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导航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戏剧研究 > 文章
侗戏风俗研究
欧俊娇

  一、侗戏与侗族

  侗戏活动的时间是在年节和农闲时进行。农历的正、二月间,是侗戏活动的黄金时节。这时候侗戏班不仅在本寨演出,还要随同本寨的“维耶”(青年男女社会交往的方式)队伍到外寨演出;或作为戏班客单独受外寨的邀请出寨演出,称为“维耶戏”。

  戏班在走寨演出前,首先把节目准备好,加紧一段时间的练习,然后在春节前,以本寨寨老或房族族长或头人的名义,给准备去的寨子送去贺年帖子。对方如果收下帖子,就表示同意,便可按约定的日期启程;如果对方不收帖子,就是不同意,即便作罢。

  对方同意之后,便由本寨的寨老或老人带队,按帖子上约定的日期前往。戏班离开本寨时,也要举行祭祀“萨神”的仪式,预祝本次出寨演出成功。戏班应邀而去,爬山过河,甚是艰苦。但是,社交访友的强烈欲望和荣誉感,给了每个队员以足够的力量,他们知道,到了客寨要被当作上宾款待。因此,每个演员除了带上演出的道具外,还要准备一些糖果点心,以便在演出时赠送给主寨的姑娘们。

  戏客到来后,主寨的姑娘以拦路的方式迎客人进寨。主客寒喧之后,主人就开甜酒、打油茶热情招待。戏通常在白天演出,要是进寨早,吃过早饭再演戏;要是进寨迟,就演完戏再吃饭。戏一般是在当日十时左右开始,到下午七时左右结束。中午,主寨的侗族姑娘要给侗戏班的演员送饭或油茶,俗称“送饷午饭”,这是戏班的演员和主寨姑娘交往的一种方式。每当邀请戏班来本寨演出的事情落实后,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开始筹办饷午饭。饷午饭通常是按照招待远方客人的规格准备的,大都为侗族的风味佳肴,如酸鱼和糯米饭等。戏班进寨演出到中午,主寨的姑娘们便打扮得花枝招展地把饷午饭送到后台,个个喜气气洋洋地与吃饷午饭的演员们打趣逗乐,或说谁演得好,或说谁唱得好,或约定晚上集中在某姑娘家行歌坐夜等。演员吃完饷午饭后,都要在姑娘们盛饭的器具里放些礼物,如糖果、丝线等,以示回谢,然后继续演戏。

  侗族村寨绝大多数都修建有戏台,专供演唱侗戏用。戏台有固定戏台和简易戏台两种。固定戏台是全村或某一族姓共建共管的公益设施,一般都设在本寨鼓楼的对面或侧面,面对着鼓楼坪。如黎平肇兴大寨建有七个戏台,其中有五座戏台与鼓楼建在一起。另外的两个戏台则面对着寨子中间那条又宽又直的大路。有的村寨则把戏台设在鼓楼里,如榕江的车寨。在黎平、从江的“六洞”、“九洞”地区各寨建有一种高吊脚戏台,成为侗寨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这种戏楼小巧精致,使用面积10至40平方米不等。演员在戏楼里表演,而观众站(或坐)在露天的院坝上观看。

  另外还有一种是临时搭起来的戏台。临时戏台是因本寨节庆或外寨戏班来临,本寨没有固定戏台或虽有戏台但数量不够。临时戏台搭拆方便,不占地方,所以有的村寨尽管喜欢唱戏,也没有固定的戏台。如黎平县著名的大寨地扪,一直没有一个固定戏台,到了演戏的时候,几个族姓都到鼓楼旁边的鼓楼坪去搭建临时的戏台,唱起对台戏,观众任选好戏观看。届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常。

  唱对台戏,在侗寨是经常出现的,成为侗戏演出中的一种风俗。侗寨一般都是几个族姓共同居住在一起,他们以鼓楼作为自己的标志,一个族姓就有一个侗戏班。在正月间村寨祭“萨岁”时,除了举行盛大的踩堂歌舞外,每个族姓的侗戏班都把他们排练好的剧目,演给大家看。有时一个大寨就有两台到三台侗戏同时演出。各族姓在寨子中间找块较宽敞的坪坝或鼓楼坪边搭起临时戏台,挂起幕布和彩旗,敲锣打鼓招揽观众。观众站在坪坝中间,可以四面兼顾,哪一台戏演得好,就朝哪里看。争取观众多的戏班,受到鼓励,演出更加认真、来劲,甚至越演越好;没有观众或台前冷落的戏班自知不如对方,便主动收场休息;也有的戏班不服输,虽观众冷落,但仍坚持表演下去,因此也常有“死里回生”扭转败局的情况。而休演的戏班的琴师、乐手也有主动到对方戏班帮助伴奏的。对方的琴师和乐手则以礼相待,表示欢迎,气氛非常和谐。

