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巫师自称“梯玛”。“梯”土家语意为“敬神”,“玛”意为“人”。“梯玛”即“敬神的人”。民间称“土老师”或“土老司”,也有称端公的。
土家族巫师现已全由男性充任,但有很多迹象表明,土家族最早出现的巫师为女性,其名也不一定称为梯玛。梯玛作法时必须身着凤冠和八幅罗裙这两种典型的女性服饰;梯玛做还愿法事中,其助手必有一位职司祀的“茶婆婆”,由福寿双全,儿孙满堂的年长妇女充任;土家族傩堂戏是土家族原始宗教的一种演变形态,黔东北傩堂戏有茅山教和师娘教之分,前者风格豪放粗犷,相传为师傅所传,后者风格柔美细腻,相传为师娘所传。今各地傩堂戏多为师傅所传的茅山教。据说在茅山教之前盛行师娘教,两者经过激烈斗争,茅山教最终以其祖师马法纪身亡为代价才获得胜利。梯玛作法时着女性服饰,实际上是对古代女巫的崇敬,按他们自己的说法,非如此,则作法不灵。实际是社会演进了,原来传统的宗教习俗仍残留着。
梯玛的服饰和法器有凤冠、法衣、八幅罗裙、神图、八宝铜铃、司刀、长刀、牛角、竹卦等,均有其宗教寓意。凤冠又称“五佛冠”,其上绘有三清、日月,头项三清,威力无比,法力无边;日月所照,金光万道,邪魔远避。法衣有避水火风寒,驱瘟逐疫,降伏妖魔的作用。八幅罗裙则与八部大神有关,标志古代土家八部落神护佑子孙。还有神图、八宝铜铃、司刀、牛角等,均为土老师召神劾鬼不可或缺之物。如土老师作起兵、发兵、赏兵、解邪等法事时吹牛角,就是调动阴兵阴将。①
梯玛有特定的传承制度。在父系社会中,梯玛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传承。梯玛作法时往往形成集团,称为“坛”。坛中基本上是同一家族内或有亲属关系的几个、十几个梯玛组成,以其中辈份高,年龄长或本领高强的一人作坛的首领,即掌坛师。如今以坛为单位的梯玛集团仍广布于很多土家族村寨。
巫师是人的代言人,代表人向神表达愿望和祈求;巫师又是神的代言人,代表神向人传达鬼神旨意。巫师的职能就是协调人与超自然的鬼神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乃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组织了繁多的祭祀自然神灵的活动。随着社会由蒙昧到野蛮,进而跨入文明,如何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成为巫师最关心的问题。为协调与祖先的关系,就有各式各样的祭祖仪式;为了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不断与疾病、死亡抗争,于是就有驱鬼治病、招魂、冲傩等仪式。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丧葬礼仪即发挥其功能。人们不仅关心个体生命的延续,更关心种族的延续,于是求子度嗣、摇宝宝、赶白虎等活动应运而生。所有这些构成了土家族巫师宗教祭祀活动的全部内容。
(1)祭祖仪式
清咸丰年间永顺举人唐仁汇诗云:“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传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同治年间,该县贡生彭施铎也有一首佳作:“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②《摆手歌》土家语为“舍巴歌”,是举行摆手活动时,为摆手舞伴唱的一种古歌。何谓“摆手”?清雍正《永顺府志·杂志》载:“每岁正月的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唱舞伴歌,名曰摆手。”摆手实为土家族的祭祖祈年活动。摆手可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祭八部大神,地点在八部大神庙,由梯玛带领大家敬八部大王,带头演唱“八部大王”颂歌。祭毕,举行摆手。小摆手是敬土王的,和大摆手一样,主持祭祀的是梯玛,据说此权力是土王授予的,祭祀地点在土王庙前,先由梯玛祈祷,然后鞭炮齐鸣,土老师领头唱摆手歌,跳摆手舞以献土王。最后杀一猪一狗献祭,杀时须从猪狗腹部先戳穿一洞,伸手取其心肝献神。祭毕,每户分肉一块,带回家去毛煮食。据说这样可保一年风调雨顺,清吉平安。
