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中国广大的农民并非“文盲”——文化之盲。农民自有农民的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自成系统、包罗万象、结构庞杂、传播广泛的体系。它附载于流传千古的农业祭祀之中,承接于广大农民的口传心授之间,它构建起整个乡村文明的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的价值。
有人对文化作了如此的定义:“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自下而上式样的系统,既包含显性式样又包含隐性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者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而中国的农民文化、乡村文化,正是这一定义最有力的注释;而它所具有的显性样式和隐性样式,全都呈现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祭祀文化当中,这种文化最普及、最持久的形式,就是“傩祭文化”。
在笔者的手中,有一大批傩坛祭祀的手抄唱本《傩歌书》,它们来自湖南湘西、常德、益阳、邵阳、怀化等地的广大乡村,是汉族以及少数民族傩祭文化最显性的样式,是农民文化较为集中的呈现。
一、《傩歌书》·农民文化的基本内容
I.乡土地理
在农业社会中,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生活范围不甚广泛。数代终不出乡村的农民大有存在,而能够走州跑县的只是极少数。他们没有出过远门,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更期望了解外部的世界。傩歌,部分地满足了这种愿望。
凤凰县,著名的“边城”,地处深山,路途遥远,傩戏《搬笑和尚》,数百句唱词,从洞庭湖边的龙阳(汉寿)到湘西的镇竿(今凤凰)之间的主要城镇:
思南斗篷印江伞,龙阳女子不要鲜,
龙阳县内不久捱,一心打马上常德……
常德城里莫贪玩,一心打马上桃源……
双脚跳出桃源洞,反身就把洞门关……
翦家溪上成溪口,茅逢祠内化纸钱……
洞庭溪前早烧纸,努力要上青浪滩……
任你行尽天下路,难过辰州白马渡……
稻草搓索辰州府,哇哇屙屎泸溪县……
由于职业的原因,或能力所及,巫师大多是乡村中少数能够走州跑县的能人。因此,很多巫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要在傩歌中融入自己的地理知识。在武冈傩戏《接娘娘》中,巫师们这样唱道:
娘娘来在府州城,撞见茅山李老君,
老君赐她迷魂法,切记连亲莫连邻:
连亲不怕千万里,连邻隔壁小相逢。
一出吴城到九江,府城县里好碗盏,
双江口、口双江,好个黄冈对武昌,
湖北汉口大生意,千猪百羊万担米;
湖北城中黄鹤楼,手扶栏杆度春秋;
洞庭湖、宽得很,君山茶叶贡北京;
娘娘来到长沙省,长沙城内看分明,
金银出在南门外,九十五里到湘潭;
……
长圹古水路又远,龙圹月雨好风光;
黄尽铺听得纤铃响,西朝明月照餐圹;
大圹铺雍水栽金竹,斗坪双江水茫茫;
石洋还在双江口、吃酒□□上武冈……
在这里,巫师从江西吴城、九江,唱到湖北黄冈、武昌,再唱到湖南;这一节傩歌所说的地名,简单而含混;但进入湖南之后,明显地进入了武冈巫师自己的知识范畴,他融人了其他的人文知识;进入邵阳之后,一些小的乡镇、驿站也进入了傩歌,如邵阳县的长阳铺、岩口铺、隆回县的周旺铺、高田、紫河……;当进入武冈之后,一些重要的码头、景点,如星子山、富春亭、枫木山、七里桥、腊树坳、水架桥、庐侯庙、洗脚圹、东塔寺、迎春亭、玉带桥、石马庙、洞头桥……,巫师们一一唱来,一直唱到将娘娘请入本地傩坛。
