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泸溪“跳香”概述
熊长林

  “跳香”,苗语叫“胧自咱”,瓦乡人称“调兄”,又叫“斋粑舞”,是苗族人欢庆丰收,预卜和祈祷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和驱赶瘟神湿气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活动,主要流行在湖南湘西的泸溪、古丈、吉首与沅陵、辰溪等县及沅水中游一带的山区经济、文化、交通落后的苗族瓦乡人聚集的地区。据调查考证,泸溪跳香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关它的源流沿革及演变情况,略呈管见,作如下概述。

  一、泸溪“跳香”的由来与形成

  民间故事《仡氏娘娘征南海》(《楚风》1983年第2期)载:“早在东汉末年仡氏娘娘南海旗开得胜,凯旋而归的时节,立起了‘丰登殿’举行欢庆‘跳香’大会,做‘香豆腐’、‘香糍粑’、‘香米酒’分发给参战的将士们,在欢庆大会上,人们欢欣歌舞相互祝愿。后来仡熊人(按照国际音标记音‘仡熊人’就是苗族中的‘瓦乡人’)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年古历十月初定为‘跳香节”。

  另一种传说:“跳香”是为了纪念苗族中一个姓龙的祖师而形成。据泸溪县良家潭乡灯油坪村跳乡巫师杨民爱(现年65岁)和同乡的掌坛师杨玉堂(现年86岁)等人记述:在很久之前,泸溪县洗溪乡张家坪村曹家寨上有一位姓龙的老司,为了求雨,带领五、六个苗族青年到山后一个洞子里去求龙王神,临行前,他交待儿子,若这次进洞去,三天还没有出洞来,要他儿子三天后的天亮之前到洞门口去听动静,洞内响起了牛角声,就马上在洞外接应。可是他儿子把时间记错了,只到第三天后吃过早饭才想起这件事来,等他跑到洞门口一看,洞门已经被一块大石堵住了,那位龙老司和几个苗族青年再也没有出来了。后来,周围各寨的人为了追悼这位龙老司和几个苗族同胞,每年到了这一天(古历九月十九日)把所有巫师和道师都要请到这里来吹牛角、做“法事”表示祭奠。这样一年一度的祭奠活动,在周围苗寨普遍传开,焚香烧纸,牛角声声,边唱边跳,以示祭奠。因此,后来把这一祭祀活动称为“跳香”。而且每年在举行“跳香”前古历九月十九日,各处巫师都必须先到洗溪张家坪曹家村寨来举行一次“开洞”仪式。然后,等各寨“跳香”完毕时,还要到古丈县河蓬乡的狗脚坪去举行“闭洞”仪式,才算这一年的“跳香”最后结束。

  “跳香”的由来,虽然众说不一,但从泸溪各地“跳香”的形式情况来看,基本上是一致的。《泸溪县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记载,在滕子岭,延禧观右侧(现在泸溪县城的洪油厂附近)与各乡都立有殿宇,各村会首主持洁净坛宇,备办祭物,祀毕、兴行会饮礼、长幼依次就坐,欢舞散去,也是古时报赛的意义,俗叫“跳香”。

  另据泸溪县上堡乡岩头河村现还保存下来的两座“跳香殿”来看:正殿有60多个平方米,偏殿约30多个平方米,砖木结构而成,每座殿宇前都有一块宽敞的草坪,门前有石刻的门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是“国泰民安”,上方是“灵霄宝殿”,两旁立有当时修建墓捐记录石碑。一边刻记的是:“乾隆拾肆年八月初四日立”,一边刻记的是“光绪二年岁次丙年八月吉日立”。

  据当地老人介绍,原来殿里设有神台,神台上中间是玉皇大帝,两旁是金童玉女和四大金刚菩萨。神台底下是埋五谷坛子专用的洞子(洞子深约有50公分,直径30公分。)神台前面是焚香、烧纸和摆清茶五供的桌子(五供是松子糖、豆腐干、花生、葵花和饼干),殿里进门两边还立有锅灶、石臼,是专门供参加“跳香”群众煮“香饭”、做“香糍粑”、炸“香豆腐”等用的。

