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辰州傩戏简介与传承谱系
金承乾,聂文,聂满娥

  一、辰州傩戏两教派名称演变

  铃宝教(以傩铃为名)→河南教(沅水以南)→低傩→河边教

  柳旗教(以法器柳旗为名)→上河教→高傩→上岗教(有的叫上家教)

  二、辰州傩戏之种类

  (一)傩坛正戏:由傩戏艺人作法事请神、娱神所作简单表演演唱的科目、由法师在还傩愿的三十多场法事中完成,同时按大小傩愿的法事程序演唱,有时表演由掌坛师与主东家交流,多有戏剧性的有《郎君部歌》、《双接驾歌》、《上熟歌》、《判官点兵歌》、《请戏歌》(每请一场戏要出戏中人物上场)《度关歌》等等,他们是傩戏的雏型。

  (二)傩堂戏:傩堂戏已有明显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但他有傩堂大戏和小戏之分。

  1、傩堂大戏:辰州傩戏的大戏,有《孟姜女》、《七仙女》、《龙王女》三本。

  2、傩堂小戏:有《三妈土地》、《梁山土地》、《蛮八郎买猪》、《搬开山》以及《孟姜女》中的折子戏,如《观花教女》和《姜女下池》。后因土老师和其它民间艺人结合,《洗罗裙》、《郭先生教书》、《董儿放羊》、《捡菌子》、《毛三边诓》、《化子嫁妻》、《卖纱》、《陈光泽试妻》也走入傩坛。这些傩戏除用《打锣腔》演唱外(一唱众和按锣鼓),还利用本地民间小调作演唱,它不但有锣鼓伴奏,还加了些丝弦乐器。(本地自制大筒四弦大筒两种)

  三、辰州傩戏之表演

  (一)行当角色:傩戏之角色以面具造型生、旦、净、丑四行为主,大戏角色齐全。小戏以“对子戏”为主,即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二)表演技巧:傩戏艺人多为法师,其剧目多具本土宗教色彩。一些剧中人物亦为傩坛所祀神祗的化身。台步多为“走罡”,手式均为“按诀”,道具多用柳旗、司刀、傩铃,勾刀、令尺、马鞭等法器。在表演上,还融汇了一些民间歌舞和说唱成份,法师吸收其它民间戏剧(如阳戏、花灯戏等)精华,傩戏从简单化逐步走向艺术的程式化。

  四、辰州傩戏的唱腔与打击音乐

  辰州傩戏从土老师的自由哼唱的“打锣腔”开始,慢慢走向音乐形象鲜明、唱腔结构完整的傩戏唱腔音乐,它有浓郁的巫风和特殊的地方民歌色彩。如《三妈土地调》、《姜女调》、《蛮八郎卖猪调》、《观花教女调》、《姜女下池调》、《捡菌子调》、《赞床调》、《绣荷包调》、《悦调》、《阴调》、《正宫调》等。打击乐除《都府板》、《乐府板》外,还有各傩戏的演奏曲牌,同时,在唱腔音乐中过场中,夹有锣鼓演奏,给剧情烘托气氛,使演出逐步走向艺术化。

  五、辰州傩戏之面具

  傩戏面具均樟木雕刻,面具造型奇特,因人而异。有正神、凶神和世俗人物三种。

  1、土地公:笑面和善,白须白眉,张口缺牙,面色深红、皱纹深逐。

  2、土地婆:笑面、风流、粉脸红颊、柳叶眉,樱桃嘴,两耳垂肩乌青发。 

  3、判官:红脸、黑须、浓眉、獠牙。

  4、八郎:古铜脸色,无下巴,现出演员嘴巴,多动舌头,眼微眯,八字胡。 

  5、土地三妈:麻脸,歪嘴,眼角糊有白眼屎。

  6、姜女:秀气,端庄,青发。

  7、范郎:英俊、浓眉大眼。

  9、开山:鼓眼、粗眉、獠牙。

  10、特殊面具:即双向面具,即是同一个面具倒戴和顺戴,分别为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角色。

  六、辰州傩戏坛布置与服装 

  还傩愿时,请纸扎艺人先扎傩坛,傩坛正中与左右三方布置二十一轴傩画,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正中挂张天师画像,左右两边依次是四帝五岳、老君、玉皇、左边是山魈、桃柳二将,殷,王元帅、潮水仙娘六轴;右边是水魈,九面将军,赵、马元帅,天、地、水、阳四祝公曹。司桌后方两边是立的傩公傩母,前面是已故的师傅骑马塑像。香、米、烛等物。傩坛为纸糊篾扎,共有三层,均用古代剪纸图案装饰,并画有各种符录,盖上傩印,整个傩坛美观大方、神秘。演出傩戏的人物服装与装扮极不规范。一般演出仍以日常生活服饰为主,杂以少量的戏装,但装扮亦注重行当与角色的特征。