在一些穷乡僻壤,目不识丁的农民正是通过傩坛巫师的演唱,知道了自己的周围世界;这片天地虽然不是很大,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已经是一个十分广阔的世界。
2.历史常识
农民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是从戏曲中得到历史的掌故,从傩坛中学到历史的纲目。在戏曲中,农民通常知道戏剧中的历史故事,只是一种历史的演义;而在傩坛所学到的,却是一种“真”的历史知识。
益阳《傩歌书》唱道:
幼年读了三字经,历代起始自羲农,
夏有禹皇商有汤,周文武定称三王,
六百载满纣王毙,八百年间定太平,
高祖兴时汉业建,王莽篡位不安宁,
四百年分魏蜀吴,看那三国乱纷纷。
三国之后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位失统绪。
唐高祖又坐龙廷,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位三百春。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于金,皆称帝。朱太祖为国号明。
李闯至以神器焚。大清顺治登龙位。
即位至今七代人……
这些唱词虽然多有谬误,但在农民的知识系统中,这些谬误,不足挂齿。
3.语言文字
在傩歌中,汉字的传授和学习,也是其内容之一。虽然这只是巫师们卖弄自己的“才学”的文字游戏,但在客观上也在传播文化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也进行了实际性的“扫盲”工作。
傩歌这样唱道:
满字三点在身旁,满腹文章肚内藏,
又字点头文家子,言旁有卖读书人,
艮字加之我且退,佳字安之你追身,
首字加之愚有道,卯字安之我要迎,
口字加昌我又唱,八字安刀我要分,
言字加斤行我诉,行愚慢慢做回文。
……
这种文字的拆拼,以演唱的形式解构了汉字的结构,农民喜闻乐道,在娱乐中增长了知识。
文以载道,傩坛上文字的学习也与良好的祝愿一起并行:
全字加点便成金,良字去点便成艮(银),
你家金银口口口,五谷丰登贺太平。
耀字右边有一光,可知富贵出文章,
高中高魁三及第,状元榜眼探花郎。
国字四方安太平,太平富贵发你门,
你门荣耀生光彩,彩凤麒麟万代官。
福字下面有一田,田原广种万万年,
年年太平人丁旺,旺富贵福寿全。
4.文学艺术
傩戏在自己的传唱过程中,也在传播中国主流文化文学艺术的精华。如《西游记》、《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文学名著,在傩歌中都有传播——
昔日有个孙悟空,唐僧取经大有功,
千里护行猪八戒,挑着行李是沙僧,
七十二滩都难过,八十一难一一行……
虎将汉朝关云长,刀偃青龙显荣光,
马骑赤兔行千里,五关斩将谁敢挡,
古城相会定三国,擂鼓三通斩蔡阳……
你说汉来我说唐,仁贵本是平辽王,
唐朝军师徐茂公,丁山年少逞豪强,
得了女将樊梨花,同心协力保康王……
在傩歌的演唱中,巫师们是非常讲究演唱艺术的。
傩师在演唱时的曲调,俗称“巫师腔”、“唱道场”、“傩坛戏腔”。这些曲调,音乐旋律平实质朴、节奏自由、随意性大、基本属朗诵体,常常用同一曲调作有规律性的反复。在唱腔的前后,和表演无唱的部分常伴有锣鼓经。在法事与演唱之间,唱腔曲调也有相应的变化。巫师的演唱十分讲究,傩歌云:“唱歌也要气口好,见意生情是真情。”在傩坛献艺的过程中,能常常看到两位巫师对唱时相互竞唱。
