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河高腔目连戏和川刷、弋阳腔、莆仙戏等剧种的目连戏一样,为大型的连台本戏。除了目连救母的本事内容之外,汇入了大量的与本事无关的故事。 它的第五本即是这类穿插进去的故事。
该本的故事情节为:马氏改嫁财主王公瑾,其子侯七随母到王家。王家有女桂香,貌美而贤淑。侯七心生邪念,公瑾怒责马氏,并斥骂侯七。 侯七为达到与桂香结婚的目的,夜杀公瑾。 恰巧,公瑾的床上睡着马氏,所杀的则是马氏。 翌日,侯不但不认罪愧疚,反而诬公瑾杀其母。 讼至县衙。 县官欲拷打公瑾之时,桂香为保妒病父,自诬杀母。 然典刑之时,金刚神奉佛旨解救桂香,使她在三绞之后,仍能生还。 侯七见状又告,曹州知府匡中借助神灵的托梦,破了此案。 侯七被乱棍打死,桂香父女又得以团圆。
细审其情节,发现与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都有两代婚姻上的纠缠。《窦娥冤》中是张驴儿父子入住窦家,张驴儿的父亲娶了蔡婆婆,而张驴儿则逼婚窦娥。第五本是侯七母子入住王家,母亲马氏嫁予王公瑾,侯七则觊觎并欲婚桂香。而窦娥匀桂香,皆峻柜其求婚。
二、两部戏剧中的儿子都欲杀死长辈的后婚配偶,然安际所杀死的皆是自己的亲人。
三、两部戏中的凶手皆诬告他人杀死了自己的亲人,并都在诉讼前提出私了的办法,即为霸占窦娥或桂香为妻,同样,遭到了对方的痛斥与拒绝。
四、两部戏中的主人公皆经历了两次官司,前次为救亲人,自诬己为杀人之凶手。 窦娥为救婆母蔡婆,桂香则是为了救父亲王公瑾,官断死刑,且都执了法。然案情都未到此结束,经过上一级官员借助于神灵的力量勘审后,冤案皆得以昭雪。
当然,辰河目连戏第五本与《窦娥冤》也有许多处不同,不同处主要有这几点:一是两家合居的缘由不同。《窦娥冤》中的张驴儿父于是强迫蔡婆报答救命之恩而入住蔡家的,而第五本中的侯七母子则是通过正常的娶嫁手续进入王家的。二是第一次讼诉中的官员形象不同,《窦娥冤》 中的桃杌大守是一个借司法而敛钱的贪官形象,而第五本中的县官则是一个畏惧人言而不敢公正判案的昏官形象。三是主人公的最终命运不同,窦娥在强大的黑暗势力的碾压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而王桂英因有神灵的帮助,在遭受刑宪之后,却能生还。 当然,生还是一种浪漫的而非生活实际的构想,若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来考察,两者则是一样的。
虽有上述几点的不同处,却无法掩盖两部作品非常相像这一事实。《窦娥冤》 出于元代早期剧作家关汉卿之手,该剧准确的创作时间虽然无法确定,但它的问世时间至迟不会晚于1300 年(学术界对关汉卿的生卒年虽有不同说法,但其卒年都未超出1300 年),且在元代就已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如元杂剧《魔合罗》 第三折有白云:“这的是霜降始知节妇苦,雪飞方表窦娥冤”。 又元杂剧《青衫泪》 第三折[三煞]的唱词为:“教我空换那没程限的窦娥冤”。 由此可以断言,王桂香的戏剧是受了《窦娥冤》 的影响。
与辰河高腔目连戏第五本内容基本相同的剧目叫《三世修》。《三世修》 仅有《今乐考证著录》,其它戏曲书籍未见著录,亦不知出于何时,为何人所作。 《曲海总目提要》 有《三世记》,述其剧情,云:
未知谁作。演王桂香三世修行前因后果,故曰《三世记》。(有刻释家因果事迹名曰宝卷,详载其事)略云:泗州云河寺中老衲道人,自幼出家,专心念佛,年近七十,晨夕礼拜《金刚经》。 里民王进达者,富而好善,妻胡氏,四十无子,观音大士化身,导令广种福田。夫妇诣寺中祈嗣,老衲为言,尝许礼拜《金刚经》 五年,未得圆满。进达请延僧代拜,以月易年,衲感其意,云:“君能了吾之愿,吾当继君之后。”进达如言礼经,功德圆满。胡氏得孕。及其生女,异香满室,而衲于是日坐化。同邑赵耆祥与进达交好,生子令芳,遂与进达联姻。