改土归流后,对氏族部落祖先神的崇拜逐渐被家族祖先神所取代。对家族祖先神的祭祀称为“敬家先”,由一位掌坛梯玛主祭。祭祀时须用土家语唱祈求祖先的神歌,歌词的主要内容反映人们对祖先既崇拜又畏惧的矛盾心态。酉水地区还有一种被称为“还牛头愿”的祭祖仪式,又称为“还牛菩萨愿”。主要流行于彭、田、白几个大姓中,每二、三年举行一次,每次进行二至五天。在此仪式中,在杀牲前磨刀,由土老师负责试刀,即用刀划破自己的额头,将血滴于钱纸上,口中念念有词道:“以我之血,祭尔之祖”云云。祭祀中土老师还表演“上刀梯”等活动。仪式最后是开席吃牛肉,按古规每桌八大碗,每人一碗。中间两碗牛杂碎,共十大碗。
(2)驱鬼治病仪式
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敌人。在生存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的社会中,为了生存,人类只能依赖巫术战胜疾病。土家族地区更是如此。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载:“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清乾隆《永顺县志·风土》载:“(其地)信鬼巫,病则无医,惟椎牛羊,师巫击鼓铃,卜竹卦以祀鬼”。今土家族巫师继承几千年传统,保留有不少驱鬼治病巫术活动。
人为什么生病?许多后进民族认为是鬼神作祟。据说这种邪鬼恶神附于人体,或混迹于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必须将其逐出,才能使人康复。土家族巫师送麻阳鬼(赶麻阳神)、赶白虎、打青草鬼等,均属驱鬼治病巫术。
麻阳鬼被认为是病神,其传说甚多。据说触犯了它,人就会四肢麻木,全身瘫痪,口歪眼邪抽筋,神魂颠倒,神经错乱,浑身生疮脓肿等。此时必须请土老师到山洞幽静处作法打狗杀羊,煮熟血祭,称为“打波斯”。土老师和参加祭祀的人需将祭品全部吃完,麻阳神才算最终送走。
不少土家人认为,白虎是邪神,故有“白虎当堂坐,无灾也有祸”之说,特别是儿童犯白虎,必然导致灾难,须请巫师举行赶白虎仪式。巫师作法时做虎形糯米粑供于大门口,演唱送白虎神君词,唱毕说明主人姓名住址,杀死公鸡,烧钱焚香,送走白虎。③
当土家人生病遇灾时,还请土老师“隔鬼扛神”,以驱除邪鬼。“隔鬼”即驱鬼,“扛神”即降神。土老师在堂屋作法跳神,手端烧红的铧口,嘴喷酒“发油火”,用师刀、长刀在屋里念咒刺杀,将鬼提住。鬼多用蛤蟆、老鼠等小动物替代。此时屋外放一张钱纸,其上放一盆,盆周置炭火,将捉的鬼置于盆内盖上,并在捉鬼各处贴符,符上盖以大印,表示已将鬼关住,不再作祟。
随着灵魂观念的发展,不仅认为鬼魂附体是疾病之由,认为当灵魂与肉体分离时,被邪神或某种神秘力量所掠走,也是致病之由。土老师的巫术活动中,有不少属此类,如追魂、赎魂、落魂打洞、造魂等。
酉水流域的梯玛法事活动主要有还愿和解结两种形式。还愿,土家语称为“服司妥”;解结,土家语称为“杰洛番案”④。二者皆为病人赎魂治病最重要的内容。
“落魂打洞”是黔东北土家族一驱鬼除疫巫术。江口县梵净山区溶洞甚多,人们相信洞有洞神。如人经溶洞附近后患病,认为必是洞神将其魂魄摄去,须请土老师作法赎魂,称为“打锣鼓”。据说经过作法,可将病人魂魄赎回。如病人仍不见好转,就必须请童子打洞。即将一童子经巫师作法,使神灵附体,由巫师率领此童子与众人放炮打洞,直至洞神交还灵魂,病人神智恢复正常为止。
黔东北土家族不少驱鬼逐疫活动是通过土老师演傩堂戏体现的。当地傩戏是相当程度汉化,兼有苗、仡佬等民族文化内涵的土家族原始宗教,其活动内容就是请神、送神、治病、解厄。民间认为傩坛是一个“吃阳间饭,做阴间事”的组织,有“一傩冲百鬼,一愿了百神”的说法。冲傩仪式中有一种称为“急救傩”,凡有人疾病缠身,死阴复阳,久病不愈,则请傩坛为患者冲急救傩。