傩戏的表演讲究“手舞”(手诀)、“舞步”(即“走罡”、“踩八卦”或“走禹步”),加上傩坛上傩技(如上刀山、下火海、滚荆棘、下油锅、咬犁铧等)、面具、道具(如师刀、柳叶巾、兵器等)的表演,整个的傩坛成了一个人类早期戏剧的表演舞台。在这里,人们能看到中国戏曲程式化、虚拟化(写意性)、行当化(类型化)的初始形态。
中国农民在满足自身文学艺术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高雅的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走向。
5.伦理道德
农民的道德价值观,也是通过傩坛的演唱和传播来普及的。在很多时候,这种普及是一种非常形象化的教育。
《三妈土地》是傩戏《土地戏》中的一个版本。这个土地神有三个老婆,这象征着土地有着极强的繁衍和生育能力。在沅陵傩坛的《三妈土地》中,妇女的美德是通过傩神土地公公对他的两个老婆——大妈和二妈的赞美和对三妈的批判来传达的:
各位仁兄你听话,听我说那老大妈,
不是老汉祝贺她,一生为人本不差,
我老经常未在家,屋内什事都是她,
又会织布会纺纱,浇园种菜喂鸡鸭,
清早起来梳头发,急忙烧火就煨茶,
一天到晚忙节抹扬叉(收拾),丢下扫帚又扬叉。
何人何客到我家,都会看人来说话,
说话尊卑有上下,逢人且说三分话。
假如哪里走人家,预先打扮和节抹(收拾),
遏着年长老人家,当喊么家就喊么家。
坐席都要分上下,好菜都敬老人家……
这里的大妈,就是一个农家公认的勤劳、能干、贤惠的妇女形象;二妈好像更为出色,除了大妈所具有品格,二妈有更为姣好的颜容、更会待人接物:
各位同志你听说,二妈本是好角色,
不管粗细都来得,一生为人好品格。
瓜子脸面桃红色,眉毛弯弯半边月,
一口牙齿白如雪,好比天上七仙姐。
又能干、又能说,又文得来又武得,
不浪费来又节俭,又会持家会待客,
老远看见就迎接,茶烟相待不消说,
都是和颜并悦色,与人做事不扭捏。
说仁义、讲道德,看见穷人她舍得,
当施舍的就施舍,当积德的就积德,
只说穷人好作孽,有钱有米都能给……
傩戏嘲笑和鞭笞的就是三妈:
大妈二妈莫讲他,听我说说那三妈。
提起心头火来哒,又懒又倔又邋遢,
披起三根黄头发,脑壳虱子扳成把。
脸上又是一脸麻,洗脸要用茶枯擦。
有朝一日洗下身,涝死几多癞蛤蟆。
小孩屁股用衣擦,身臭火灰撒一把。
一个脾气戛又戛,不用手打用脚踹,
来人来客筛杯茶,茶杯都用裤裆擦。
……
对善恶有了区分就有了评判、裁决的依据,这样,巫师就通过土地公公之嘴劝诫世人:
我劝年轻姑娘姐,长大为人莫学她;
年轻后生走饿哒,莫吃媳妇那粑粑!
赚了银米无放处,应借四方上下人.
赚了银和钱无数,应借邻里与亲朋。
仙娘保佑多清太,人也兴来财也兴,
老者在堂如彭祖,寿同果老七十春,
少者读书如曾孟,神童七岁跳龙门,
我敬神来神保佑,一门五福享遐龄。
人生在世要敬神,且看大法敬观音,
后来得了皇宫女,莫道无神却有神。
在婚姻大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傩坛对世人有大量地劝诫;同样,在“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的农业封建社会,“劝学”也是傩坛教化的主要内容:
将歌赞叹少年郎,带起纸笔入学堂,
只把诗书勤习读,莫把心事挂爹娘,
官职也从书内取,未必生成宰相郎,
有日朝中开大点,一笔点上状元郎。
将歌又赞少女娘,剪刀绒线在身旁,
攒出龙来龙现爪,绣出凤来凤呈祥。
有日朝中招附马,成婚早配状元郎。
好把诗书亲耳目,休将细事缠心肠,
来年圣上开皇榜,一举成名四海扬。
傩坛鼓励仁德、表彰贤良:
瑞气兴、贺太平,安乐地、吉庆门。
太平久、歌大有,知者乐、仁者寿。
作事端方,出言有章;
排难解纷,群推贤良,
地方贤人,后世荣昌……