  据了解,泸溪县的上堡乡、良家潭、八十坪等乡群众,至到解放前夕,不少地方还留有专供参加“跳香”用的“跳香田”。“跳香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专供参加“跳香”的巫师和群众集体开餐食用,余下的粮食全归巫师带走。但也有很多村寨不是如此,则由“神主”(建造殿宇的承头人或当地有一定声望的人)请“跳香”巫师,收交“香米”。收交“香米”的标准是,每户人一升米。一斤香纸为起码数,多者不拒,黄豆、绿豆、糯米、小米、茶油、现金等都行。“跳香”开餐规定,只吃斋,不吃荤。因此,当地群众把“跳香舞”又叫“斋糍粑舞”。

  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泸溪“跳香”的由来与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和本民族的风格。

  二、泸溪“跳香”的形式与内容

  泸溪“跳香”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室外“跳香”,又叫“敞坪跳香”,一种是室内跳香,就是在为“跳香”所修建的殿宇(如大点的殿宇叫“玉皇大殿”、“灵霄宝殿”、“宝花仙殿”,小点的殿宇叫“玉皇殿”,“上司殿”、“娘娘殿”(玉皇娘娘)等)内举行“跳香”会。

  “跳香”的整个程序分为:请师、申法、传五谷、发童子、大旋场共五个主要部分。

  (一)“请师”:请的是玉皇大帝,七千祖师,八方本师兵及各路神灵下凡来辅佐红尘。开始由掌坛师头戴五佛冠,身穿大红道袍,手持司刀、绺巾、牛角,在大锣大鼓声中登场拜请五方(东西南北中)。然后口中念道:

  层层烧香,层层迎请,焚香奉请玉皇临。

  殿上赐福,殿上发福,行香走火通天庭。

  朝通天朝,梦通地府,手拿香纸请先行。

  金童之魂,银童之魂,七千祖师齐奉请。

  念完之后,拍响惊堂木,牛角长鸣,边唱边跳:

  鸣角一声当三声,

  声声拜请各路神,

  先拜七千祖师主,

  再拜八方本师兵。

  承请下凡无别事,

  保佑弟子得安宁。

  敬请玉皇行五谷,

  赐福五谷齐丰登。

  ……。

  唱词共有若干段句,能长能简。唱毕后鸣角旋埸一番止。

  (二)“申法”:其重要内容是祭奠“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伏羲氏、神龙氏、轩辕氏、唐尧氏、虞舜氏)和各路神灵停车、下马分享“五供”、清茶、保佑百姓弟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形式与“请师”大致相同。然后由一巫师表演“游船”(用篾扎纸糊的船,长约一米,宽30公分),“游船”的表演程序,有的是用手托着,有的扛在肩上,边跳边唱,唱词是:

  众人来把船儿造,

  造起船儿过洞庭,

  小树砍了无数蔸,

  大树砍了千千根。

  头筒砍来做船底,

  二筒砍来做船身,

  三筒砍来做船尾,

  四筒砍来当桨行。

  山山岳岳把船摇,

  东岳泰山走一程,

  船儿打从洛阳过,

  南岳衡山赶回程,

  西岳华山不算远,

  五湖四海都游尽。

  要把邪气远送走,

  要把灾瘟斩断根,

  天瘟送到阎王殿,

  地瘟送到地狱门,

  五瘟邪气都除尽,

  压服车前用火焚。

  唱完后,将“游船”当众焚烧,巫师跪拜小旋场止。

  (三)“传五谷”:是“跳香”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内容,五谷指的是稻谷、包谷、小米、芝麻和棉花。但各地的种植情况不一样,五谷也因地适宜,包括的品种也不一定相同。比如有些地方的五谷是黄豆、绿豆、高梁、麦子、蚕豆等。“传五谷”主要是参加“跳香”会的各家把明年打算种植的种子各取一把,统一放在一个坛子里,然后再用布封住坛子口,由掌坛师念好咒语,点上法术再放进神台下面的土洞内,盖上一层薄土,等到明年三月初五(玉皇生日这天)再打开观看,看那个种子萌芽情况来决定当年下种和预卜丰收的好坏。

