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春寒料峭,桃花却已吐出芳菲。我陪同北京来的客人,去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出土的那位老太太。这两位客人刚看过省花鼓戏剧院演出的现代戏《八品官》,闲谈中对谢晓君扮演的桂英一角颇为嘉许,说“唱、做不错,恰如其份”,并满有兴致地打听她还演过什么戏。
这,使我记起谢晓君在艺术道路上的峥嵘岁月。
她不只是老太婆演得好
七一年岳阳地区业余文艺调演中,有一出现代京剧《红灯记》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剧中扮演李奶奶的姑娘,中等身材,不过十五、六岁年纪,气度却从容大方。她唱至悲壮激昂处,两眼噙着泪花,感动得观众热泪盈眶。戏一结束,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这个李奶奶,就是由谢晓君扮演的。这个戏的演出恰如一张考卷,她就这样进了当时的湖南省文工团花鼓戏剧队。
到省里以后,谢晓君继续演老旦。她在《送货路上》、《沙家浜》、《杨三姐告状》、《爱情的审判》、《智斩鲁斋郎》、《花烛泪》、《祥林嫂》、《再婚记》等戏中,都演老太婆。她十八岁时参加演出的《送货路上》拍成电影后,在观众中颇有影响。她所扮演的这些老太婆,有的慈祥善良,有的坚勇刚毅,有的贪财忘义,有的胆小懦弱,有的奸诈狡狯,有的风格崇高,她大都能把握住人物性格,予以较为生动的体现。她来团不久即上戏,是学员班中最早上戏的演员之一。她演《沙家浜》的沙奶奶时,只有十六岁,在台上听二十多岁的男演员喊她“妈”,还羞躁得脸热心慌哩!
演老太婆,大家都说她演得不错,但因此也就有人认为她只能演老太婆,难于突破行当。然而,从青年组排《柯山红日》起,同志们开始对她“刮目相看”了。
《柯》剧中的黄英,是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女医生。她年轻英武、从容大方,办事干净利落,对同志、战友亲切友爱,对叛匪坚决斗争、大义凛然。谢晓君传神地扮演了这一年轻女英雄的形象。特别是怒斥叛匪、怀念战友、坚信我军必胜的大段唱腔,感情处理上层次分明。她的嗓音并不十分宏亮,但她吐字清晰、行腔圆润,气息自如,获得了好评。尔后,她在《状元与乞丐》中扮演骄纵儿子、横蛮无理的胡氏、在《牛多喜坐轿》中扮演只有一个送饭菜场面的秦常之妻等,或戏多或戏少,但都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爱好培养才能
谢晓君一九五五年出生在湘阴县一位普通邮电职工的家庭。她父亲悠闲时喜欢哼几句京剧,姊妹兄弟五人,全家都爱看戏。
她的家住在县剧院对门,看戏是近水楼台。小时候看过的《三里湾》、《皮秀英四告》,晓君至今还记得。四、五岁时,居民组一位祖籍无锡的老婆婆会拉京胡,晓君爱“呀呀!”学唱。老的抱着小的,上台唱过《洪湖赤卫队》的《小曲好唱口难开》,竟大受欢迎。后来她渐渐长大,读小学、中学了,爱看戏看电影的习惯却未改。有时戏演到一半,戏院不“守门”了,她就溜进去看不要钱的半截戏。看戏看入了迷,回家便手舞足蹈地模仿剧中人物的种种模样和动作;甚至连出入剧场的演员、观众,也引起她的极大兴趣:趾高气扬的,象骄傲的公鸡或公主;垂头丧气的,是演戏出差错挨了“刮”?扯皮打架的热闹场面更不放过:凶狠的、莽撞的,沉着的,色厉内荏的……她关起门来,比划起他们的样子,颇为逼真,逗得全家笑成一团。至今她在省团,间或还爱悄悄比划别人的怪模样,现个“滑稽”,也学卓别林走外八字的鸭子路,自己开开心,也逗同事们一乐。
兴趣产生爱好,爱好培养才能。爱看戏看电影和模仿,无形中使谢晓君得到了演员技能的初步训练。她能歌善舞,善于抓住人们生活中富有个性的细节和动作加以逼真再现,于是她成了县邮电局和中学的业余宣传队的文艺骨干。十二岁时,居然有人请她为邮电局职工排小演唱《逛新城》的舞蹈动作。她初生牛犊不怕虎,懵懵懂懂去排了,这个节目又居然在会演中获奖。她也得了个笔记本留作“获奖纪念”。