义取四方财自有,你家才是有名声。
伙铺里内客又多,常时客官店内坐,
金银赚得几千万,买过西乡与长乐。
巫师,这些乡下的“知识分子”,总把他们接触到的儒、佛、道、诸子百家的思想和知识,一囫囵地装人他们的大脑之中,又随心所欲讲唱出来;他们“活学活用”、“对症下药”,把思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傩坛的这种“教育体制”所实行的道德教育的效果,胜过了我们现在的很多教育机构所刻意推行的教科书和我们现行教育的实际收效。
6.生产知识
傩歌是农民传承农业生产知识的活教材、傩坛也是农民学习农业生产知识生动的课堂。
张家界土家族的傩歌《生产劳动歌》便是一部土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教科书。现存的唱本《毕兹卡·生产劳动歌》就有烧山、挖土、做秧田、泡谷种、插秧、种包谷、薅草、收割、冬种等全年的农事安排和注意事项,全都载人了歌唱之中。如:
(1)农事季节。
《烧山挖土歌》唱道:
过了正月元宵节,唱歌跳舞要停歇。
十五吃了元宵肉,春耕生产上山野。
《做秧田》提醒农民:
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就下种。
阳雀声声催得急,快做秧田莫拖工。
到了该种玉米的时候,因此,傩歌又催促农民:
布谷鸟儿催得紧,日日夜夜不住声。
天暖地温草木苏,季节到了不等人。
……
这种歌唱,流传在乡间村野,成为妇孺皆知的生产常识。
(2)农业技术。
农民的农业种植技术,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下来的,它成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基本技术,傩歌就是记载传播这些技术的通俗教材。
大火熊熊几丈高,地皮烧得糊焦焦。
多年陈土黑油油,一见心里乐陶陶。
烧过之后把土挖,换工挖土好方法;
打起锣鼓唱起歌,人多越挖劲越大。
这里,傩歌传播了先民们刀耕火种、烧荒造地的经验:“烧土好挖”、“换工挖土”,并团结合作、在“挖土锣鼓”声中轻松劳动。
如在《泡谷种》中,傩歌唱道:
仓里取出谷种来,一丝不苟细选筛。
颗颗粒粒象黄金,装进木桶稻草盖。
温水上面洒均匀,一天几次定时辰。
桶子里面热气升,沉睡谷种已苏醒。
总共只要三、四天,谷种就会露芽尖,
生得齐来长得壮,越看心里越喜欢。
早上茫茫雾一片,撮出谷种洒秧田。
撒得匀来撒得快,太阳出山就撒完。
次日早上睁眼看,秧尖已经露水面。
半月一过满田青,今年阳春赛去年。
(3)对生产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农民的傩歌在传播农业知识的时节,并没有忘记它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因此,农民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劳动生产有着一种愉快的回味和新的体验。比如《收包谷》就这样唱道:
八月秋风凉飕飕,包谷黄壳勾了头。
猴子一见喜得跳,叽叽喳喳闹不休。
莫让包谷受遭踏,日日夜夜守住它。
包谷地里搭茅棚,猎狗随身枪肩挎。
白天敲它几回锣,猴子吓得满山躲。
晚上烧起熊熊火,野猪不敢走出窝。
天睛三天路好走,山上包谷正好收。
请来邻居把忙帮,人众活多不用愁。
三更起床把衣穿,打起火把吃早饭。
新织背篓背在肩,吆喝喧天上了山,
摘了一扎又一扎,背篓满满送回家。
越背越重跑不动,不时歇气把汗擦。
一步一步挨进门,放下背篓把酒饮;
酒后再吸一袋烟,浑身上下都是劲。
背了一回又一回,家中包谷一大堆,
酒喝一碗又一碗,大好年成谁不醉!