  戏班到任何一个侗寨去演戏,这个寨子的观众都要事先准备好鞭炮。每当戏班演出到精彩片断或听到优美的唱段时,观众除了用吹呼声和笑声表示激动外,还会情不自禁地跳上戏台,点燃鞭炮,绕台放一周。所演出的剧目,中途放鞭炮次数越多,越说明演得好,演得成功。

  演出结束后,主人要盛情招待一番。由于各个寨子的情况不同,招待的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先有准备,杀猪宰羊,集体设宴;有的寨子则各家各户把家中的腌鱼、腌肉、好酒和饭食凑到一起,请客人到鼓楼或较宽敞的某家共同就餐,摆下长桌,主客一起吃“和饭”;也有的寨子是把客人分到各家各户,或由各家各户派人来接,尽自己能力来招待客人。领客时,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亲友,是否认识都一视同仁,以多领得客人为荣耀。

  戏班在一个村寨演出时间的长短,根据剧目的多少和主客双方的情趣而定,有唱一天一晚的,也有连唱几天几夜的。客人离寨时,主人要集体送到寨门。若是集体宴客的寨子,则要把招待客人所杀的猪的猪头、蹄子和尾巴,全部用红盘子端着送到寨门给客人带回去。这一方面表示主人的客气,另一方面暗示今后也要到客人的寨子去做客受到礼遇款待的回敬。戏班离去时,也邀请主寨明年或适当的时候到自己寨子做客。但按侗族的习俗,如果今年甲寨到乙寨做客,乙寨则不能在第二年就去甲寨,如果这样做,就显得小气。这和有的民族受礼后要尽快回拜、回礼,以免产生疏远之感的习俗恰恰相反,显示出侗族宽厚包容的民族性格。

  主寨除了以村寨的名誉给戏班赠以猪头、猪尾外,姑娘们还要给戏班赠送一些小礼物作为纪念。一般是每人一条毛巾,并将毛巾系在一根大竹杆上,有的赠送一幅锦旗。戏班的小伙子们则扛着这些礼品,走村串寨演出,以示荣耀。

  戏班串寨演戏,一般从正月初三四开始出去,到正月底归来。回来以后,要邀集全寨人或每户来一人集体会餐,称为“吃猪头”。会餐时,由本届活动的会首作总结发言,公布戏班经济开支情况,并选举下届会首(也有的到了秋后再选的);同时,作好下届演出活动的安排。到此,一年一度的走寨演出活动就告结束。

  二、戏班组织

  侗族演戏,与侗族唱歌有专门的歌班一样也有专门的活动组织班子,称为“戏班”。侗戏班常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组建,小的村寨通常是一个村寨一个戏班,大的村寨则以族姓或鼓楼为单位建立戏班。从这一点上看,侗戏班的组织可以说是侗族社会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戏班是属于房族或鼓楼的。

  侗戏班的基本建制是由掌簿师傅、演员和乐队等三部分人组成。走寨演出时,由于在每场戏演出前都要设坛请师,因此有的戏班还包括一名寨老或一员鬼师。

  戏班里的掌簿师傅,侗语称为sangs yik(“张意”),即“戏师”。他是戏班的主持领导者,又是戏班里的导演。侗戏的戏师大多数是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他们往往是一个村寨或一个家族中文化知识较高的人,能用汉字记录侗语,抄写和记录自己创作的侗戏剧本,根据剧本教戏和提词。也有一些戏师是不识汉字的文盲,但他们能凭藉自己良好的天资,口传心记,也能自编自导剧本,提示台词。有声望的戏师也和歌师一样,在农闲时常被邀请至各地教戏,很受人们的崇敬。戏师必须有较高的演技,方能给演员传授技艺。侗戏班里的戏师年龄都在中年以上,大都是演员出身。侗族的戏师往往也就是歌师,他们能编戏也能编歌。侗族的剧本都是由上百首侗歌所组成,如《珠郎娘美》有侗歌250多首;《梅良玉》有歌500多首。只有会编歌的人才能编戏,才能深刻理解剧情,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当导演。

