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方戏曲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5月份起,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文联主办,湖南公共频道承办的为期三个月的“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成为我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型群众性戏曲文化活动。尤其是搭建在长沙沿江风光带杜甫江阁的“公共大戏台”开唱之后,从各地赶到现场报名要求一亮唱腔的戏曲爱好者超过三千,报名者除本省戏曲爱好者,还有来自湖北、江西、贵州的戏曲爱好者。在目前举办的十二场“公共人戏台”中,有一千六百令人登台演唱,现场观众超过二十万人次,每天接到观众的电话、短信上千条,而到现场看戏的群众络绎不绝、风雨无阻,每回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戏台围得严严实实、据中央电视台索福瑞收视调查显示:“公共大戏台”直播期间,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收视率一度在湖南市场排名第三。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于5月7日亲临“公共大戏台”节目现场,在热烈的气氛中与现场群众一起观看票友的演唱。5月30日,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长达三千字的新闻特稿《电视湘军:“超女”之后再爆“超戏”》,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我省是名副其实的戏曲大省、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湖南地方戏剧剧种,如同19朵艺术奇葩,绽开在祖国的剧坛。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的湖湘戏曲却遭受了冷遇。目前,我们就如何保护和发展湖湘戏曲这一问题,采访了我省部分戏曲专家、著名演员及政府官员。
省花鼓戏剧院院长张力功:
戏剧发展需要三管齐下
作为湖南省花鼓剧院掌门人,张力功始终关注着我省地方戏曲的保护和发展。他说:“现在常听到戏曲衰落的说法,对此我有不同观点,觉得‘戏曲衰落’的提法不妥。”张院长表示,我国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以后,大众的娱乐活动由过去的单一化呈现出当今的多元化,观众的欣赏角度比计划经济时期成倍增多,自然对戏曲产生强烈冲击。这并不代表戏曲本身的衰落。“全省有那么多剧种、那么多剧团,还有那么多戏迷。仅在长沙杜甫江阁举办的‘公共大戏台’上,就有三千多名票友报名要求上台唱戏,说明地方戏曲在我省拥有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如果三管齐下:既有省委省政府的扶持,又有媒体的大力宣传和剧团本身的改革创新,地方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著名戏剧导演张杰:
强强联手振兴地方戏曲
现任省艺术研究所剧目工作室主任的国家一级导演张杰,是我省著名的戏剧导演,执导过十几个剧种的剧目。谈及我省地方戏曲,张导认为“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的成功,已经给我们总结出了一条经验,那就是强强联手振兴我省的地方戏曲,张导感概地说:“实际上上,‘超戏’早就该搞,这次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我们把占优势的两大文化品牌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强强联手的阵势。”张导解释,戏曲艺术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社会学界有这一种说法:科学技术方面,东方向西方学习;在文化艺术方面,西方向东方看齐。这就说明我们的民族艺术、特别是中国戏曲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湖南在全国是戏曲大省,这本身就是一大文化品牌。而湖南的电视传媒影响极大,人称“电视湘军”,同样是一大文化品牌,两者联手,自然能获得良好成效。张导希望把这项活动长久开展下去,共同振兴我省的地方戏曲。
省文联原执行主席范正明:
剧团要以演出为中心
老艺术家范正明是我省戏剧界堪称元老级的人物,从事戏剧工作50多年,曾担任过省剧协主席、省文联执行主席。谈起湖南地方戏曲,范老感慨颇多。他说:“我搞了将近一辈子的戏剧,觉得这次搞的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活动非常成功。成功的最大体现,就是现场吸引了二十多万观众,这是非常难得的。”范老说自己有一个观点,就是戏曲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剧团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思路,要以演出为中心。范老认为:戏曲的价值,就在于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价值。“没有杜甫江阁的‘公共人戏台’的演出,能引来二十多万观众到现场看戏?关键在于我们的剧院团是否把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把为普通老百姓演出,作为自己的工作中心。我主张要淡化向上争奖意识,少搞那些希望拿奖剧目,多为老百姓演出。我始终认为“演出”是剧院团工作的牛鼻子,因为只有通过演出,才能促进剧目建设和人才培养,扩大本剧种、剧团在观众中的影响。戏剧的根基在观众,我认为造成戏曲今天的状况,有大环境的影响,但剧院团有意无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群众,不能说不是一个主要原因。
著名湘剧演员左大玢:
希望成立一个专门的戏曲研究班子
左大玢是我省著名湘剧演员,曾主演过戏曲影片《生死牌》。然而被广大观众熟悉的,却是她在电视剧《西游记》中扮演的观音菩萨。接受采访时,左大玢坦言:戏曲的发展,需要政府设立一个专门的研究班子来研究戏曲。
左大玢说:“我省的一些古老剧种,比如湘剧、昆剧、祁剧,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消亡,不可再生。要千方百计给予保护。目前,由于剧团普遍不景气,往往留不住人才,导致许多优秀戏曲人才流失,舞台上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为此,左大玢健议政府除给予剧团一定的资金扶持外,最好由政府组织一个研究班子,对一些古老的剧种进行课题式研发,找到一条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的好路子来。
著名京剧演员闵玲娣:
戏曲发展离不开媒体宣传
省京剧著名演员闵玲娣主演过许多剧目,也荣获过许多次国家级大奖,就戏曲发展问题接受采访时,他说离不开媒体大肆宣传。
闵玲娣说:“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宣传有关,全省那么多媒体的大量传播,无疑给活动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参与活动人越来越多。“其实,像河南、山东、浙江、还有四川,他们的剧种远没我们湖南多,但他们的戏曲却搞得红红火火,原因就是媒体的大肆宣传与推广,他们不仅有固定的戏曲栏目,还有戏曲频道。”
谈到媒体宣传,闵玲娣说,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自己平时也做了不少事,也上过中央电视台,但外界知道的并不多。“王永光唱了将近一辈子的湘剧,唱得非常好,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在湖南经视方言连续剧《一家老小向前冲》中扮演了严爹,一下就成了大名人。连续剧天天播啊,当然容易被人熟悉。所以我觉得戏曲发展离不开媒体的大肆宣传。”
省文化厅副厅长周祥辉:
戏曲发展需要各界支持
作为政府官员,周副厅长认为戏曲的保护和发展,除文化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戏曲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来保护,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主管部门乃至全省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当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周副厅长说,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是通过各种选拔和比赛推出新人,解决戏曲舞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状况,让更多的年轻演员活跃在舞台上;二是着力培养戏曲观众。“通过诸如‘十九和弦’这样的活动,带动和培养一批新的戏曲观众。”
谈到湖南地方戏曲的发展前景,周副厅长表示信心十足。他说:“正在开展的‘十九和弦’超级戏乐汇,就是省委省政府保护和发展我省地方戏曲的重要举措,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在剧团本身的改革创新下,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湖南的地方戏曲不仅能够获得保护,还能发扬光大,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