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辰州傩舞傩乐的美学审初
王文明,刘冰清

  一、从傩坛到生产生活中的锣鼓点子——傩文化打击乐的古朴豪放的闹热节奏美

  在沅陵,农耕劳作、船工劳作、排工劳作、龙舟赛事、十月明香大会、安坛、接龙谢土、打解、渡关、还傩愿等诸多活动中,伴随着锣鼓点子的打击乐,琐呐伴奏、傩舞、傩歌等精彩表演,展示出傩文化动态活性的器乐美、声乐美和歌舞美。沅陵打击乐器主要有锣、鼓、钹、铙、木鱼等,统称为“响器”。击打木鱼或鼓沿木板发出的“梆梆”声,就是“击节”,起控制节拍的作用。锣是傩文化的首要打击乐器,锣傩同音,加之粳民发出的“糯糯”或“啰啰”之音,被有的专家认为“傩”音之源。锣有大锣与小锣之分,大锣直经50厘米左右,敲打大锣的声音粗犷,音域宽广,音如“哐哐”,所以在锣鼓点子音谱中称大锣为“哐”。小锣直径24厘米左右,敲打小锣的声音尖细高亢,余音久远,音域窄,音如“嘡嘡”,故名“堂锣”,比铃声响亮尖细、余音较大,即敲即按,终止余音,其声如“令”。傩文化的鼓有大鼓和小鼓之分,大鼓两头蒙黄牛皮,直径1.2—1.5米左右,大鼓加上鼓架就显得更高大。敲打大敲的声音振聋发馈、慑人心魄,敲打数架大鼓,声振如雷,惊心动魄,豪放粗犷。沅陵傩文化的苗鼓舞一般是指大鼓舞,设在空坪,广场上进行,十月明香大会就表演大鼓舞。小鼓厚20厘米左右,直径26厘米左右,两面蒙羊皮。小鼓是傩坛常用鼓。鼓还有其它许多类型,但在沅陵傩文化中用得较少。钹也有大钹小钹之分,又叫头钹二钹。大小钹各为两片,大钹比小钹直径宽3厘米。拍打大钹发出的声音粗朴,打击曲牌中称为“朴”,拍打小钹发出的声音为“几”,打击曲牌也就以“朴”、“几”名之。“铙”在沅陵傩事活动中和生产劳动中都用得较少。大锣、小锣、大钹、小钹是傩坛常用打击乐器。锣鼓钹是我国从古代开始行傩活动中的打击乐器,自古至今,数千年来,人们欢娱喜庆敲锣鼓,驱鬼逐邪敲锣鼓。地无分北,人五分民族,都是如此,沅陵也不例外。锣鼓依附于傩而存、也依附于傩而发展。