  戏师有三个任务:一是掌握剧本,给演员讲解所演剧目的剧情,介绍剧中每个人物的年龄、性别,所担任的职责和性格等;二是安排演员,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构思设想选择合适的演员,安排什么人担任什么角色;三是安排出场顺序和指示舞台调度。戏师通常坐在舞台中间靠里处,多侧重在乐队一方,这样,他可以向台上的演员提示台词和提示动作,又可以指挥在后台候场的演员出场,还可以指挥乐队开始或停止奏乐等。

  历史上,侗族曾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戏师。侗族有一首《何人编何戏》的念词,常作为演正戏的开场白:

  今晚寨上演戏,他们化妆未曾化起。大家不要喧嚷,让我先说几句。传说古代禽兽会唱歌,山上百样树木会论理,所有岩石会讲话。百般动物能言语。这些都是老人说,口头相传无根据。侗族侗戏何人编,大家听我说仔细。五妹巧编歌,文彩巧编戏……百多年前腊洞有个吴文彩,是他首先编侗戏。他用汉族书本《二度梅》改编成侗戏叫《梅良玉》。就从那时起,侗家开始有了戏。何人编何戏,听我一一来说起。吴文彩编的是《梅良玉》,石玉秀编的《门龙绍女》,吴童简编的戏叫《刘告》,小黄吴德编的是《甫贯》,銮里吴公道编《郎夜》,吴宏千编《妹到金汉》,贯洞人编的《具敬》,吴文彬编出《凤姣李旦》,梁绍华编出《珠郎娘美》,高增寨编出《娥美善郎》……从此我们侗家如虎添了翼。不但会唱歌,而且会唱戏。演出遍山村。唱歌传各地……

  念词里提到的吴文彩,系黎平县腊洞寨人,约生于清朝嘉庆年间。他以汉族传书《二度梅》为蓝本编出了第一本侗戏剧本《梅良玉》,不久他又设计了唱腔,组织人排练演出,此举轰动了这一带地方,附近村寨争相学习演唱,以后逐渐传播到各地。继《梅良玉》之后,又编了《毛洪玉英》、《刘知远》等五部侗戏。他开创了侗戏事业的先河,被尊为侗戏始祖。

  梁绍华是一位跨时代的侗族民间艺人。他把侗族著名的叙事诗《珠郎娘美》改编成戏,后又指导本寨戏班演员排练上演,继而又赴各寨演出。他所带的戏班先后曾在从江县的独洞、上皮林、干团、龙图、杀告、贯洞、登团、平发、贵登和黎平县的肇洞、下皮林等寨巡回演出,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梁绍华从事侗戏艺术活动五十多年,从未间断。《珠郎娘美》传授了十二个村寨的十四个业余侗戏班,约三百名以上的后辈业余演员,堪称为侗戏大师之一。

  侗戏班里的演员,通常由一个鼓楼或一个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所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女子是不得参加戏班唱戏的,戏里的女性角色也由男性扮演。这种习俗与侗族传统的社交习俗有关。按侗族的习俗规定,只有男子才结伴走寨,女子只能是在本寨或本鼓楼结成姑娘堂守在本寨。另外还规定,兄妹是不能扮演夫妻的,而同一个家族或鼓楼里的青年男女又都是兄弟姊妹,因此女子被排除在唱戏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侗族的唱戏活动是男子结伴走寨与不同开亲对象的姑娘行歌坐夜的另一种形式。事实也正是如此,戏班演戏往往在白天演出,到了夜里,演员们便到姑娘堂同姑娘唱歌作乐。

  戏班的人数没有固定编制,往往视一个村寨、一个鼓楼或一个家族里中青年男子的多少而定,从十余人到二三十人不等,均自愿报名参加。因为戏班是代表一个村寨或鼓楼的,有无演出和演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村寨的名誉。所以,自信心强、有竞争意识又有艺术爱好的青年人都愿意参加,并且一经组织起来,就不易拆散。而且活动的时间都比较长,它不象女性歌班那样领头者或大部分队员结婚后就自行解散。戏班的演员一般要求不高,只要五官端正或无生理缺陷,嗓子较好能出众者即可。演员也不是专门固定的职业,可随时替换。

