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祁剧《目连传》发掘演出追记
凌翼云

  辍演40多年的祁剧《目连传》,1984年由湖南省戏曲研究所组织发掘,10月28日至11月3日在祁阳县内部演出,连台8场。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像带长度为24小时。与此同时,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共同在祁阳县组织目连戏学术座谈会。应邀的40多位专家学者,从北京、江西、四川、湖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贵州、武汉等省市到祁阳观摩演出、参加讨论;湖南的80多位专家和戏曲工作者参加了这项活动;省内的不少剧团和所有的祁剧团人员,也轮流来祁阳观摩演出。这一盛况,在祁阳、在湖南戏剧界都是空前的。

  共同心愿 酝酿多年

  早在1953年,老艺人和老戏改干部曾向省里反映:祁剧《目连传》保存有许多古老的、独特的艺术处理和技艺,不见于其它剧目中。1980年10月,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祁阳组织祁剧教学演出和录像时,老艺人和“老戏改”建议发掘祁剧《目连传》并录像,并愿为此献智献力。这建议得到当时省文化厅和省戏曲研究所负责人高岳森、铁可、金汉川的赞同。1981年9月在溆浦县举行的辰河戏教学演出中,演出了辰河戏《目连传》的4个折子戏:《会缘桥》、《过寒冰池》、《刘氏回煞》、《松林试道》。《刘氏回煞》还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录像。这4折戏的演出,进一步引起文化部门领导和专家对目连戏的兴趣,坚定了湖南省文化厅、省戏曲研究所发掘和研究目连戏的决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很支持湖南做这项工作,愿意派录像队来,并共同组织学术活动。副院长张庚嘱咐:湖南组织目连戏活动一定要告诉他,他一定来参加。1983年2月,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祁剧分卷》编辑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认为,《目连传》中保存有祁剧高腔曲牌的80%,其中有些曲牌是别的剧目中没见到的。他们再次提出发掘《目连传》的建议,将此写人《会议纪要》。会议结束时,有关领导请零陵地区(含永州市)戏工室编制组织发掘演出的经费预算报省文化厅。

  1983年,湖南省文化厅把这事列人工作计划,交省戏研所具体筹备。省文化厅、省戏研所、《戏曲研究》编辑部共同筹措了经费。1984年春,省戏研所先后派黎建明、凌翼云、俞康生等3次去零陵、衡阳,和地(市)文化局商量经费预算工作安排和工作人员等问题,并多次征求郑浯滨等老艺人对发掘工作、演员人选的意见。省文化厅有关领导在听取汇报后,成立了以副厅长金汉川为组长的祁剧《目连传》发掘演出领导小组;成员有省戏研所副所长文忆萱、凌翼云,零陵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梁承咏、项治栋,衡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海清,中共祁阳县委副书记周阳生,共7人。下设办公室,黎建明任主任,祁阳县文化局副局长王时清任副主任。

  工作班子搭起来后的第一件事,是召开恢复演出的预备会。省戏研所所务会议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特别是老艺人的健康状况,认为祁剧目连戏的挖掘、录像工作,必须抓紧进行,刻不容缓;并商定恢复演出的原则是:尽量保持40年代的面貌,尽量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处理和舞台技艺。1984年7月15日至17日,预备会在祁阳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曾参加过目连戏演出的19位祁剧老艺人、衡阳、零陵文化部门负责人和祁阳县文化局副局长王时清、祁阳县祁剧团团长欧阳友徽等。与会者同意省戏研所提出的恢复演出原则,并具体商定了几条:(1)对原来的戏作适当压缩,初步确定恢复91折。(2)成立由郑浯滨为组长,何少连、彭新高为副组长的,由7位老艺人组成的导演小组,并基本确定了演职人员。(3)恢复演出以老艺人已掌握的剧本为主,以1982年校勘的祁剧本作参考。要求演员用两个月时间在家熟悉自己的台词和演技,国庆节后集合排练。(4)请祁阳县祁剧团作班底。还邀请朱剑华、罗文通两位中年演员担任剧中有特技的海氏、大头和尚两角。

