(同吃问住同劳动)中创编《姑嫂忙》、《四姐妹夸夫》,《父子争先》、《喜报》、《工具开会》等十多个小节目,主要形式是花鼓戏。1953年5月,湖南省文工团被撤消,成员一分为三:湖南话剧团、湖南民族歌舞团和湖南花鼓戏演出队。

  最初的湖南花鼓戏演出队只有18人,被戏称为“十八罗汉”。他们没有专职行政人员,会计、总务都由民族歌舞团的兼。民族歌舞团团长和花鼓戏演出队队长都是储声虹。当年冬天,队里大部分人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湖南文工团,去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演出;回国后立即参加1954年湖南人民春节慰问团慰问驻省解放军。1954年,他们再次到润庭湖堤垸整修工地为民工演出。大简拉起,战士看得喜笑颜开:唢呐吹响,农民顶风冒雪迫着看。《双送粮》、《姑嫂忙》、《刘海砍樵》、《张谦参军》等剧目,经受观众检验,深受欢迎;也使艺术人员感到花鼓戏的魅力,认识到它在群众中扎根深厚。几年中,他们练功学戏,演出了《蓝桥会》、《讨学钱》、《打鸟》、《放风筝》等数十出优秀传统剧目,编演了《祥林嫂》、《中秋之夜》、《人往高处走》、《妇女代表》、《骆四爹买牛》等—批现代题材的花鼓戏。

  1957年3月,湖南花鼓戏剧团正式命名后,集中精力编演大型现代花鼓戏《三里湾》。年底,这戏在省戏曲汇报演出中引起哄动,获剧本一等奖、演出一等奖。来湘指导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晏涌等专家对这出戏评价很高。1958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湖南花鼓戏剧团应邀参加。并展览演出《三里湾》等剧目,引起观众和首都专家重视。湖南花鼓戏剧团和上海沪剧团、山东吕剧团等,被文化部引为全团编演戏曲现代戏的四个重点剧团。北京回来后,他们在全省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座谈会上,演出《三里湾》并介绍创作经验。1960年元旦,湖南花鼓戏剧团扩建为湖南花鼓戏剧院。

  花鼓戏《三里湾》是根据赵树理同名小说改编的。赵树理对它的评价是:剪裁得好,结构好,地方化(南方化)了,戏曲化了(见1961年赵树理在湖南第三届文代会期间在《三里湾》座谈会上的讲话)。编剧许在民,导演张间,编曲左希宾、张国辉、杨鑫华、周沛霖等,舞美设计黄凡。戏以富裕中农糊涂涂(余谱成饰,钟宜淳饰其妻常有理,戴清海饰其长子铁算盘)的刀把坵为契机,以修水圳为中心事件,反映出农业合作化时农民的思想矛盾,引出马有翼(梁希和饰)和王玉梅(龚谷音饰)、王玉生(蒋啸虎饰)和范灵芝(龚业珩饰)、王满喜(张建军饰)和袁小俊(唐镜明饰)三对青年的婚恋纠葛和袁天成(王明舫饰,谭亦之饰其妻能干婆)的家庭革命。这个戏较好的发展了花鼓戏的艺术传统,戏曲化程度高,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唱腔流畅,生活气息浓厚。舞台上糊涂涂的上场处理,玉梅在黑板上练“翼”字,马有翼推算盘,灵芝捻玉米,能干婆嗑瓜子,王满喜值夜班和帮小俊家码草,袁天成夫妇晒草坪闹离婚、村支书(赵菊荣饰)利用旧棉袄做老村长(胡雍林饰)的思想工作……都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四十多年了还回味无穷。《三里湾》使湖南花鼓戏赢得观众、赢得声誉。《三里湾》是湖南花鼓戏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也为湖南花鼓戏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1960年元旦,湖南花鼓戏剧团扩建为湖南花鼓戏剧院。

  湖南花鼓戏从建队到改剧院,只有六年半时间。他们学演优秀传统剧目80余出,编演现代题材剧目40来出。其中不少创编剧目被兄弟剧团或兄弟剧种移植,许多唱段在观众中广为流传;有的唱段成了歌坛上的保留节目,五十年来久唱不衰。他们在继承和改革花鼓戏艺术、扩大观众面、繁荣花鼓戏现代题材剧目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当年的演员钟宜淳、龚谷音、龚业珩等,几十年活跃在舞台、荧屏上;粱器之、罗娟、詹仲堃、蒋啸虎、杨鑫华、梁熙和等,后来是省艺术学校花鼓科的骨干教师;陈芜、许在民、徐叔华等的剧作,有着强烈的生命力;张间、张建军、余谱成、谭亦之等,成为颇为知名的导演;张国辉、左希宾、朱立奇、唐盛河、贾古等,在戏曲音乐上各有成就;黄凡、邱盛元等,在舞美灯光上各具造诣;姚作霖、王方之、王明舫、赵菊荣等,或在文化部门或在剧团担任行政职务。五十年代的省花鼓戏剧团出戏出人才,人才的成材率很高。