  戏班里除了戏师和演员外,还要有一个由三、五人组成的小乐队。乐器有胡琴、“果吉”琴、锣、鼓、钹等。乐队队员也是演员,他们除了演奏乐器外,有时还要担任角色上台演出;有的还能自制乐器。乐队成员兼做的工作很多,被人们誉为戏班里“多才多艺”的人。

  每个侗戏班都有自己的班名和班规。如“顺和班”、“义和班”、“忠诚班”、“某某寨戏班”等。有的戏班为了明确展示自己的名称,用红布或红缎制作班旗,旗上直出队名。外出演出时挚旗上路,演出时插于舞台一侧,让人观看。[3]另外,戏班里的班规要求队员共同遵守。班规内容大致有:作风正派、不赌博、不做坏事;按时参加排练和演出;轮流为戏班提供照明或柴火;服从戏师分配角色等等。

  据统计,1989年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县有侗戏班545个,其中黎平县有239个;从江县有279个;榕江县37个。可以说,凡是盛行“维耶”的地区,每个村寨都有戏班,光从江独洞一个村寨就有8个戏班。

  三、侗戏的演出仪式

  演侗戏,在观众看来是一桩欢乐快意的事,但对戏班却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戏班在演出一场戏之前,要举行庄严的立坛请师仪式,以纪念侗戏的创始人——吴文彩,目的是祈求先祖神灵和侗戏列祖列宗保佑演出成功。

  立坛请师虽不是演戏的内容,但却是戏班演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坛位大都设在戏台的后面,台前观众并不知晓。主持仪式者一般是戏班里的“掌簿”师傅,或戏班本寨老人或鬼师。他们除主持仪式之外,一般不参加演出。坛位铺上一块红布,上置放一小筒米,另放三只酒杯和一瓶酒,半斤煮熟的猪肉,一枚鸡蛋,坛位上另摆好三柱香,纸币若干,封好的红包一个,内装钱币。请师开始时,先将本戏班班名牌放置在米上,然后由主持人烧香化纸。这时全体班员肃立,主持者念诵祈词。念词的内容大都从人类的起源、侗族祖先迁徙开始,念到侗戏由谁人开创,要演的剧目由谁人传授,演出的弟子们是何方戏班等,内容十分丰富。各个戏班的念词大同小异,念词的最后几句基本相同:

  阴师傅,

  阳师傅,

  吴文彩师傅。

  不请不到,

  有请有到,

  日请日到,

  夜请夜到,

  快请快到,

  马上开台。

  念完后,有的戏班为图大吉大利,还在后面加上几句念词:

  日无忌,

  月无忌,

  时无忌,

  年无忌,

  吴文彩师傅到此,

  大吉大利,

  百无禁忌。

  念完后,鸣炮,一则告诉观众,演出马上开始,二则表示礼成意到。主持人在炮声中端起酒杯、敬天敬地之后,自吸口,立即大声宣布开台演戏。

  侗戏演出的程序也是别开生面的,它完全继承了侗族演唱叙事歌的程式。在正式演出之前,先由演员诵读一段开场白;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合唱一段“消散歌”。这是一场侗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多余,离题太远,但它却是侗族人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正是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民族心理。侗族的叙事歌除正文外,开头有诵白,结尾有消散歌,侗戏与此不仅形式相似,内容也大同小异。开场白用款词体的朗诵诗,节奏明快,音调和谐,朗朗上口。内容一般涉及人类来源、民族迁徙等。

  下面是侗戏《金汉》演出前的一段开场白:

  嗨!众位乡亲呀!现在我不说别的,只说说咱们的老祖宗。在那远古的时候,老年人死去,把话留下来告诉咱们后代;老牛死去,把角留下来让咱们捆在柱上。不讲不成经典,不说不成故事。当初天上起乌云,天下洪水漫江水。淹死了李树两万棵,冲走了杉树两万株,章良是男子的先祖,章妹是妇女的开宗。他们创造草木置山坡,他们发展人类归村寨。祖先进了寨,雷婆上了天。从前我们祖先不落脚那里,就落脚在梧州地方。那里种地不长棉花,耕田不长稻谷。男的没有吃,女的没有穿。打从这儿起,老祖母撑伞走在前,老祖公和儿女们戴着斗笠跟后面,大家离开了那里。不落脚哪里,落脚在那七百龙图和九百贯洞地方。开地种棉,棉花长得好;犁田种稻,水稻长得高。男的有饭吃,女的有衣穿。我叫金汉老头,养了三个男孩,大的叫松海,当中的是松宝,小的叫松万,等一下他们三兄弟出来和大家说话。

  现在我没有空,我进屋去啦!