  预备会上,给所有的演员每人发一套省戏研所内部刊印的祁剧《目连传》校勘本。

  预备会后,欧阳友徽陪同黎建明等三次到祁阳县农村,寻找合适的庙台。预备会后最忙的,是曾看过但没演过目连戏的老艺人:李菊华把年已古稀的李忠燕老艺人从衡阳接回祁阳,请他教有关刘青提的戏;年过花甲的黄金娥,除向颜巧锦学有关刘青提的戏外,还和陈忠勇配合练打叉,成为祁剧舞台上空前绝后的接叉女演员;年逾花甲的李宜华专程到长沙,找定居长沙的老艺人唐可华再学《追赶芙蓉》中鸨儿的台步。中年演员朱建华为演好海氏,向同团老艺人张岭月求教后,又特地去江华向老艺人李月仙学习。年过花甲的刘秋红,在邵阳一带颇有名气,仍冒暑读剧本,挥汗对镜练身段。黔阳的老乐师罗金梁,忍着酷暑蚊叮,写成万言论文《祁剧目连戏的音乐》……老艺人有着共同想法,抢救将要失传的艺术遗产,为祁剧留下点东西。

  排演场上 一团火热

  国庆刚过,41位祁剧老艺人从郴州、邵阳、黔阳、衡阳、零陵五个地(市)赶到祁阳县,在剧院排练、食宿。他们中有生角演员田连禄、郑浯滨、赵国孝、卢春兴,小生演员唐清兰、屈绍臣、何少连、王浯洪、周新智,旦角演员张岺月、黄金娥、刘秋红、李菊华、陈翠翠、颜巧锦,花脸演员刘浯德、陈忠勇、彭新高,丑行演员傅上元、费国彪、李宜华,乐师宾金霄、黄尚初、罗金梁、陈延绵、黄新光、黄尚福等。他们平均年龄66岁,其中年逾古稀的11位。年岁最长的屈少臣77岁。

  省戏研所派出一个精干班子为演出服务:王前禧负责字幕和最后整理剧本,唐盛河负责录音资料,张京信负责照相资料,加上财会宋德贵、司机李铁林,由凌翼云带队随老艺人一道住在祁阳县祁剧团。省戏研所副所长颜昌平和工作人员俞康生稍后几天到祁阳、负责学术会人员的接待工作。

  湘南的10月,暑气仍炽,虽然居住条件差,生活艰苦,排演场上却热情很浓。从早上5点多到晚上11点,老艺人们练功、练嗓、对词、排戏,互教互学,如切如磋。有时他们还会返老还童,像小孩一样争争吵吵,笑笑闹闹。76岁的唐清兰,平时走路要拄拐杖,进到排演场便是生龙活虎一个小罗卜,嗓音如青年一般清脆甜润。70岁的王浯洪,为找桂浯洋来演戏,风风雨雨下乡4次;录像时他教会徒弟来演白猿,以期身手灵活,效果更好。70多岁的傅上元黑早练功绊了跤,唇伤齿落,抹掉血迹即化妆登台。66岁的伍翠达,暗自记熟了几位多病老艺人的戏,几次救场,为人称道。

  排演中也遇到一些意外的事。鼓师宾金霄住房漏雨。全家居住困难,挖掘办公室负责人黎建明专程到冷水滩,找当地文化局协助解决,让宾金霄安心来参加演出。李菊华的母亲在零陵病逝,黎建明去协助办丧事。李痛哭一场后含泪登台。事后老艺人们十分感动地说:“老黎替李菊华当了孝子”。

  工作最忙最累的是导演小组的三位正副组长。40年代祁剧生角五虎将之一的郑浯滨,一直把恢复《目连传》当作自己的职责。预备会上,他提出的设想,得到与会者的充实,会后又到邵阳、衡阳、祁东、祁阳具体落实。10月初,他出了医院到祁阳,脚浮肿、痰带血也瞒住大家,积极投入排练。曾是祁剧著名保留剧目《昭君出塞》的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何少连,这次是主要执行导演和目连扮演者之一。他担子重,戏也重,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咽喉充血,嗓子喊哑。68岁的彭新高是位出色的“排笔”。他把各场角色、演员名单详细列表贴在墙上,安排得有劳有逸,且各擅所长,而自己总是“贴烂”补缺。他在排演时仔细听演员唱念,发现讹音错读,连夜查书考证,第二天一早把正确的字音字义用纸写好贴出,帮助纠正。