  打击锣鼓点子,一般由五人分别敲打或拍击大小锣、鼓和大小钹。打击锣鼓有一定曲牌,有的(土家族)称为“打溜子”,有的称“打锣鼓点子”。“溜子”、“点子”表明锣鼓的打击,要按配器的规律和傩事场景进行。几千年来,人们把固定的一定打法,叫做“溜子”、“点子”或曲牌,并按各自的响声编成曲牌调,让习者背诵,让打击者配合着照打。如“哐菜几菜,哐呀几朴哐菜,哐呀几朴菜哐……”(“几”音为敲钹即按的响声)由此形成固定的若干曲牌。如“闹堂”、“麻雀闹林”、“幺、二、三、”“神过殿”、“哄天狗”、“鬼出洞”、“紧锤”、“岩鹰展翅”、“乾对乾、坤对坤”、“路程记”、“慢长锤”、“六锤锣”等等。县东沅江南岸陈家滩一带用两付钹,一面锣或加小锣、小堂鼓。城南苦藤铺、五里亭、荔溪口一带打的锣鼓点子,独具特色,用两付钹,一面钹穿插打击,节奏和音响变化多样,打击曲牌有“三十二块骨牌”“八哥洗澡”、“仙鹅抱蛋”、“狮子滚球”、“大路花灯”等等,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沅陵境内有数十种锣鼓曲牌。牌因地方不同、场景与法事不同而不同。如该县七甲坪傩法事《判官点兵》乐府板曲牌为:“菜菜哐哐令哐叭(击节或击鼓梆,或击木鱼响的乐声)以哐以菜(以或头钹即拍即竖按的乐声)哐令哐叭 以哐以菜哐•菜几菜哐。菜几•菜哐令 哐呤菜 哐叭以哐 以菜哐 哐叭以哐 以菜哐”都府板则简单极了,就是“几朴几朴 哐呤哐”的反复四次。每一场傩戏,又有其各自的打法。较为简单的是《蛮八郎买猪》乐府板曲牌:“菜菜 哐叭 几菜 哐叭几菜 哐令哐叭 几朴几朴哐 菜菜 哐叭菜大哐(“大”为敲鼓边的乐声)。《姜女板》:“菜菜•菜菜哐叭几菜 哐叭几菜哐菜几菜  哐菜 哐 菜菜哐令哐叭  以哐 几朴几朴哐哐眶几朴几朴哐”。上述曲牌中的“菜”,是小锣与头钹同时敲击的合声,“哐”为大锣、二钹同时敲击的合声。按这些打法,各自显示出或急或徐,或哀或乐的配器合声之美。这些曲牌,用于相应的的不同场合。如“闹堂”、“麻雀闹林”等热闹欢快,节奏不紧不慢,用于打闹台,吸引观众,或不使冷场。告诉听众,(或观众)表演或干活即将开始。“神过殿”,节奏明快,用于“过场”之类。“路程记”、“三十二块骨牌”、“大路花灯”等节奏适中欢快,用于行走活动过程和表演过程等。“慢长锤”锣声长而不按止,节奏稍慢,用于紧张之后的缓和劳作或表演,或用于叙事性演唱的起与煞,以及男性角色的上下场。有的曲牌紧张热烈,节奏很快。如“紧锤”、“岩鹰展翅”、“狮子滚球”等,用于生产活动中的紧张劳作场面,或者傩坛串花舞、交战舞、戏台打仗交手搏斗舞等场景,锣鼓紧凑,扣人心弦。有的曲牌节奏感强,锣鼓被同时重敲即按,音响嘎然而止,如“六锤锣”等,主要用于鸣金收工,舞台亮相、演唱收腔等场合。

  锣鼓点子因不同劳作(或表演或赛事)场面不同,具体打法又不一样。在祭祀之后的薅草锣鼓、挖地锣鼓中,常用“鸟雀闹林”等曲牌打闹台,紧张时用“紧锤”,但时间不能太长,“紧锤”之后,便是休息锣鼓。劳动锣鼓变幻着欢快热烈的点子即可,使人们随着点子一起干活,忘记忧愁,忘记疲劳,热火朝天,提高劳动效率。在龙舟竞赛活动中,除了祭祀时严肃的锣鼓乐点子、热闹场面的打闹台锣鼓点子外,竞渡比赛令下到终点线止。锣鼓点子简捷、短奏、明快,只有“咚哐”、“咚、哐”的打击乐声。目的只有一个:合拍、拼劲、向前!让全体运动员全神贯注、合着节拍,拼命划,争第一。这时的曲牌不容许复杂,不容许变化。除此之外,各种傩事活动的锣鼓曲牌复杂多样,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锣鼓点子的节奏美、热闹美。

  傩坛伴奏不用丝弦,只用锣鼓钹。有的地方在傩戏表演时,辅以唢呐伴奏。吹奏的曲牌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迎风”、“先姬送子”、“吹三星”等,呈现出高亢、热烈的伴奏美。肖家桥一带有吹双唢呐的,左右手各按一只唢呐吼,音响大,高亢、热烈,显示演奏的特技之美。