土家族巫师还有一种“下洞造魂”仪式。如果病人被认为“真魂孽重,在劫难逃”,通过招魂、赎魂、追魂等均未“捞到真魂”时,巫师就举行类似再造生命的造魂仪式。主家取被盖、席子铺于堂屋中地上,巫师作法后和衣仰卧于被盖上,先在腹上倒放一张方桌,再于桌底放一副大石磨,人们在此石磨上一气推完全三斗六升苞谷或稻子。在推磨过程中巫师演唱“再造真魂”的巫词。最后人们从苞谷粉或稻米面中寻找一个个临时放入的蜘蛛。此时巫师告诉大家,这就是病人全新的真魂。据说通过作法,病情就会好转。
(3)丧葬仪式
丧葬是巫师的重要职能。鄂西地区土家族保存的“跳丧”习俗,就是土老师组织的丧葬仪式。死者家属在死者灵柩前设一供桌,上置各种供品,掌坛师率其他土老师绕桌击鼓而歌,边唱边舞,其他参加丧礼的人越来越多地加入跳丧行列,由几人、十几人直到几十人,上百人,俗称“打绕棺”。土老师边舞边唱,歌词有固定程序,如“十梦”、“怀胎”等,也有即兴编成的,从上半夜一直唱到次日黎明。此时开始发丧,主人款待族人和乡邻,并重酬土老师。
以歌舞送葬,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普遍性。巫与歌舞关系密切,古籍中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的记载,早见于《尚书·伊训》,其疏载:“巫以歌舞事神,故歌舞为巫师之风俗也”。东汉郑玄《诗谱》更明确指出:“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西南少数民族中,不少皆以歌舞送葬,这种风俗与鄂西土家族跳丧极为相似。
在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丧葬礼仪经历了一个巨变。改土归流前,土家族有土葬、火葬、崖葬等葬俗,丧葬仪式多由土老师主持;改土归流后,道士逐渐取代了土老师的此一职能。故民间有“赶鬼治病找梯玛,办丧尽孝请道士”的说法。土葬亦成为唯一葬俗。必须指出,这种道士不是道教徒,而是佛教和儒教化的一种宗教职业者。尽管道士基本取代了土老师,但时至今日,有的地方的丧礼仍由土老师主持。
(4)生育仪式
生育有两层含意,即“生”和“育”,包括对后代的祈盼和抚养成人。人类的生产活动归根到底只有两种,即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种的延续和繁衍。后者与前者一样,具有根本意义。特别是对千百年来尚顽强地保持着氏族和家族制度的某些土家族地区来说,种的延续在人们心中具有特别意义。因此举行求子和保佑儿童顺利成长的宗教仪式,在巫师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梯玛歌》充斥着求子度嗣的内容。
《梯玛歌》是梯玛作法时所唱巫词。如有中年夫妇未曾生育,经占卜断定是恶鬼挖断了子孙路,送子娘娘走不过来,于是请土老师作驱鬼搭桥法事。土老师请神作法后,在寨外小路断裂处,用树枝弯曲成拱桥形,上扎彩带,以示将断了的路连接起来,并淋上鸡血,使恶鬼不能靠近。此为求子仪式的一种。
人们多以“还求嗣愿”的形式求子。时间多在农历八月十五到十月十五之间,祭祀时间有时长达三天。在此仪式中,主人需事先准备用糯米粉做成人形的小饼,称“粑粑儿子”,有手掌大小,一般做七个,寓意“五男二女”,供梯玛做求子法事之用。据说做了此法事,会有满意的结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要举行“打胎”、“渡关”、“占方”、“摇宝宝”、“打保护”等活动。“打胎”仅适用于十二岁以下儿童。当其身体虚弱,消化不良时,人们认为是小孩走了胎,有胎神缠绕,其魂魄投到别的胎去了,于是请梯玛为其“打胎”,作法时剪下孩子头发、指甲少许,装入鸟枪内。作法将结束时,一人将一鸡蛋投向西方,接着用鸟枪向西方射击。据说此法事能为小孩赶走猴胎、马胎、狗胎、猫胎等鬼胎,恢复健康。