久之胡氏去世,进达继娶马氏,挈其子侯七同居,母子济恶,欲吞进达之产。乘进达行视庄田,索租征债,马氏逼桂香库房钥匙,桂香不肯与,乃恣意毒捶,罚令担水推磨,夺取钥匙。桂香受苦不堪,赴母坟自缢。进达适过,救还家。问马氏母子,抵云女有私情与所欢逃去,进达出女与视,遂逐马,不容入己房。 马颇自愧,而侯七顿起恶心,暗持刀欲杀进达,竟误杀其母。
明晨进达见妻被杀,不知所因,方大惊骇。侯七胁持进达,进达予之金。侯七遂持金诣官。告进达父女,以行金为证。 女恐父不任受刑,自认杀母。 问官悯其幼,减等拟绞,押赴市曹。 忽焉天地昏惨,雷轰电掣,失去桂香。雷神摄置石崖之上,而击杀侯七。进达与耆祥父子,根蹑桂香,得之崖畔。 乃以归于令芳。 桂香自七岁持诵《金刚经》,及归令芳,生一男一女。 已而功德圆满。 天曹召赴阴司讲经,事半当还阳,而棺闭难返。会有张门王氏妙元,乐施好善,乃以桂香转女成男,为其遗腹之子。稍长读书报国寺中,名曰善庆。大士于梦中示现,指明三世因缘。又于其左胁下,刺为“王进达之女王桂香”八字。 善庆一举成名,选得县令。 值清明节。 王赵皆上坟扫墓,善庆直诣其处。 与父进达、夫令芳说明转世三次,更启肋字示之,且呼男女共见,同归极乐,参见如未。
与辰河高腔目连戏第五本相比,《三世记》 头尾完整,内容更集中地表现了佛教的生死轮回与因果报应之说,幽默诙谐。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三世记》 是一个独立的剧本,它在目连戏之外而存在,是辰河目连戏将它吸收进来的。 目连戏的剧本系统极为繁杂,它在宋时就已经产生,之后一直变化不断,元明之时,艺人与书会才人肆意地扩充其容量。 根据现有的资料判断,王桂香的故事原本应是明代目连戏中的一个节目,其理由为:明代目连传说中有《目连三世宝卷》,写目连转生三世的故事。三世宝卷说目连为了救母,偷开了地狱之门,放跑了八百万孤魂野鬼,于是地藏菩萨令他托生黄巢,杀生收魂。 后有部分野鬼投生猪羊,目连便又转世为屠户贺因,大肆宰杀猪羊。其故事虽然与王桂香三次转世的具体内容不同,但其形式却一样,艺人也许出于遵守均衡、等称的原则,在男性目连三次转世故事之外,又编构了女性桂香三世的故事,以强化人死转世的佛教观念。
上面讲过,侯七母子入住王家,以及侯七错杀其母,与《窦娥冤》 的情节惊人的相似,受《窦》 剧的影响当是无疑的,然桂香转世也有所本,其原始情节当是《黄氏女宝卷》。 今存的该宝卷的最早的文献为《金瓶梅》第74 回所收录,这为我们提供了对比的材料。 略云:
昔日汉王治世,雨顺风调,国泰民安,感得一位善良娘子出世,家住曹州南华县。 黄员外所生一女,端严美色,年方七岁,吃斋把素,念《金刚经》,报答父母深恩,每日不缺,感得观世音菩萨半空中化魂。父母见他终日念经,苦劝不从,一日寻媒,吉日良时。把他嫁与一婿,姓赵,名令方,屠宰为生……黄氏到了那森罗宝殿,有童于先奏说:“请了看经人来见。”阎罗王便传召请。黄氏拜在金阶下,不由的拜在面前。有阎君问:你从几年把《金刚经》念起?何年月日感到观世音出现?”……(白)阎君当下忙传旨,善良娘子你听因:你念金刚多少字? 几多点化接阳阴? 甚字起头甚字落? 是何两字在中间? 你若念经无差错,放你还魂回世间。……\[皂罗袍\]黄氏在张家托生,转男身,相凑无差。 员外见了喜添花,三年就养成人大;年方七岁,聪明才智明秀发,攻书习字取名俊达;十八岁科举登黄甲。 却说这俊达,十八岁登科应举,升授曹州南华县知县,忽然思忆,是他本乡。到县中赴任之后,先完王粮国税,然后理论公厅。差两个公差,即去请赵郎令方,“我和他说话。”两个公差不敢怠慢,即到赵家来请令方。(白)赵令方,在家中,看经念佛,两公人,忙唱诺,听说来因,即时间,忙打扮,来到县里;公厅上,忙施礼,又说家门。 你是我,亲夫主,令方姓赵,我是你,前妻子,黄氏之身;你不信,到静台,脱衣亲看,左肋下,朱砂记,字写原因。……
黄氏女的丈夫叫赵令方,而王桂香的丈夫也叫赵令方(写作芳,当是音同而别写);黄氏女转世为男,桂香亦转世为男;且都一举成名,并都在左肋下有前世姓名之字。 两者实为一个故事,是毋庸置疑的。
论述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辰河《目连戏》第五本王桂香故事主体上是《窦娥冤》的仿作,而三次转世故事则直接袭用了《黄氏女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