  二、傩坛内外舞蹈的古朴雄健粗旷美

  傩舞种类较多,舞美独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载,沅湘一带的傩舞有三大类。一为祈神降福许愿类,如《发功曹》、《造云楼》、《立寨》、《接兵》等中的舞段;二为酬神还愿类,如《旱龙船》、《跳油鼓》、《栽花》、《郞君走香》等中的舞段;三为“跳大神”巫舞。显然,这是按傩法事的事由划分的。按登台表演的人数多少,可分为独舞和群舞。许多法事,只有一名巫师上场,跳的是独舞或单人舞,有许多法事是两名巫师登坛表演,跳的是双人舞,有的法事是许多人一起上场,观众也加入其中,则为群舞,如跳香舞和傩坛串花舞等。单人舞和双人舞,不是单纯的舞蹈,而巫师在作法事时,传承下来的是罡步舞。罡步舞时巫师穿法衣、戴法帽、手执牛角、司刀、绺旗,微弯腰背,曲膝,臂部和腰随罡步而灵活地扭动,显示出一定舞姿。罡步走跳得越快,舞姿变化程度越高,步速越慢,舞姿越柔和。罡步是按八卦部位跳的。位置与先后次序如图:

  巽8   离4   坤6

  震7         兑2

  艮3   坎5   乾1

  罡步图与后天八卦图基本一致,与《九宫图》也基本一致,与《洛书》也有共同之处。八卦既代表东南西北四方八位的方位,也代表春夏秋冬的季节和农事活动规律,即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庆丰收,祈来年风调雨顺等。罡步舞起于乾,终于巽,也是对傩公(男,乾)和傩母(女,巽)的敬重。起终之卦位,各地有所不同,但敬重天地神灵,傩公傩母,日月、农神等是一致的。这种罡步边跳边舞边唱,屈膝弯腰,独具特色。群舞一般不是罡步舞,也没有大幅度的跳跃和分腿跨越式舞姿,除了《九子鞭》之外,很少有刚劲凌厉的舞姿,是一种弯腰弓背屈膝式的步舞,显示的是或徐或急的柔和舞美。就舞步而言,傩舞又有罡步舞与一般步舞的不同。按傩舞者手持乐器的不同,表现为“八宝铜铃舞”、“赶尸舞”、“司刀舞”、“鼓舞”、“锣舞”、“钹舞”等不同舞剧。“八宝铜铃舞”,简称铜铃舞。傩坛活动中,几名巫师身穿八幅罗裙,手持“八宝铜铃”,按锣鼓和铜铃节奏边念咒语,边跳边舞,锣鼓声声、铜铃叮当,牛角呜咽,显示神秘而热烈的舞美。

  铜铃舞中,还有马舞动作。舞蹈中有喂马、逗马、上马、跨马、奔马、下马等潇洒的舞美动作,形象逼真。这在南方傩舞中属于珍稀罕见之舞蹈,为艺术界所看重。“赶尸舞”,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前,不是以傩坛舞蹈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实地的赶尸活动进行的。最近几十年,才按此活动搬演为舞剧,呈现阴森恐怖、机械呆板的奇特舞姿。“司刀舞”、“锣舞”、“钹舞”等舞蹈,是巫师或手执司刀、手敲锣、或手敲钹时的舞蹈式法事行为。作为舞蹈就是名之曰“司刀舞”、“锣舞”、“钹舞”。这三种形式有单独进行的,也有同场进行的,呈现出不同特色的舞美,鼓舞中以苗族大鼓舞最为壮观,手执鼓槌的巫师面对大鼓,一边跳着罡步,一边击鼓或击节,一边唱傩词,以鼓伴奏,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气势恢宏壮观。沅陵和整个大湘西由此演绎出远近驰名、独具特色的“苗族鼓舞”。