  这段开场白,叙述了人类的起源、祖宗的迁徙落寨,最后报出本剧主角金汉的名字,和他几个儿子的姓名等。然后又是三个儿子相继出场报名后,演出正戏。开场白既是演员向观众讲述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侗戏向观众报名报幕的一种特殊方式。侗族前辈的戏师们煞费若心创造的这种向群众传授民族历史知识,增强民族感情的形式,使侗戏变成为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对维护和继承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也有另外的一些开场形式。在乐队奏完大过门之后,戏班全体上场,以侗族大歌形式,演唱开场白。如黎平县三龙乡九龙村侗戏班演唱侗戏《珠郎娘美》时就是这样。

  传统侗戏在表演上,舞台时空是超趣和自由处理的。因为侗戏剧本文学大部分具有叙事诗特性,决定了它只要人物性格及其心理活动是真实可信的;围绕着人物命运并在故事发展的逻辑许可下,它可以“叙”到哪里就到哪里;该谁上场说什么或唱什么就上场说什么或唱什么,不受故事里的时空等自然环境的约束和限制。侗戏不分场次,大都是连台本戏,并且以唱为主,一个剧目可演三、四天,长大者可演八、九天,具有叙事体和线型结构特点。例如:吴文彩改编的侗戏《李旦凤姣》,一般要演四到五天;石玉秀编写的侗戏《门龙绍女》唱词多达二百六十多首,一般需连演三天两晚;《江女万良》一剧,开始编时可唱三天,第二次改编可唱五天,第三次改编可唱七天。这样长大的戏,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这大概也是为了适应侗族“维耶”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维耶”活动,最少三天,多者七天或九天。侗戏以文戏为主,很少出现争斗的场面,这也与侗戏剧本所反映的内容是男女青年的爱情婚姻和世俗改革等内容有关,也与侗族这个民族的性格有关。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音乐能使社会安静,中国有句古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侗族的社会中得到有力的证明。明朝末年邝露在《赤雅》一书中就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侗亦僚类。不喜杀,善音乐。”

  一场侗戏结束时,全体演员合唱大歌,表示谢幕,侗族称为“串故事”。这一艺术形式也承袭了叙事歌唱消散歌的传统,主要是综述所演剧目内容,并以演员身份,对观众进一步阐明戏剧的主题思想,表明对剧中人物所持的态度,或阐明该剧的某种教育意义。多致歉意求谅解的谦词。如《珠郎娘美》的结尾大歌是:

  在这个戏演完的时候,

  我们自己来讲几句话:

  银宜是个大傻瓜,

  他的良心不好爱骗人,

  想夺人妻,

  自己命归阴。

  《门龙绍龙》的结尾大歌是:

  天色已晚。

  大众散回。

  可怜你们父女:

  鸭在上

  鹅在河边。

  我们演得最不好看,

  可怜妇女们背着小孩累了肩膀。

  坐在子凳子上酸了腿。

  很多人站了一天麻了脚跟,

  家里的养牲妇女不空管。

  你们挨骂都是因为我们,

  可怜老人年纪过高,

  抬着头眼望着唱戏的人。

  孩子们也喜欢看,

  唱完《门龙》大家散,

  故事唱完歌也完。

  好比芋头无枝草无根,

  演得好坏由你们大家评说。

  男孩读书多识字。

  女孩不断纺织总比闲着强。

  男人会做生意多挣钱,

  谁人勤劳他就多收粮。

  我们唱歌唱戏唱不好,

  乱编的歌词又没有好嗓。

  观众费了工又没收到什么,

  多多麻烦请你们原谅。

  《门龙》故事传下来,

  见到他苦你们莫要心伤。

  唱歌唱戏好日子,

  没句好话送给大家,

  我们脸上真无光。

来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