  等掌坛师理完五谷收成后,再由各家各户求筶(打筶子)预卜丰收吉兆。“神筶”(两块筶心朝外)表示神灵保佑,五谷丰收。“阳筶”(一块筶子朝外,一块筶子扑地)表示遮了日月,封了火阳。这家户主必须祈求“五谷神”(分管五谷的土地菩萨称“五谷神”)暗中保佑。因此在“传五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把跳傩愿里的“搬土地”(有些地区叫“跳土地”或“唱土地”)借进了“跳香”中去了。其主要表演过程是:表演者头戴白胡子老人面具,手执拐杖去南山开荒种地,动作有;砍火畲、挖土、播种、锄草、收割、进仓。每做一个动作,就到处抓围观的小孩或年轻人拉犁耕地,引起众人捧腹大笑,表演诙谐而又风趣,围观者都要帮唱帮腔,在表演生产劳动场面时,大家还要伴以阳雀、牛、猪、鸡、狗等口技声音,使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它的主要唱词是:

  修地都是小郎君,一把修刀不离身,

  东山修到南山转,南山修到北山林。

  上头修到云南转,下面修到北山城,

  五个山头都修到,搭着天好把火焚。

  ……。

  上述唱词有“修地”、“烧地”、“锄草”、“收割”共为五段,每段词意基本相同,就是一、八两句按上面五段意境调换来唱。唱完后由扮演土地神的演员把各家各户埋进洞子后余下的五谷撒向周围群众,众人马上扯着衣服去接下。看谁接到的什么种子多,就象征着明年种什么收成好。这就是“跳香”中“传五谷”的内涵。

  接着由扮演土地神者带头唱《十月季节农事歌》,群众在周围帮腔,唱词是:

  正月采茶是新年,家家户户敬祖先。

  炮火连天迎佳节,一家欢聚乐团圆。

  二月风吹好唱花,树上阳雀叫喳喳。

  阳雀催人阳春早,早装新犁配旧耙。

  三月里来三月三,犁田挖地忙生产。

  谷种下泥秧苗青,风吹秧苗绿闪闪。

  四月里来四月八,家家户户把田插。

  四月插田忙得很,大人小孩都不差。

  五月里来是端阳,家家美酒配雄黄。

  人人要吃雄黄酒,免得一年遭灾殃。

  六月里来六月六,家家户户把草锄,

  田间扯草谷子壮,棉花锄草多结球。

  七月里来七月七,收割谷子做准备。

  收割工具准备好,镰刀箩筐和簸箕。

  八月里来秋收忙,田里稻谷一片黄。

  五谷杂粮都成熟,搭邦天好收进仓。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造酒桂花香。

  别人造酒待宾客,我家造酒奉玉皇。

  十月里来是下元,下元跳香庆丰年。

  风调雨顺年景好,男女老少都喜欢。

  (四)“发童子”;“发童子”是“跳香”中内容最丰富、舞蹈最精彩的一段。首先童子的来源,是按参加举办“跳香”的寨子来确定人数多少,如这次“跳香”由三个寨子联合举办,每个寨子的童子三至五人,就有九到十五人来担任童子。但每个童子必须要选择父母双全,有儿有女的人来担当,其原因是,在“发童子”入神之后,容易“退车”,否则,由一些无牵无挂的人来当童子,掌坛师就很难处理(也就是一时难得苏醒过来)。

  在“发童子”之前,每个童子必须自备一根三节长的烟竹,(规定只能是单节,不能双节。据说:烟竹乃玉皇娘娘亲手栽培,长大后,玉皇娘娘亲手将其砍成十二节分开栽上,后来由此才出现南竹、紫竹、荆竹、斑竹、山竹等十二个竹子的品种。现在泸溪县苗族地区按烟竹取名的地区如:烟竹村、烟竹寨、烟竹坨、烟竹溪等十多处),然后将竹杆一起交给掌坛师灌上“法水”。掌坛师在灌“法水”时还要演唱一番,其唱词是:

  烟竹枝、烟竹枝,且把烟竹说原因。

  玉皇元年栽下竹,只到二年竹才生。

  先生一双青壳笋,又被蝗虫蛀了心。

  后生一对红壳笋,底下长起龙爪根。

  太上老君把水浇,鲁班挑土拢得深。

  天上乌鸦不敢叫,地下牲畜不敢啃。

  弟子打从竹园过,看见此竹好茂盛。

  大哥抬刀不敢砍,二哥拿斧不敢抻。

  弟子用锄挖开土,三锄两锄挖断根。

  头筒拿来作筶子,二筒拿来发童子。

  吾奉太上老君命,手持烟竹如雷临。

  演唱完毕后,将烟竹杆分发给每个童子,再端出一碗清水,放在神台上搬弄“法手”。“法手”共七七四十九道,每道“法手”属一个法师所传,还有一个名称。如叫“大金刚”,“小金刚”“金、银,铜、铁金刚”,“水仙桥”,“洛阳桥”,“锁阳桥”,“风、雨、雷、云、雾、电阳桥”等。“法手”划完之后,再分送给每个童子吃上一口。接着由掌坛师领着众童先走“三步罡”,再“跳梅花格”。“三步罡”是伴随鼓点的节奏声走三步单脚下跪,两手向身后左右摇摆一次。“跳梅花格”是三个童子一组,由掌坛师吹牛角伴随锣鼓相互穿插旋转,同时舞动烟竹杆,左右横扫,相互对击,这样反复几遍之后,再由掌坛师带领童子“上车”旋场,一至旋到每个童子眼花缭乱,站立不稳时,还得由旁边人扶着继续旋转,保等到每个童子头冒清烟,口吐白沫后,掌坛师才拍响惊堂木,摇摆绺巾召唤童子一齐下跪朝拜,个个发问。发问的内容大概如下:

  掌坛师:(把惊堂木一拍,大声问道)你是何人下凡。

  童子:我是“仙童”下凡?

  掌坛师:你身带何物?

  童子:玉皇娘娘赐的三节烟竹。

  掌坛师:你知道天上的事吗?

  童子:晓得一半。

  掌坛师:你知道地下的事吗?

  童子:应知尽晓。

  掌坛师:你知道哪方有邪气?

  童子:东南方向。(或西北方向等)

  掌坛师:众人百姓是否安康?

  童子:安康。(或不安康等)

  掌坛师:明年五谷种粮如何?

  童子:明年稻谷有七成收,包谷有六成收,棉花只有两成收

  ……

  掌坛师:六畜的灾情落在何方?

  童子:西方有瘟情,北方有灾荒。

  掌坛师:那南方呢?

  童子:普阳当旺,万事吉祥。

  ……

  问毕之后,再由掌坛师给童子送“法水”吃,然后向相反方向旋转数圈,这就是“退车”,整个“发童子”的过程将有两三个小时,“跳香”结束后,童子有好几天疲倦不堪,据说这叫“反省”。

  但有些地方,如沿河一带的村寨在“发童子”旋转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跟着掌坛师,随着旋转的那股贯性,从殿内跳到殿外,跳过田坎,跳过溪涧,跳过深沟,一个个好似长上翅膀一样,显得出人意料的勇敢,一个也没有摔倒。再返回殿里发问,吃“法水”、“退车”。

  (五)“大旋场”:“大旋场”是整个“跳香”达到最高潮的一段。因此,每个部分结束前都要由掌坛师表演一次“小旋场”,而最后的“大旋场”是表现掌坛师的真本领和毅力的时候。这时周围群众都要出来助威,鸣放鞭炮。掌坛师在“大旋场”时,边口吹牛角,边用脚后跟在一匹茶枯饼上旋转,由慢到快,越旋越急,当口里的牛角吹不叫时,就用口不停的喊着:“玉皇!玉皇!……”这声音既像牛角声,又像在启奏玉皇大帝暗中保佑。只到把地下的茶枯饼旋通之后,才停下来。此刻,他突然从身上取出一匹“绺折”唰的一下抛开,表示“跳香”全部结束,鬼魔,邪气,瘟神已被驱走。据上堡乡铁山河“跳香”老司杨世秀介绍,“绺折”长有12丈,宽有1尺5寸,先画在纸上,再贴在绸子上折成“绺折”。“绺折”上面画的是天兵神将与千军万马,是示意借助天兵神将与千军万马的威力来驱赶妖魔鬼怪和瘟疫邪气的一种象征工具。