  巫傩意味浓厚,场面宏大热闹,特色非常突出的有“芦笙舞”、“椎牛舞”、“摆手舞”和“茅古斯舞”、“跳香舞”等。在沅陵和大湘西,芦笙舞主要为苗族传承。因为参与人数多,有的芦竹很大很高,一般在室外空坪中进行。在祭祀敬神中,舞者一边吹芦笙,一边跳一边舞,以跳动和手持芦笙的动作幅度大小以及位置的变幻、腰杆的弯曲扭动而展示出热闹壮观的整齐舞美。这在现代社会,就发展为专门的“芦笙舞”了。“椎牛舞”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项目。椎牛祭祖,展示的是神秘、庄严等特点的舞美。“摆手舞”和“茅古斯舞”是沅陵及整个武陵山区土家族祭祀性傩舞。它的参与人数众多。茅古斯舞无服饰,而以草(稻草、茅草)为饰。茅古斯舞和摆手舞的舞姿原始古朴、粗犷豪放,动作简单,场面热烈中带有程度不同的神秘。茅古斯舞以茅草为饰,动作粗犷,显得年代更久远,古朴美和神秘美相当突出,巫性更浓。“摆手舞”动作柔和、步幅不大,手臂舞幅也不大,当为农耕闲暇祈丰收、庆丰收,谢神灵的祭祀祈庆性活动。它的恢宏美、和谐美、柔和美非常突出。

  傩舞还有旱龙船舞、大小脑壳舞等不同形式。旱龙船舞,是一种巫傩活动。其中的龙船不是纸扎,而是用杉木薄板做成的,长约百余厘米,宽约30余厘米,高约18厘米,梭形船两只。两只船上分别供奉傩公傩母的木雕神像,神像上身披多层火红色折叠成条块式的布,俗称为“红”。两只船之间用木枋连接固定,相距20余厘米,中间连接的木枋象块扁担,把两只小木船放在肩上扛着走。到山乡各处村民家“行傩”。搬“旱龙船”的是巫师,他还要手持牛角,过溪过山,以及到了各村寨口,吹响牛角。要做傩事活动的村民就会请他到自己家去,先祭祀后做法事。做完后,事主给一定辛苦钱。搬“旱龙船”的活动大多集中在立春前后,巫师扛着旱龙船,到各乡村民家送“春牛”。后来,傩坛上,大型户外傩事活动中,有把旱龙船作为一个节目表演的。表演者视场地宽窄,走着罡步跳跃式走动。舞姿和道具别具一格,既象采莲船舞,又与它不一样,具有神秘性的独特美与滑稽美。大小脑壳舞,实际上是用纸扎的大小脑壳头具起舞。一般面具没有后脑,只有脑面一面,很多地方叫“脸子”。小脑壳具是依头大小制作有头有脸的头壳。大脑壳头具则是比头大几倍的夸张式头壳。这些大小脑壳的头像一般按神像制作。制作方法与面具同。表演时,扮演神灵起舞,动作滑稽幽默,人见人笑,娱乐性很强。后来,人们把头像世俗化,变成县境内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小脑壳舞”。

  傩舞还有“十二兽舞”的历史记载,传承到现在,流行最多的只有龙舞与狮舞。晋代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载:“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舞,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门。门外驺骑传炬出宫,司马阙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雒水中。”这是对古代宫廷傩中十二兽舞的明确记载。十二兽舞中,当有狮舞,熊舞等。以猛兽神灵之舞,驱凶神恶鬼,可称之为以凶驱凶,以恶驱恶。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傩兽舞是极具特色的傩舞。沅陂境内传承到现在的只有龙舞、狮舞、马舞、椎牛舞等,马舞以“八宝铜铃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牛舞以“椎牛舞”的变相形式表现出来,其含意巳大相径庭。只有龙舞、狮舞仍活跃于城乡之间。龙舞与狮舞既单独进行表演,也连缀一起表演,合称龙狮舞。起舞前要祭祀神灵,焚纸烧香,舞中按相应曲牌打锣鼓点子,不用丝弦,燃放鞭炮,而且鞭炮燃放数量很多,以助驱鬼逐邪。

  三、辰州傩戏的唱腔瑰宝——辰河高腔高亢豪迈的旋律美

  傩舞中的大部分是歌舞,是一边唱一连“舞”的。歌是傩舞和傩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傩文化之歌,可简称为傩歌。傩歌又可分为傩坛祭祀歌、傩戏歌、跳香歌、辰河戏歌等不同种类。