  祁阳县祁剧团的青年演员见到这么多名角集合来演这么古老的戏。工作、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他们配合老艺人们,从10月8日开始,经过21天艰苦排练,28日起内部演出,11月3日结束,连台演出8场;接着进行录像。整个工作在11月13日结束。

  挖掘演出得到各方面关怀和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张庚、马远两位副院长率领一批专家和录像队来了。各省市的专家带来论文和当地目连戏录像等资料。省文化厅厅长高岳森、零陵地委书记龙字贤和专员唐盛世,都专程到祁阳看望老艺人和专家学者;祁阳县委和宣传、文化、广播、公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演出的组织工作。当地的僧尼支援了演出的服装道具。

  连台八场 颇具特色

  40多年前祁剧演目连大戏,一般要整整7个白天,约200来折,总长度约40个小时。其中《目连外传》演2天,《目连传》演5天。《目连外传》叙罗卜(目连俗名)出世前的事。恢复演出以《目连传》为主,只从《外传》中取少数单折。预备会上计划恢复91折,实际排了86折,内部演出和录像是73折,连台8场。恢复的折数约为原折数的2/5,长度只有原长度的1/3。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基本做到了尽量保持40年代的面貌,尽量保存有地方特色的演出处理和舞台技艺。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一、发掘演出了不见于郑之珍本,也是1982年祁剧校勘本漏录的9折戏:《加官赐福》、《天将迎台》、《罗汉演武》、《赶狗上路》、《盗袍收仆》、《开路下坑》、《请瘟祈福》、《打叉大吉》、《九殿不语》。其中5折没有台词,1折仅1人有几句台词,都各有独特艺术处理。《罗汉演武》中饰大肚罗汉的中年演员罗文通,表演了抖脸皮、转眼珠、提耳朵、鼓肚皮等特技。大肚罗汉翻动装仙袋,每翻摇一次,滚出一个小和尚。满台和尚嬉戏,憨态百出。“童子拜观音”、“砌塔”、“翻筒车”、“倒大树”等叠罗汉花样,古朴有趣,有唐宋百戏遗风。《开路下坑》颇似明末张岱《陶庵梦忆》所记《刘氏逃棚》场景,惊心动魄。《打叉大吉》是融人剧情、刻画人物的杂技艺术。三把钢叉,每把重5斤。祁剧传统打叉花样很多,有所谓“大打百另八,中打七十二,小打三十六,每叉都有名称,如“美女梳头”、“隔山打子”、“连升三级”、“倒挂金钩”,叉叉惊险紧张。打叉前要在台下摆一副棺材,还要举行驱魔扫台的宗教仪式,渲染气氛。发掘演出中的打叉,只打10多种花样,但《天将迎台》、《请瘟祈福》等还是演了。因为这两折是传统的、有地方特色的祭祀仪程,驱魔辟邪、祈求演出清洁平安;也是祁剧流行地区人情习俗的重现。另外,还恢复了“腰台中餐”作为演出生活纪实。

  《盗袍收仆》等折,着力刻画了李狗儿这一艺术形象。李狗儿是祁剧《目连传》中有特色的人物之一,小丑应工,剧本和表演上均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明代郑之珍的剧本中有安童这一人物,也有他与金奴调情的戏,是金奴做坏事的应声虫,但无名无姓。祁剧的安童叫李狗儿,是刘贾推荐给姐姐刘青提的。他像刘贾的影子,笼罩着傅家,推动着剧情发展。他不仅和金奴调情,更是刘青提打僧骂道、犬肉馒头斋僧、花园埋骨等行为的唆使者或促成者。戏里交代狗儿的出身、经历、以及形成这一人物性格特征的特定环境,人情合理。李狗儿一人说衡阳方言,许多台词妙趣横生。