  整个“跳香”程序完结之后,凡参加“跳香”大会的都要在殿里分食热斋粑,油豆腐或喝“香酒”,吃不完的归掌坛师或巫师带走,带不走的再分给大家带回去分享。

  有些地方当天“跳香”结束后,第二天还请道师到各自家里去“抛绺折”赶走瘟疫,但一般时间不长,多到十几分钟、少到一杆旱烟时间。

  三、泸溪“跳香”与傩文化和关联

  据泸溪县内几个流行“跳香”的上堡、良家潭、八十坪、潭溪、洗溪等乡镇的情况来看,凡是“跳香”的掌坛师或巫师,又是跳傩愿的掌坛师或巫师。这些地区的群众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十月跳香,冬月还愿,老司富了,脚也跳断。”其涵意是说:一个老司跳完了香,又接着去跳傩愿。虽然得了不少的“香米”和“红包”,但是人也够辛苦的了。

  再从“跳香。与跳傩愿的表现形式来看,虽然不同一体,但从跳香中的“请师”、“申法”里的“拜五方”,“搬五方”,“搬法手。等一些表演动作和形态来对照,与跳傩愿中的表演动作是大同小异的。其内涵皆围绕祭祀创世纪,造人烟的始祖的一种群众性活动。据《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叙述:湘西苗族傩文化中所崇敬的傩公傩娘,就是伏羲氏兄妹。而跳香中所崇敬的除了玉皇大帝之外,也有伏羲氏兄妹。

  苗族地区很多群众这样说:跳傩愿是有钱人家“许愿”、“还愿”祈求神灵赐福消灾,为了个人。“跳香”是贫苦老百姓为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驱赶邪气,祈求神灵保佑,众人安宁。虽然祈求神灵的方法不一样,但都是为了同样一个目的——图个吉利。

  另外从“舞”与“巫”的角度来看,“跳香”与跳傩愿同样都是受宗教迷信的影响和支配下进行的,使鬼神权威至高无上,把预测吉凶祸福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因此,跳傩愿中不少情节与动作,自然而然地被“跳香”吸收。如在“传五谷”一段中,就融合了。唱土地”的情节,“土地神”也就是“跳香”中所崇敬的“五谷神”。因此说,“跳香”不仅属于大傩文化范畴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与傩文化有着同一个内涵。

  四、泸溪“跳香”的演变与发展

  很早以前,泸溪的“跳香”只有独鼓伴随着牛角声,表演者只是左右旋转。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到了明末清初时期逐渐的吸收了不少民间武术与辰河高腔中的大锣大鼓与音乐唱腔。后来在跳傩愿的影响下,不断丰富提高。如民间舞蹈中的“跳梅花格”、“走三步罡”和辰河戏锁呐伴奏等使跳香变成了当地人民群众一种喜闻乐见的祭祀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了。

  由于“跳香”被蒙上一层浓厚的封建迷信和虚幻的色彩,解放后,几乎被人们遗忘和抛弃,虽然在1956年泸溪县文化馆进行过收集和整理,但是对“跳香”的如何继承和发展没有进行过认真研究和引起重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关怀民族民间文艺的发展,是过去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党中央在《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中,强调指出:“要支持那些成为各民族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的欢庆活动。”1979年至1981年,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舞协联合发出了搜集整理民族民间舞蹈的通知,形成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从事收集、整理工作。1980年至1984年,中央舞蹈研究所的同志,汇同省、州一些舞蹈研究工作者,亲临泸溪,对泸溪跳香进行了全面收集整理后,使泸溪“跳香”列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南省卷》的专种舞蹈节目。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获得了新生。

来源:湘西傩文化之谜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