  傩坛祭祀歌,以诵唱为主要特点,本质上是古代诵经的一种方式,即“唱经”。在唱腔上既有沅陵的高腔,也有低腔。各场法事的腔调又有所不同,但都朴实自然。在节奏上4/4拍居多,速度适中,沅陵傩人称之为“一流”,即中速。一般傩歌的音域在八度之内,音调平冗古朴,分上下句;有独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帮腔的合声,有时也有合唱。祭祀傩歌是巫师做各种傩法事时,祭神、请神唱经时唱的,伴有锣鼓铿锵,司刀啷啷,牛角鸣鸣和唢呐声声,构成傩坛祭祀音乐。巫师边唱边祭神,尔后边唱边跳罡步舞,构成傩坛祭祀歌舞。傩坛祭祀歌的总体特征为氛围神秘,神情肃穆,音调古朴,富于吟诵。

  傩戏歌,是傩戏演员(一般是巫师扮演)在表演傩愿戏时唱的。傩戏唱腔在基本稳定中,呈现复杂的表现形式。一是傩戏唱腔来源复杂,既有当地山歌、民歌的唱腔,也有当时各种劳动号子的唱腔,也有傩坛祭祀唱腔的某些风韵,还受道教唱腔的影响,兼有道场诵唱的某些韵味。明清以降,还受戈阳腔的影响。上述各种唱腔同戈阳高腔相揉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辰河高腔。这是沅陵一带傩戏腔的特色唱腔。此外,近代社会以来,傩戏唱腔还受汉戏、阳戏、花鼓戏、花灯戏的唱腔及当地各小调的唱法的影响,并且把汉戏、阳戏、花鼓戏、花灯直接搬上傩坛,形成融各种唱腔于一坛的盛况。二是傩戏唱腔因剧目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不同而不同。有高山唱腔(高腔),有下河唱腔(船工号子腔)。前者高亢深远,如临高山之巅,发丹田之气,歌声响亮嘹远,带有浓厚的山歌、民歌的高腔特征,有腔韵高远辽阔之美。后者雄壮粗犷豪迈,有虎啸狮吼龙吟之威,有震天撼地之效。此外还有幽雅抒情的昆腔唱法,清新雅逸的弹唱,滑稽热闹的数板。如《蛮八郎买猪》,主角八郎性格滑稽乖巧、唱腔多变。买猪时立高山之巅时,唱腔高亢,高腔咏味十足:行走路上,又是说,又是笑,还来一段“连花闹”(即数板)。《搬开山》中的开山神气势威猛,唱腔兼有上河高腔之美,又有下河威猛之效。《姜女戏》中的姜女腔,抒情意味深长。三是由此形成特定剧目、特定人物、特定场景的不同的唱调。如洗衣调、下池调、正宫调、悦调、观花凋、铜关调、阴凋等等。洗衣调、下池调欢快活泼,悦调兴奋高亢,阴调阴沉悲伤,观花调细腻说理,铜关调、正宫调行云流水,叙事流畅。这就是傩戏唱腔绚丽多彩的腔调韵味之美。

  傩戏歌因腔调不同,场景不同,旋律、节奏、速度就有不同。欢快的场景节奏与旋律较快,唱法称“二流”。上句与下句唱法对称协调,各七字一句,呈现快旋律、快节奏的协调美感。悲伤的场景,旋律与节奏较慢,唱法称为“大一流”。七字一句的唱词分作两句唱,第一句唱四个字.第二句唱三个字,“拿调拖腔”,以慢节奏低旋律表达悲伤哀怨之韵律美。