  二、保存了一些台上台下、演员观众交融的场面。如《刘氏产子》场,刘贾夫妇率人扛“抬盒”送礼,穿过观众,从台口踏梯上台祝贺。《雷打十恶》场,雷公电母追打拐子,从台上追到台下,穿过观众,绕过剧场,然后把拐子劈死在台口。《开路下坑》场,刘氏鬼魂扮作开路神混在出殡队伍中,从台口下来,趁猖神拍打棺柩时,取下脸壳、脱去罩袍,窜人观众中逃走,五鬼追赶捉拿。舞台上的礼仪,与当地贺三朝、出殡的习俗相似,气氛相同。拐子被雷神追赶,在观众广场边的零食摊上抓抢糖果零食,摊主觉得吉利、好玩、任其抓食。

  三、从《目连外传》撷采8折戏。《佛贬桂枝》、《刘氏产子》,是交代目连根基不凡(桂枝罗汉下凡),傅家因善得子。《佛贬桂枝》中桂枝罗汉听如来讲经时走火思凡,是一种思想活动,用通俗的说法说:神不守舍,思想开小差。祁剧目连戏中用同一时间里舞台上出现两个桂枝罗汉(一个是桂枝本人,一个是不守舍的那部分神)、两个画面(一个是实的、一个是幻想的)形象地表现出来,手法上有特色。有关海氏的6场戏,说明她悬梁自尽的前因后果,烘云托月般衬出《悬梁》一场;舞台上架起秤杆般的大吊,杆长数丈。海氏吊上去后大荡秋千,荡出台口,飞临观众头上,惊奇险绝。这场被称为“女大吊”的表演,是露天庙台上的绝活,过去可以吸引周围百里观众围观。

  限于条件 遗憾仍多

  作为恢复演出的具体组织者,我们也清楚地知道演出还有许多不足和遗憾。

  首先是舞台。40多年前祁剧演7天的目连大戏,是在“万人缘”的“大醮”时,要专门选场地搭台。戏台用木材搭,木台板稻草盖顶,顶四角扎龙头。台柱和马门口用红纸写的对联、匾额,紧扣戏的内容,又紧扣当地风土人情掌故。剧中的灵堂、佛殿、神位及多种道具,多用纸扎。舞台对面搭经堂,演出期间和尚在里面念经。舞台一侧搭草棚,将纸扎和特有道具、抬箱、果点等供在里面,由捡场师负责。捡场师备有各场需用砌末详细清单,以保证演出中有条不紊。这次演出和录像主要在祁阳县城的剧院里,不易体现原有风貌,后来到祁阳县大江乡九牛坝一祠堂的庙台上重演了《海氏悬梁》、《雷打十恶》、《无常引路》、《开路下坑》、《打叉大吉》、《腰台中餐》等折。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队队长李愚领着同事们去补录了,才稍事弥补。

  其次是演出习俗。过去演目连大戏,多是酬神、还愿或庆丰收,要花70—80担谷一天。经费由当地群众筹集,选出会首来操办。故称万人缘。会首要接待戏班,和班主和演员打交道,要借机会给主要演员和名角送红包。会首有时也进入戏中,出现在舞台上。如《刘氏产子》场汤饼会时,会首可以长袍马褂,携带妻子,差人抬着“抬盒”,俨然一位舅爷,上台向傅相夫妻祝贺。抬盒中的糖果食品、小孩衣帽,甚至银钱手饰,便归饰傅相夫妇的演员了。又如罗卜得观音指引,要去西天见佛救母,可以在当地筹盘缠。会首便要陪着化妆成罗卜的演员,到殷实户甚至各家各户化缘求助。所到之户也会量力相助,共襄善举。乡民们认为罗卜来家,能辟魔镇邪。

  第三,省略了一些纸扎。明末张岱《陶庵梦忆》记述旌阳弟子演目连戏,“为之费纸扎者万钱”。祁剧目连戏的纸扎也多。70岁的捡场师周忠雀冒暑奔波两月,指导、帮助扎出必不可少的许多道具。毕竟此剧辍演多年,当年纸扎师现已力不从心,后继乏人。加上其它原因,造成演出中纸扎有限,特别是缺少《花园埋骨》等场一些机关掣动的纸扎道具来渲染舞台气氛。