7.时事政治
傩坛也是农民学习时事政治的课堂。社会的新闻时事,是巫师们即时演唱的重要内容。由于它的时效性,这一部分内容大多不会传承,常被巫师们即兴增删;但是,这对农民的文化知识普及和提高,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沅陵麻}f尹袱傩坛1999年演出本演唱的傩戏《买猪》中有了这样一段:
其他我不说,听我说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人要晓得。
计划生育有政策,人人都有责。
大陆一解放,全靠共产党,
人民政府坐中央,国际有威望。
政策一改革,感谢邓伯伯,
香港回归我祖国,统一办建设。
虽然它的内容有些“东扯葫芦西扯叶”的“十八扯”的味道,但对于深山老林中远离主流文化的农民,无疑带来了新的知识和信息。
二、中国农民文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模式
1.组织结构
在前面的很多地方,我们都谈到了“傩祭”的产生是源于人类生命的需要:
一是物质生产的需要,人们为了获得生存所需要的食物,发明了“采拾狩猎巫仪”和“农业丰产巫仪”。
一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人类自身的繁衍也发明了“生殖巫仪”或日“求子巫仪”,为了祛除灾难疫病,也发明了一系列“索室驱疫”的仪式。
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为了自己驱除心理的恐惧、保得现实的安宁,寻求美好的未来,发明了“许愿还愿”的一整套祭仪。
“傩祭”几乎覆盖了农民文化的全部内容。农民文化的模式结构,像傩祭仪式一样,同样是那么的庞杂而散乱。虽然它还是一种较为“低级”的文化,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全面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发展,在农业社会中这种文化也有自己的进步。它也有了自己的专业组织——傩坛(又称“雷坛”、“坛门”“傩班”),和它的专职人员——巫师(又称“师公”、“法师”、“土老师”等)。这些组织和人员,成为传播乡村文化的主力军。
农民文化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十分广阔,但又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它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与农业生产的季节相吻合的“春祈秋报”祭祀仪典;一是灾难来I临之际(如水灾、旱灾、病痛、死亡等)的祭祷;一是所谓的“良愿”,即求子、祝寿、建房、经商等活动前后的“许愿”和“还愿”仪式。
总之,傩祭仪式,是农民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工具。没有了傩,农民文化就失去了依托,就失去了载体,也就失去了形式。
于是,傩,就成为乡村社会和世代农民的精神家园,傩坛也就成为农民获得精神营养的场所。
绿水悠悠奔长江,朵朵乌云奔上苍,
太上老君奔仙境,秀才举子奔科场,
木材客人奔汉口,做茶客人奔后乡,
江西客人奔口岸,担书客人奔学堂,
撑船渡子奔大海,师爷香宾奔四方,
风流还奔风流景,爱耍歌郎奔傩堂……
傩坛赋予了人们近期希望或遥远的梦想,也寄托着普普通通劳苦大众对未来的希望。傩,是农民精神的避难所,也是宣泄情感的娱乐场。
2.传播模式
乡村中大型的傩祭活动,如土家族的“跳马”,苗家人的“吃牛大祭”,汉人的“大傩”的程序都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内容和程序,大多掌握在乡村中一些德高望重的掌坛人心中,乡村宗族社会的掌权者要举办这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往往要请教和依靠这些掌坛大师。
而这些掌坛的大师,往往又是世代相传的巫师。据载:“湖南凤凰县水打田乡巫师刘大昶,清康熙三十九年即从事傩坛祭祀活动,其太祖父即为官府酬神的专职老司。刘大昶建坛之后一代一代传授技艺,至1949年已传12代,授徒250多人。茶田镇十八坪的周姓法师,于乾隆末年开坛,在凤凰县上五峒一带传艺,历时190多年,艺徒遍及48寨,授徒130多人”。
大型傩祭的程序,往往没有什么文字文本,大多留存在这些巫师的记忆当中;而演唱傩戏、傩歌,在这些巫师手中存有传抄的唱本。
巫师的文本,对于农民没有什么直接的意义。乡村中农民文化的传播完全处于一种口传心授的状态。
因此,农民对文化的接受,便被控制在巫师的“祝”与“咒”的模式当中。
“祝”:祝愿。
贵府代代出高名,手攀月桂步步兴,
瑞气初到喜气盈,出外谋事事事成,
老者重添花甲寿,少者读书更聪明。
仙娘保佑多清太,人也兴来财也兴,
老者在堂如彭祖,寿同果老七十春,
少者读书如曾盂,神童七岁跳龙门,
我敬神来神保佑,一门五福享遐龄。
人生在世要敬神,且看大法敬观音,
后来得了皇宫女,莫道无神却有神。
在向傩坛神祗许愿的同时,农民也就接受了“傩神”对自己的约束。傩坛,在“祝”的过程中,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标准,确定了实现愿望的前提条件,这样,农民自愿地进入了一种精神的“围城”。
傩祭,规范了乡村的生活秩序。
当然,乡村的世界也不是纯粹的世界,也有丑陋、也有邪恶。傩对付这种罪恶的手段,便是“咒”。