  傩戏歌中,一唱众和的合声较多,还有幕后音的道白、对白,伴以热闹的相应打击乐、管乐,构成热闹动听的傩戏音乐。

  傩戏音乐与祭祀音乐的风格是不相同的。傩戏歌的抒情味浓,或快或慢变化大,因场景变化的灵活性大,腔调种类多、变化大,既有哀怨悲伤的“大一流”唱法,又有欢快活跃的“二流”唱法,也有快慢适中的叙事流水的“一流”唱法。傩戏歌中的节拍以2/4者居多,辅之以4/4。加之以热闹的配器,给人的感受是轻松活跃欢快和愉悦-之美。傩坛祭祀音乐节奏旋律适中,速度中速,节拍以2/4者居多。大多是叙事式、陈递式、祈求式的唱法。一般是七字—句,韵律每上下两句对称协调,上句起拨,下句承应,格式相对稳定,加之以严肃的祭神氛围,给人以神圣神秘庄重严肃的虔诚美、诚信美。

  跳香舞中的歌,既有祭祀歌,也有戏剧歌。跳香歌旋律明快、流畅。祭祀歌以4/4拍居多,戏剧歌以2/4拍居多,速度多为中速、快速,但也变化多端。祭祀歌速度适中。戏剧歌的速度节奏有快有慢,依剧情与场景而定,但总体上节奏自由度高、气息通畅、气氛欢快、热烈。在演唱方式方面很多场合下,一人领唱,众人应合;一人主唱,众人帮腔,合声特色突出。在形象方面,不注重音乐内在矛盾的演进、冲突与发展,而注重旋律的展示与表现,呈现形象较为单一的音乐演唱特征。在声部构成上,既有男声部、女声部的构成,也有高声部、低声部的构成。较为复杂。在发音的嗓音方面,领唱者依据唱腔,运用真嗓与假嗓相结合,辅以小嗓的运嗓方法,使歌声清脆、尖细、高亢,还会不时调整嗓音,运用大嗓,把歌声变得了亮、厚实,形成与尖细、高亢迥然不同的演唱效果。在唱腔方面,因“明香”习俗主要在县城以上的酉水、沅水两岸苗乡,主要以高腔为主,辅以低腔。在歌词方面,祭祀歌有其世代传承的各场法事的手抄本经书唱本,演唱者一般不能自由发挥;戏剧歌虽然也有参考的脚本,但演唱者可根据剧情,稍微更易,发挥;其它歌词,全由演唱者即兴编唱了。这就使跳香歌舞生动活泼,变化多样。村民们可以一展歌喉和即兴编唱的才华,乐与参与,使跳香歌舞呈现大众型的鲜活美。

  “明香”大会期间的重要娱乐项目就是上演辰河戏。辰河戏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曲牌连缀体的高腔音乐,在唱腔上称“辰河高腔”。以辰河高腔为特色的辰河戏高腔音乐,“有8大母调,26类,198只曲牌。主要有‘忆多娇’、‘一封书’、‘香柳娘’、‘红纳袍’、‘玉芙蓉’、‘懒画眉’、‘风入松’、‘下山虎’、‘小桃红’、‘端正好’、‘山坡羊’、‘香罗带’,‘锁南枝’、‘新水令’、‘江儿水’、‘驻云飞’等。曲牌填词严谨、韵律性强、“唱腔与行腔委婉、深沉、善于抒情”。辰河高腔,尤其是辰河戏中的高腔音乐,别具一格,是沅陵一带的艺术奇葩。