无心和有心
在生活中,谢晓君常常文静而有点腼腆地微笑着,站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显得温顺随和,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的确,她才不爱管“张家长、李家短”的闲事呢!但导演却夸她演戏“灵”,感受好,进入角色快,说“排她的戏不费力”。她是一个有事业心、工作认真、肯动脑筋、胸襟比较开阔的青年演员。她接受任务从不讲价钱,那年怀了六个月的毛毛,还在台上演《祥林嫂》。团里的老同志认为她在舞台上松驰,表演有光彩、进入角色,不搞脱离人物的戏,她的唱腔花鼓味道足,感情处理细腻;她演戏总是保持一种可贵的新鲜感,不“油”不“瘟”。
谢晓君艺术上进步较快的秘诀何在?除了她的素质较好之外,就在于她善于作有心人,善于学习人家的长处。不知是怕烦扰老同志,还是生性如此,她不善多问,而总是专心致志地看,通过看默默地学和练——
在业余文宣队演《痛说革命家史》时,只要哪里放映《红灯记》,她就闻风跑去看。一折《红灯记》第五场,自己也记不清楚看过和练 过多少遍……
到省团后,她不上场就在侧幕边看戏。有的戏别人说“没味道”,她却一遍又一遍,看得津津有味,她说:“总有点东西可以学。”她记性好,有的戏看几遍,便能将几个主要人物的唱和台词背出来,甚至锣鼓点子都记得一清二楚……
演《柯山红日》时,她爱上了黄英一角。对A组演员龚谷音的表演、唱腔,更是衷心倾慕,认真地学、记。她想:唉,能把“龚阿姨”的唱腔的百分之几学到手,那就好了!后来,青年组排《柯》剧,她很快而充满信心地顶上了这个角色……
她深知自己半路出家,非科班出身,传统功底差;进团后虽参加过学员短训班,功夫到底有限。因此,在扮演《刘海戏金蟾》中的小狐狸时,她并不因为是“跑龙套”而松懈,而是抓紧练习身段、园场、台步。跑一场“小狐狸”下来,浑身筋骨酸痛,演一向小狐狸,她竟掉了好几斤肉……
她演《状元与乞丐》的胡氏,导演余谱成老师设计了一个胡氏讨饭夫妻吵架时,双手扯裤腿,双脚蹬地的“傻、泼”动作,她悉心体会,寻找其中三昧,终于做到有时一蹬脚,竟蹬得观众鼓起掌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谢晓君在现代戏《八品官》中的表演。她接受扮演桂英一角后,怕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没有去看汨罗县花鼓戏剧团的演出,但在导演、作者、作曲等老师启发和帮助下,她对桂英的内心世界作了较为准确的剖析:桂英是在长期以来“左”的路线下挨整挨怕了的人,她心疼丈夫,热爱社会主义,是个健康、朴实、能干的现代农村妇女。晓君以“心有余悸”四个字作为人物思想的出发点,抓住“夫妻深情”和“当不当队长”的矛盾来刻划人物的舞台形象。因此,她为桂英设计了大方、洒脱而又不失本分的动作;在刘二推鸡公车“卖猪”、她背车绳和“驼妻”等场的舞蹈中,身段、台步都注意干净,利落、并稍带一点“蛮”劲。在劝夫的唱腔中,她还揉用女中音这种较为厚实的唱法,以增加人物的时代感。“一劝”时节奏舒展从容,“二劝”节奏稍快、“三劝”则更加紧凑,以此展现桂英对二劝无效的焦灼。在“三劝”中,“日里田头同劳动,夜里枕边话家常。三餐茶饭如你的意,咸咸淡淡随你尝”四句,她用数板一般的快节拍,感情欢快,如数家珍,充分揭示出现代农村妇女对小康家庭的热切向往。最后的“夫呀夫,这操心的队长你何必当?”她唱时用由小而大的拖腔和急收煞的处理,倾诉了对刘二的又疼爱、又怨恨、又气恼的复杂激烈的心情。给人以回味。
谢晓君是个对日常闲杂小事的无心人,却是艺术的峥嵘道路上的有心的攀登者。她家客厅的墙头,挂着一首唐伯虎题《牡丹仕女图》的《七绝》,诗意清丽深沉:“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阴万两金。拂曙起来人不解,只缘难放惜花心。”这,正和她热爱艺术、孜孜以求的心情相吻合。愿她此心此意持之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