  第四,场次有删减。恢复演出以《目连传》中目连主线为主,删掉了罗卜未婚妻曹家及罗卜的十友等线索的戏。本可以演2—3天的《目连外传》,也只取少数几场。“外传”的故事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叙罗卜(目连)的家世。罗卜的祖父傅兰病故陕西凤翔府麟槐县教谕任上。罗卜的父亲傅相避鸿钧之乱,回到家乡湖南长沙府茶陵县后,受冤罚补军伍,随军去平金毛之乱。九世经堂、九代行善的傅相,因在朝阳观施金重塑真武神像,得真武祖师相助擒了金毛,因功被授指挥之职。傅相让职给弟傅林,仍回故里看经礼佛。另一条线索叙佛前听经的桂枝罗汉思凡,被贬转世为傅相的儿子罗卜。删压主要采下列几种办法:

  一、整场割爱。如有关曹氏的《议婚辞婚》、《曹府元宵》、《公子回家》、《见女托媒》、《求婚逼婚》、《曹氏到庵》、《曹公见女》、《曹氏却馈》等被删去,曹公、公子等人物也不出场了。《太白赠鞍》被删去,太白金星不出场,《罗卜拜香》中罗卜身背马鞍便不容易为观众理解。又如《赶狗上路》、《才女试节》虽排练出来,终因时间限制而没能演出。

  二、合并场次。如《刘氏产子》、《汤饼大会》合为一折。恢复的《大开五荤》还容纳了原来《打僧骂道》、《肉斋馒头》等折的一些情节。《盗袍收仆》狗儿上场的口述中,保留了《赶狗上路》中“上路”的部分内容。

  三、删节唱词。删节过长或与说白重复的唱词。如《观音生日》中的曲牌[锦堂月],被反复使用而有100多句唱词,删后只剩30多句,但保存了曲牌的完整性。《客路施金》场,罗卜一路触景生情、思家念母,有[寸寸好]、[新水令]、[驻马听]、[雁儿落]等多支曲牌的唱词60多句。这些曲牌也出现在其它折中。恢复演出时被省略了,让罗卜上场说“来此长亭,歇息一会”,便和张焉有、段以仁见面。

  四、省略情节。原来《修斋荐父》场,益利奉命去请和尚来追荐傅相,是从台口走下到舞台对面的经堂、或邻近的庙宇、或观众中去请。被邀请的和尚也熟悉剧情,早有准备,立即带上袈裟法器,登台超度亡灵。现在舞台对面没设经堂,也没有能人戏的和尚,只好由演员来扮和尚。类似这样情况割爱的,还有《扫茅人》一折。《扫茅人》和兄弟剧种的《发五猖》异曲同工,要装神扮鬼到四野去扫魔辟邪。《大开五荤》中要上一些行乞艺人,表演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说唱、杂技、杂耍。现在老艺人心有余力不足,青年演员会者难觅,只好省略。同样原因被省去的有《鬼打贼》。吊颈鬼为找替身,引诱海氏上吊,被入室的贼撞见。贼想方设法要海氏不上吊。贼和鬼之间一场矛盾,多靠动作表现,诙谐多趣。鬼作悬梁示范,贼上索作相反动作,有千姿百态的特技表演,被称为“男大吊”,过去和“女大吊”齐名。

  第五,由于辍演几十年,演过目连戏的老艺人已如凤毛麟角。过去戏里刘青提一角是男旦扮演。现在请女演员演,她们中看过演出的人少,要临阵学艺,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学术成果 影响很大