“占方”,据说是一种无影无踪的幽灵。江口土家人认为,妇女从怀孕至产后40天,都可能闹占方,造成流产、死胎,或生下四肢不全,五官不正的胎儿。因此须请土老师安占方。据说经土老师作法后,才能解除占方给产妇造成的灾难。
“渡关”是一种常见的为儿童治病驱鬼的仪式。据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关煞,诸如高坡煞、水关、火关、树关、白虎关、山神草鬼关等,须请土老师作法“渡关”,也称“渡桥”。土老师作法,演唱修路接桥,时间一天一夜。法事结束,表示小孩已平安渡关,日后能健康成长。
黔东北等地土家族的“冲傩还愿”仪式中包括所谓“子丁愿”和“过关愿”。前者多为夫妻长期不育,许愿生子,达到目的后还“子丁愿”。后者为小孩顺利成长到12岁而许愿,达到目的后还“过关愿”。
“摇宝宝”,也称跳菩萨。一般是害怕孩子难以顺利成长而许愿,请土老师作法。这种法事在酉水流域,特别是川东南的酉阳、秀山等地较为流行。
(5)占卜
在鬼神信仰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占卜无疑成为人们了解事物未来发展趋向,预知成败和吉凶祸福,探知鬼神态度的手段。正如《卜筮正宗》所说:“夫卜筮之道,通于神明,导愚解惑,教人趋吉避凶,决忧断疑”。⑤我国古代,占卜极为普遍,各少数民族亦不例外,正如太史公在《史记·龟策列传》所言:“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椎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
土家族社会中,占卜极为盛行,巫师作法的占卜方式有多种多样:
司刀卦。饰有五色布条,直径为数寸的带把铁环上,串着九、十一或十三个大小可以相套的铁圈。梯玛晃动司刀后,出现大小铁圈相套相隔的不同形状,以此判断吉凶。
梳子卦。以梳子落地的齿向占卜吉凶。
筷子卦。以筷子落地的位置占卜吉凶。
生死岩。在一块手掌大小的扁圆石的两面,分别写上“生”、“死”二字,用于“踩刀梯”仪式中作“生死断”。
小钱卦。渡以白银的两枚小钱,以其落地时的翻扑形状占卜吉凶。
长刀卦。将刀高举过头,横向后甩,视其落地时的刀尖走向定吉凶。
竹卦。有大小之分。大者长21至24厘米,小者长9至12厘米。将竹兜从中劈开,分成二瓣。有的卦还在其上镶嵌白银、黄铜等”。
竹卦也称“桂竹老虎”,是梯玛占卜的主要法器。梯玛作法时甩出竹卦,以其落地形状定吉凶。竹心向上为翻,向下为扑。如两块卦都是翻,为阳卦;如均为扑,是阴卦;如一翻一扑,为顺卦。梯玛做求子、驱鬼治病、祭家先等法事活动中,无论是规模较大的“服司妥”,还是规模较小的“杰洛番案”,打卦占卜均贯穿法事活动的全过程。
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传统文化的保存全靠人们口耳相传。出于宗教活动的需要,土家族巫师依靠背诵流传至今的《梯玛神歌》和《摆手歌》就成为“古代文化的活化石”。《梯玛神歌》是梯玛做还愿、解结等法事时所演唱的请神、祀神巫词,时间长达三天三夜,其程序包括敬祖、安正堂、请神、送神等,共数十节,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民情风习和语言发展演变等重要材料。《摆手歌》是梯玛主持祭祖和传统民俗活动中所唱的纪念民族祖先,祈求后代兴旺发达,人寿年丰的古歌,保留了大量民族起源、迁徒、繁衍,农事生产和神话传说等内容。
土老师在土家族社会中能够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功能,他是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者和维护者,通过自己的说教和宗教仪式,以约束和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正常运转,从而受到人们尊敬。
(6)禁忌
由于土家族地跨湘鄂川黔四省,各地宗教禁忌不少,比较一致的计有:
禁止移动火塘的铁三角架。土家人认为,火塘烧饭用的三角架,是安居乐业的象征,除农历腊月三十可以移动清扫外,平时不得移动踩踏。据说它代表灶神,是一家之主。它的存在表明千百年烟火不熄,如随便踩踏移动,便认为是亵渎神灵,不吉。
禁止在屋内伤害生物。此禁忌主要在湘西土家族地区奉行,凡在七月或祖先诞生日,如有蛇、蛙或其它大虫进屋,便认为是其祖先化身,禁止任何人伤害毒打,只能让它自行退出,如被打死,便认为有不吉之事发生。
禁止将在外地死亡的人抬进屋内。土家人的家庭成员,不论男女老幼,凡在外地死亡,规定其尸体一律不准抬进屋内,只能在屋外停柩待葬。土家人认为,凡在外地死亡的人一般称为“野鬼”或“惨死鬼”,这些亡灵是不能见家神和家神同居的。
禁止在房屋和祖坟周围随便动土。据说土家人房屋和祖坟周围有各种尊神保护,按传统习惯,不能在房屋内外和祖坟周围动土挖洞,特别是不能在太岁不利的方向动土,否则便触犯神灵犯凶煞,家中就会发生不吉之事。
忌戊。土家人认为,每岁正月逢戊日为地母娘娘生日,当日禁用牛动土,禁止挑水、洗涤、入园摘菜等,如有违反,便认为有不吉之事发生或年成不好。
此外还有忌日忌言、忌日忌行和日常忌事。所谓忌日忌言,即在节庆、喜事、出门之日,禁说不吉的话。所谓忌日忌行,即在某些特定的日子,禁止从事某些活动。至于日常忌事,则涉及日常生活诸方面。
土家族原始宗教因其所处社会发展缓慢,加之宗教对于社会有滞后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氏族家族残余很强的土家族社会里,依然有较大影响。但原始宗教毕竟产生于原始社会经济基础上,它的很多方面难以适应阶级社会的现实。于是外来宗教,尤其是代表汉文化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等自然而然地进入土家族社会,与其原有的宗教相融合,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和改造。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基督教也传入土家族地区。原始宗教和儒、道、释、天主、基督、民间秘密宗教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崇拜内容。下面仅就外来宗教传入土家族地区后,土家族原始宗教的发展演变作一考察。
(一)儒教
儒教是中国古代祭祀宗教,其前身为夏、商、周三代传统宗教,主要内容为天帝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和圣贤崇拜等。秦汉时,特别是汉武帝利用权力将孔子学说宗教化,定于一尊。这样,以儒教思想为核心的国家宗法性宗教确立。直到本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权,接着又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冲击,儒教才逐渐退出国家政治生活的舞台。但在民间,尤其偏远落后的农村,仍有较深的影响。
儒教传入土家族地区是伴随着汉文化的传入而传入的。汉文化的传入,滥觞于汉晋,盛于唐宋,改土归流后达到高峰。在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保护下,儒教信仰和礼仪日盛。
儒教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宗法性。儒教的组织活动与宗族、家族结为一体,为宗法制度服务,表现为对祖先崇拜的极端重视,守孝祭祖视为头等大事。儒教的特点及其功能极易与具有强烈宗法性,盛行祖先崇拜的土家族社会结合,其结果是使土家族原来以氏族祖先神为崇拜对象的土王崇拜,已基本为以宗祠为中心,代表儒家信仰的宗族祖先神为崇拜对象所取代。与此相联系,族谱作为家族结合的另一象征,在改土归流后大量出现,以加强人们的宗族意识。