  七、辰州傩戏部分傩坛传承谱系

  上岗教

  坛祖胡法秀,清代初期上岗教建坛于沅陵县七甲坪镇远溪峪。至今五百二十余年,他阴阳二教精通,名声远震,清朝初年,沅陵遭受大旱,被县太爷请进县城求雨,经他打卦行傩,三天后降大雨,从此,胡法秀的县城求雨家喻户晓,老小皆知。主要传人胡法春、胡法真、胡法兴、张法兵、张显道、张应红、张法仙。后分别分为张宅雷坛、全宅雷坛,法靖坛门。民国十九年传至张道真(张大阶),该坛擅演《孟姜女》、《七仙女》,并将《洗裙》、《董儿放羊》等移植为傩堂戏。同坛主要艺人有;张大旺、张刚怀、全舜池等。①张宅雷坛:为法靖坛门之分支,二十年代由张法旺建坛于沅陵县山溪峪,下传全法高、全法明、张法应,民国三十年传至全法详(全玉辉)。同坛的主要艺人有张开富、刘红芬、张刚怀、张大旺、全兴阶。②张宅雷坛:是民国初,由张法升建坛于沅陵县刘二峪下传张法应、张法正。民国二十二年传至张法玄(张光全)。同坛主要艺人有张子西、张光国等。③全宅雷坛:为胡法秀一脉分之。民国初年由全法胜建坛于沅陵县立溪峪,下传全法应、全法妙。民国二十五年传至全道清(全兴阶),设坛擅演《孟姜女》和土地戏,同坛主要艺人有张大阶、梅西川,张刚怀、金永考、张大理等。④法靖坛门:为胡法秀一脉分支。民国初由李法龙建坛于沅陵远溪峪,下传张法旺、胡法强,民国二十一年传至张法清(张刚怀),设坛擅演《孟姜女》、《七仙女》,并将《捡菌子》、《董儿放羊》、《陈光杰试妻》等移植成傩堂戏。上岗教里的小掌坛胡法强(本名胡汉臣),男,1915年生,1999年4月病故,七甲坪镇和平村上远溪组人。他是胡宅雷坛13代传人,他阴、阳二教精通,在沅陵、大庸、桃源较有名气。1978年参加傩祭拍摄;1982年参加省傩戏老艺人座谈会;1985年秋,自制服装,带领徒弟走乡串寨演出傩戏,很受欢迎。金宅雷坛掌坛师金法龙(名金丕华),男,1943年生,七甲坪镇高桥村李树峪组人,阴、阳二教融汇,特别是傩技上刀梯、过火槽、踩犁头、滚刺床等技艺超群。1998年9月在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表演,受到120余位专家学者好评。会议期间与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和民俗专家林河合影留念。近年来,多次被请到外县参加演出。

  河边教

  坛祖田法显,清代中叶建坛于沅陵县蚕忙,下传全法明、邓法显、邓法成、邓显林、全应强,民国十四年,传至邓宗妙(本名邓金堂)。同坛的艺人有宋美忠、全平、张大刚。现主要传人有姜英楚、金正兴。目前,掌坛师金正兴,男,生于1955年,七甲坪镇团山界村人、本人勤奋好学,多处拜师学艺,因此,在傩技方面高出别人—筹,特别是上刀树,他就是一阵小跑,一口气登上树顶,他多次被外县和县内有关单位请出表演,目前,他被武陵源风景区请出一年多,在那里为游客表演,深受中外游客欢迎。掌坛师李福国(法名李福显),男,生于1963年,小时学唱汉戏,后从师学习傩戏,1998年9月和聂满娥在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究会上,为7个国家127位专家学者演出傩戏《姜女下池》,很受与会代表欢迎,此后,夫妻俩名声大振,是桃源,大庸、沅陵三县演唱傩戏的佼佼者,多次参加省地电视台拍片演出。两个女儿,一个女婿及其内兄都是傩文化追随着,群众称之“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另,金氏傩坛,清末建坛大庸,第五代传人金德安、金德贵在2000年10月,2005年10月曾到英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演出,深得欧州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来源:《辰州傩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