  四、傩乐、傩歌、傩舞多元和谐的韵律美

  上述锣鼓钹打击乐、唢呐、牛角、管乐、傩舞与傩歌,在傩文化活动中,呈现形式古朴、构成复杂、多态并存等显著的特征美。

  第一,从起源看,傩舞音乐具有简单而古朴的美。从傩舞的起源及其同打击乐、管乐、傩歌这些傩事音乐的关系看,傩舞源于巫舞。巫舞是旧石器时代巫觋祭祀神灵、祈求神灵、酬谢神灵的一种跳跃扭动方式。初始时,无舞无乐,无打击乐、管乐伴奏,也没有吟诵之歌。到了后来,巫觋们领着部落氏族之众公开祭祀、祈求神灵,在巫舞时,逐渐出现敲击石头、木头的打击声、树皮管筒和木叶的吹奏声,磨出牛角的呜呜声,与之击节奏乐,不仅使祭祀祈求之巫舞有了节奏感,而且有了初始的旋律、韵律的萌芽。陶器工具问世后,击盘、击罐等替代击石,音响效果就好了。这时候,由巫舞而傩舞。傩舞之蹈出现较为固定而简单的步子。他们把最神秘而深奥的连山易等卦位用于傩舞的步伍之中,逐渐形成了跳跃式的固定步骤与跳法。这就是最初的罡步舞。罡步舞之古老可推溯到始祖大巫伏羲,以至后世的神农炎帝等等。罡步舞同茅古斯舞、摆手舞、秧歌舞相比,形成年代只有更早,不会更迟,可以说是后世舞蹈的雏形。为之伴奏的石器陶器的打击乐器,逐渐被铜器锣钹、铜管、竹管等乐器所代替,牛角磨制更光亮、蒙羊皮、牛皮的鼓也先后问世。这样傩舞就有初始的锣鼓钹等打击乐伴奏,就有牛角和唢呐的管乐伴奏。巫觋由舞而歌,歌舞结合,相得益彰。这就形成早期的歌舞一体的傩舞傩歌。傩歌与其伴奏的打击乐、管乐合成傩舞音乐。这一特征在商周时期则已定形。传承现在的傩舞及其音乐仍然沿袭了这一基本特征。沿袭至今的罡步又叫禹步,意即大禹所创的跳跃步伍之姿。可见历史之久远。从舞姿构成看,除了历史久远的罡步之外,手姿、胸姿、腰姿、背姿、臀姿、腿姿等部位舞姿,都比较简单,只表示对神灵的谦恭之态,随罡步而动即可,也是简单而古朴的。从打击乐、管乐的构成看,撇开其复杂的曲牌,打击乐器和管式乐器种类较少,易于配合。牛角吹起来,没有角商宫徵羽的音变,只有音响大小、拖音长短等细微变化,不是真正的管乐器,容易学习掌握。真正的管乐器是唢呐。唢呐较之笛与箫,简单易学一些。锣鼓钹五人配合,面对面看着敲打,也是较为容易的。简单易学,这是古代先民能够做到和已经做到的,现仍沿袭了这种古朴之风。

  第二,从发展看,傩舞音乐构成越来越复杂多样,而且多态并存,出现异形纷呈之美。打击乐、管乐和傩歌的曲牌腔调、打法、吹法、唱法多种多样,呈现多种跳法、打法、吹法、唱法多态并存的异彩美。一是肃穆庄重的傩坛祭祀歌舞同娱神娱人娱乐歌舞并存于傩坛内外,使傩堂内外既神秘严肃又欢快热闹;使傩坛严肃庄重而不伤感;使傩堂活跃热闹而又不致戏谑;使傩堂的庄重肃穆美与生动活泼美并存。二是祭祀傩舞音乐与劳动、赛事中的傩事音乐并存。各自适用于不同场合,各彰其美。三是傩歌、傩舞、傩乐三态并存,以乐定歌定舞之节奏旋律及起止,三者配合,共显乐舞、乐歌、歌舞之美。

  第三,歌、舞、乐多态共存的活性动态之美。傩歌、傩舞、傩乐三者可以单独存在,但在傩坛内外,一般是结合共存的。结合方式有:乐舞结合而无歌,乐歌结合而不起舞,歌舞乐三者结合。有的傩法事,只有乐与巫师之舞,巫师只念口诀、只作手诀、画符、吹牛角,不诵唱经书,即所谓乐舞不歌的活性动态方式。有的傩法事和很多傩法事的某些片断,巫师不踏罡步不起舞,巫师或站或坐,只唱不舞,乐器伴奏。傩戏表演的某些片断也如此。大量的是傩舞傩歌傩乐三者配合,乐师乐器奏,巫师手执决,脚踏罡,口吹牛角,边唱边跳边舞,构成三者合一的活性表演美、动态美。

来源:《辰州傩戏》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