儒教的影响还表现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祖先崇拜的确立。今土家族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堂屋内均设有供奉祖先的神龛和牌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八部大王、彭公爵王、向老官人、田好汉等土王或氏族祖先神崇拜。
与儒教的祖先崇拜相对应的是对“孝道”的尊崇。忠孝是儒教纲常名教的核心,土家族接受儒教后,也将孝道置于重要位置,将“二十四孝”作为宣扬伦理道德的楷模,并将其引入土家族的丧葬礼仪。这些都反映出儒教对土家族原始宗教的影响。
(二)道教
对土家族原始宗教影响最大的是道教。土家族地区的宗教职业者有土老师、道士、和尚等。道士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道教徒,而是多信奉佛教,专门为人办理丧事者。所谓道士乃是佛道二教渗入土家族原始宗教的产物。而土老师却汲取了更多的道教因素。
传说土老师祖师学道于张天师。张天师即张陵,东汉末在四川大邑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者。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与西南少数民族关系至密。张陵之孙张鲁时,五斗米道已流行“巴郡南郡蛮”地区。唐宋时,湘鄂川黔毗邻地区各民族中,道教影响很大。樊绰《蛮书》引《夔州图经》云:“夷事道,蛮事鬼”。所谓夷,即指巴躴、白虎蛮、板螲蛮等。⑥可见,道教在土家族地区历史悠久,与土家先民关系密切,其信仰者不仅有普通百姓,还有很多民族上层。不过上层多信仰神仙道教,而一般百姓多信仰以符禁咒驱鬼逐疫治病,为人解除痛苦的民间道教。民间传说也证实,天师道、正一道系统的道教,很早即渗入土家族地区,并与土家族原始宗教发生关系。
土家族原始宗教的神灵庞杂,其特点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但自汲取道教因素后,道教神占了相当大比重,并居于主神地位,这从土老师作法时张挂的神像图中明显地反映出来。神像图中部略下处,为土家族三位远祖神像。在此三祖神之上,基本上为道教神。神像图最上端为“三清”,上清灵宝天尊居中,其左为玉清元始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稍下中为玉皇大帝,天、地、水、阳四常,王母、神将、雷公、雷母,其左为南斗六星男神,右为北斗七星女神,这些皆为道教神像。图像下层为地狱图景,当是受佛教影响。从整个神像图可见土家族敬祖与道教互相渗透。
土老师的服饰、法器与道教关系密切。土老师作法所戴头扎绘有三清彩色半身像,据说头戴“三清冠”,法力大无边。其法衣称“太极八卦衣”,背后一幅绘有太极图,图周围是九宫八卦。土老师作法使用的诸多法器,皆被赋予浓厚的道教色彩,如令旗、牛角、师刀等;有的则借用道教法器,如宝剑、令牌、印、神棍等;有的法器则用道教传说加以神化,如神鼓、竹卦、神鞭等。
土老师的法事活动有不少脱胎于道教,最常见的为符、咒、诰、诀、步罡踏斗等。符又称“字讳”,通常由“雨头”、“鬼脚”两部分构成,一般写在巫书法器上,或写在纸上张贴于特定地点。咒语颇为神奇,据说:“咒者,天上之密语也,群真万灵随咒呼召,随气下降”⑦,用以驱邪逐鬼,祓除不详。诰章是对凶神恶鬼的最后通谍,据说其威力大于咒语。诀法,据说为太上老君所传,常用的有72种。步罡踏斗是土老师在傩堂法事中召神劾鬼使用的。综上所述,可见道教对土家族原始宗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
(三)佛教
佛教传入土家族地区甚早,至迟在东晋已有佛教寺庙存在。东晋成帝咸康年间(335—342),鄂西来凤县建成仙佛寺,岩塑释迦牟尼、弥勒、燃灯三尊巨佛,各高515米。东晋穆帝永和年间(345—356),在今酉阳县万木乡永和村建永和寺,为当地寺庙之最古者。由于佛教持续而强劲地传入,其影响在土家族中越来越大,到明代,梵净山已成为中国西南和中南地区一座重要的佛教名山。佛教对土家族原始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改变了人们的灵魂观念,滋生了轮回思想。从土家族丧葬仪式的“送亡歌”中,可见佛教影响的痕迹。据说人死后,亡灵赴阴曹地府,所到之处有“城隍”、“阴阳界”、“奈何桥”、“望乡台”、“鬼门关”、“枉死城”等,同时还须过十殿,经十殿阎罗审判,根据死者生前行为善恶和罪过大小,决定来生去向。这种轮回因果思想,为人们广泛接受。