  五十年代的湖南花鼓戏剧团为什么能出这么多人才?为什么成材率这么高?主要原因有几条:建团思想明确,成员素质高,组织领导有方,艺术民主。

  建团思想明确。花鼓戏演出队建队前,储声虹等带领业务骨干,分组到洞庭湖区调查研究。他们认为花鼓戏流布面广,观众基础深厚。尽管它沾有不少封建糟粕,仍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他们列出优秀剧目和名老艺人名单,准备学习、拜访。湖南花鼓戏的流派多、剧种多,各有所长。他们认定要追求的艺术形式是新型的花鼓戏,不拘泥在某一地区的花鼓戏上,而要奠基在全省花鼓戏(包括长沙—带的西湖、宁乡、浏阳路子,以及邵阳、衡阳、零陵等地的花鼓戏、灯戏,彩调等)基础上。因而写成文字的建团方针是:“以湖南花鼓戏为基础,继承优秀传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改革,从而创造表现当前人民生活斗争的新戏曲”;“现阶段主要是整理和丰富原有剧目,争取有更多的保留节目;并以此为基础,适当地编写表现现代生活的新剧目。通过整理和研究,在掌握花鼓戏的可靠基础上,不断提高音乐的表现力,演员的表现力”。所说“花鼓戏基础上建立的湖南地方新歌剧”,此前只尝试过《双送粮》等,整个轮廓还不太清晰。但把当前的工作重点定为“整理和研究”,以掌握花鼓戏艺术规律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从而奠定了立足民族民间,扎根湖南地方,继承、改革和发展花鼓戏艺术的坚实基础。

  成员素质好。演出队的成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演剧队和南下的文艺工作者。团长储声虹和导演张间都是原演剧六队的;他们受党教育多年,具有相当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建国初期满怀热情参加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如银汉光、罗娟、朱立奇等是湖南音专的学生,梁器之、钟宜淳、许在民、谭亦之、徐叔华等,或是师范生,或是中学生;左希宾是乡村教师,均有一定文化、专业基础或爱好。三是邀请来人编的老艺人,各有绝招或拿手好戏。如花鼓戏老艺人杨保生,艺高肚饱,曾培育出许多名徒;行腔细腻华丽、富表现力的杨福生(艺名杨满摩登)等。还请了在京剧科班或戏校的京、昆名师周斌秋、桂希科来教基本功。他们把京剧的水袖、台步、毯子功与花鼓戏的传统表演程式结合,为湖南花鼓戏制定出成套的规范化教材,使剧团的表演形成风格。名乐师刘天庄、周培霖、张定高被邀来参加乐队和编曲。全国第—届戏曲会演的得奖演员萧重珪也调来了。几类人才,各有所长,扬长补短,相得益彰,如虎添翼。剧团的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剧门常演常新。

  组织领导有方。建队初期,成员们到治湖工地、重点基建工程、老苏区、兵营、抗美援朝前沿演出:参加土地改革、码头民主改革运动,取得思想、创作双丰收。他们在对“新型花鼓戏”和“花鼓戏基础上建立的新歌剧”的理解上,曾出现过分歧,引出一场争论,这本是正常的。加上习惯势力和看不起戏曲艺人的旧思想作怪,引出—些思想问题,也不足为奇。到了1957年,被上纲上线的“要不要党的领导”的政治问题,使詹仲堃、银汉光、陈芜等一批业务骨干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彭健夫被迫出走。回想起来实在痛心。

  在组织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团艺术思想逐渐统—。大家认识到,戏剧和其它文艺作品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感到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共同追求的艺术是“民族的形式,大众的方向,科学的内容”。团里先后用请进来,走出去多种方式,向花鼓戏名老艺人廖春山、郭玉珙、王佑生、蔡教章、胡华松、王命生、王云英等学戏学艺;有选择地向兄弟剧种和兄弟艺术学习,如学黄梅戏《夫妻观灯》、扬剧《双推磨》、豫剧《断桥》、昆剧《十五贯》、民间歌舞《荷花灯》等,还请专家学者来讲声乐、表演课。艺术人员在学习中扩大眼界,加深对民族艺术的认识和热爱;也更深地体会到花鼓戏的风格、特色、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从而加强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信心,形成了钻业务、练技艺的热潮。读梅兰芳、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练功、练唱,蔚然成风。他们踏实地向传统学习,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借鉴和吸收兄弟艺术的手法和手段,中外古今,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艺术民主。在排《三里湾》时,导演张间根据剧本制定艺术总体构思,阐述对每个人物和人物间关系的解释、每场的要求。艺术人员在总体构思下,发挥各自的才能和创造性,使之舞台化、形象化。很多演员设计出特定情境下的形体动作和台词念法,再由导演统一。编剧和导演甚至吸收有益意见,丰富和补充总体构思、丰富剧本。这种有民主有集中的做法,使排演场上朝气蓬勃,艺术人员的潜力得到超水平发掘。排出的《三里湾》,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可信,艺术丰富多彩又合谐统一,且具有时代色彩。《三里湾》使花鼓戏的旧形式得到改革、发展,得到花鼓戏原有观众的认可,赞同;它的新内容和新形式,使得原先看不起花鼓戏,不看花鼓戏的人,涌入花鼓戏剧场。观众面从农民、手工业者扩大到产业工人、学生、知识阶层和机关干部、军人。

  湖南花鼓戏的道路,创辟艰辛,成绩卓著,受到观众和专家肯定。剧团(院)的声誉也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蜚声全国。有50年代的基础,后来的湖南花鼓戏剧院在创作上更上—层楼,繁荣茂盛。60年代有《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还牛》,70年代有《送货路上》、《野鸭洲》,拨乱反正后又有《牛多喜坐轿》、《喜脉案》、《桃花汛》、《八品官》、《乡里警察》等。但愿他们好戏不断,新人辈出。

来源:《艺海》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