  尽管受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限制,祁剧《目连传》恢复演出不能尽如人意,但主要的骨架、艺术手法仍是可观的。到祁阳参加学术座谈的各地专家也给予较高评价。张庚说“大开眼界”,祁剧是个“好开端”。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省代表都想组织目连戏演出和讨论,当时尚在拟议中,因而称赞“湖南有气魄”。桂剧艺术家尹羲是10月上旬到祁阳的。她带领广西艺校几位老师不住招待所,说桂剧和祁剧是一家人,不是客人,要和祁居老艺人一起住在县祁剧团,可以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向老艺人学些东西;加上祁阳祁剧团的主要演员尹秋华是广西桂剧学校毕业的,和她有师生情谊。于是,尹羲等几位桂剧艺术家都挤住在祁阳祁剧团。他们在排演场看排练,在排演场外和祁剧老艺人交谈,十分融洽。尹羲称湖南挖掘演出目连戏“功德无量”。1987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组织目连国际专题讨论会,邀请张庚同志参加,张庚请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薛若邻代表他去。薛若邻带去祁剧《目连传》录像选段给与会者放映。看了录像的各国专家学者称赞“中国的传统是伟大的”;说“《九殿不语》这场戏,十年都研究不完”。

  目连戏学术座谈会由《戏曲研究》主编颜长珂和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凌翼云共同主持。凌翼云忙于组织挖掘演出,实际上是颜长珂同志在张庚同志的关怀下主持的。座谈会开始时有点冷场,张庚同志笑着说了几句开场白:“目连戏的包含量非常大,有丰富的曲牌,有各种表演技巧和特技,有许多场子可以独立演出,成为折子戏。其中穿插了杂耍、武术、魔术、科诨,所以它被称为‘戏娘’。流传数百年后渐渐衰落,解放后又被禁演。事情过去了几十年,当我们把它从箱底翻出来重新打量,才发现:昨日以为是者,今日未必为是;昨日以为非者,今日未必为非。”座谈会气氛一下轻松起来,发言踊跃,各抒己见。专家的论文和发言涉及湖南的祁剧、辰河戏、湘剧、常德汉剧的目连戏,江西弋阳腔和福建蒲仙戏的目连戏,福建的目连傀儡和打城戏目连,浙江的哑目连,四川的花目连等。专家们认为,目连戏有可能早于南戏,是戏曲舞台上的活化石;对目连戏的研究,有助于弄清我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弄清声腔、表演等舞台艺术的演变;也将对我国民俗民风、民间文学、方言、宗教的历史,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资料。目连戏中那些演员同观众打成一片,舞台艺术同社会生活水乳交融场面的艺术手法,对于今天研究“第四堵墙”、“间离效果”、“意识流”、“多画面”等的专家学者,也将有所启示。1985年3月,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编印了《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以张庚同志的总结性讲话作《序》。以后,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成立了目连戏学术课题组,1993年编辑出版了《目连戏研究论文集》,请张庚同志作的序。目连戏的挖掘和两本论文集,获1987年湖南省文化工作优秀成果奖。1994年,石生潮、黎建明的专著《目连戏、南戏源流与声腔形态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献礼,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年,凌翼云的专著《目连戏与佛教》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论据许多取自祁剧目连戏,获1995—1999年首届田汉戏剧理论成果奖的优秀专著奖,1997—1998年中南地区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

  挖掘演出目连戏和举行目连戏学术活动,祁剧是始作俑者。以后有1987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1988年4月安徽省在祁门市、1989年10月辰河戏在湖南省怀化市、1993年9月川剧在四川省绵阳市等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不仅有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而且还有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国的学者参加。

  看到祁剧《目连传》恢复演出和录像的影响和价值,追忆起当年的盛况,我们要感谢参加和支持这项工作的领导、专家和所有同仁,特别是41位祁剧老艺人。1984年恢复演出后半个月,祁剧生角五虎将之一、剧中饰演益利的赵国孝便谢世了。不几年,郑浯滨、田连禄、刘浯德、傅上元、卢春兴、宾金霄、陈延年等又陆续去世。现在,他们中健在的可能不多了。我们很怀念他们,永远记住他们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二十年过去了,当年作为恢复演出班底的祁阳祁剧团的青年演员,现在也年届半百或近半百,但愿他们从祁剧传统艺术中获得的滋养和启迪,能为他们在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或其他事业中有所补偿,以利于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

来源:祁剧研究文集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