从前土家族曾有火葬习俗,改土归流后,完全为土葬所代替,丧葬主持者也由土老师转为道士。道士又称“先生”,专门为人办理丧事,超度亡灵,从事安葬、上祭、做斋、追魂等法事。道士既受道教影响,更多地是受佛教影响。道士作法时诵经,在释迦牟尼案前求证明职,由师傅和所请四方道友分别担任授法都纲师、监法师、引见师、明法师、超度师、转轮师、封印师等,作法时各尽其职,并设佛祖、观音、十殿阎罗、地藏王等13神案,然后举行法事活动。
在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支配下,老人去世后,请道士为其做道场功果法事,计有择吉悼亡、扎灵堂、设神案、请神归位、张挂神像图、开路、祭灵、打绕棺、破地狱、唱丧歌、谢神安宅、发丧、应七、买“灵山”等15个程序,融儒释道为一体,而以佛教信仰为主。
(四)民间秘密宗教
民间秘密宗教在清代已有相当基础,自嘉庆九年(1804)川楚白莲教起义失败到新中国建国前,土家族地区的民间秘密宗教先后有白莲教、灯花教、同善社、联英会和文坛等,其崇拜对象涵盖儒释道的神仙圣佛和民间传说人物,如孔子、释迦、老君、三清四御、玉皇、观音等。它们或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最高信仰,如白莲教;或以理学教条“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密诀,如文坛。其宗教活动兼有儒释道和原始宗教的内容,如吃斋念佛,符咒讳,敬天法祖和其他巫术活动。由于民间秘密宗教不单是一种宗教信仰,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其思想上的狭隘,组织上的局限性很大,往往易于被坏人利用,建国后作为反动会道门组织被取缔。它对原始宗教的影响不大。
(五)基督教、天主教
天主教传入土家族地区的时间较早。清乾隆48年(1783),天主教传教士从宜昌到鄂西巴东细沙河和利川支罗洞一带传教。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基督教随着列强势力进入内地,加紧对土家族地区渗透。19世纪60年代,川东法国主教派牧师去川东南黔江地区传教,修建教堂,发展教徒。光绪34年(1908),外国传教士从沅陵到湘西传教,在永顺王家坡设福音堂,又在县内设支堂,在保靖设“复初会”。20世纪初,比利时、法国、芬兰和美英传教士纷至沓来,教会势力进一步发展。
在教会势力渗透过程中,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政治上对立,经济上不平等以及中西文化冲突,使各种反洋教的教案层出不穷,计有同治元年(1862)的两次酉阳教案;同治12年(1873)的黔江教案;光绪19年(1893)和26年(1900)的两次利川教案等。
除教案外,还发生大大小小的反洋教斗争。向虚廷和向燮堂就是土家族中两个著名的反洋教首领。他们分别于光绪24年(1898)和30年(1904)在湖北五峰、恩施领导乡民进行反洋教斗争,后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综观土家族的原始宗教,基本上已无纯粹的原始内容,其中渗透了不少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杂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但其发展演变,还是轮廓清晰,脉络分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