“咒”:诅咒。
请读这一段傩坛声色俱厉的《雷神真经》:
雷神普化大天尊,大风大雨显威灵,
真经一篇传天下,告诫凡间作恶人。
臣不忠主官虐民,女不敬夫儿逆亲,
嫌妻堕胎溺子女,欺孤压善剥穷贫,
行奸开赌谋人产,怀仇记过恨人能。
粜米渗水卖假药,不修祖坟不信神,
淫人妻女唆人讼,说人丑恶破人姻。
短尺轻秤小升斗,宰牛杀猪打飞禽,
取蛋捉雀漉乌龟,钓鱼打蛇伤昆虫,
医人病症下错药,衙役贪利用非刑,
穷不安分沦常骗,富不修善少义人。
……
《雷神真经》首先历数了人们易犯的罪恶:欺君、虐民、辱祖、逆夫、堕胎、溺子、欺善、剥贫、奸淫、赌博、谋财、害命、嫉能、卖假、唆讼、欺市、杀生等等,然后又以刀兵、火厄、瘟疫、蝗虫等灾祸相威胁,以不但自己短命、还要后人绝代,死后人地狱、在地狱中也要受非刑为恐吓。这种诅咒,具有强大的精神压力,使你不得不信、不得不行。因为,“倘有不信吾言语,一定举火焚他身。”
这种诅咒,往往抄录贴在堂前,名为驱除妖疫,实为精神控制。
这种精神的控制有效地规范了农民的道德,维护了农业社会的稳定。
三、傩祭文化的崩溃与傩文化遗产的保护
很显然,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附着在农业丰产祭祀的农业文明正实现着转换。城市与乡村差别的消失、市民与农民界限的破除、科学对蒙昧的胜利,以傩祭文化为内核的农村文化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傩祭文化的没落,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人类从蒙昧、走向野蛮、再走向文明,可能是社会要付出的一定的代价。失去的不会重生。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认真地保护。
就拿湖南来说,湖南省是个“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非常发达和富有的省份。土家、苗、汉、侗、瑶等民族都蕴藏着丰厚的傩文化资源。他们的傩祭、傩俗、傩技和傩艺大多保存着较为原始的形态,由于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他们又各自体现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
在二十世纪80至90年代我国学术界“傩”的研究热潮中,湖南的表现比较突出。用我国著名戏剧家、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曲六乙先生的话说,具有“超前意识”,他在署名文章中认为:湖南对“傩”的研究有五个“第一”,1981年10月在湘西凤凰县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省区性大型傩戏研讨会;1982年4月出版的全国第一本傩戏剧本专集;1987年9月出版的全国第一本傩戏资料集;1989年3月出版的全国第一本傩戏志;1991年l0月在湘西吉首召开的全国第一个重点考察与研究少数民族傩祭、傩戏的国际学术会议。
嗣后,湖南省艺术研究所又将本省的傩文化研究成果编汇成册,于1994年l0月出版了《湖南傩戏研究论文集》,并于1998年9月在我国文化名人屈原的流放之地沅水一带召开了来自全国十个省区和有日、德、法、新加坡等80位学者参与的“98沅湘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题为《沅湘傩文化之旅》的傩戏、傩文化论文集。
除了由省组织的大型傩文化研讨活动外,各地市也陆续举办过一些类似活动,如湘西多次举行土家族、苗族傩文化的专题研讨会,益阳两次举办傩文化范畴内的“梅山文化”研讨会,绥宁县举行傩文化性质的“三月三”民俗盛会,新晃县筹建侗族傩文化展览馆等等。
在2O多年的傩文化研究活动过程中,湖南培养了一支本土的研究队伍,他们在这个还属于新兴的学科领域中,通过多年艰苦的田野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发表、出版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如林河的《中国巫傩史》、胡健国的《巫傩与巫术》、张劲松的《中国巫傩面具艺术》等一大批学术专著为其代表性著作。各地区也相继出版了反映自己民族傩文化的论文专集,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傩文化之谜》、《中国傩》等。
这些研讨和出版活动,开创了湖南傩文化研究的良好局面,为口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傩,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它的价值的体现,远不止于舞蹈、戏剧等某一项具体的艺术;也不止于是某一种宗教、巫术等某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种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活化石,它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民间的宗教、艺术、语言、民族、民俗、思维、心理,乃至政治、道德、经济、文化教育都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因为在这一古老的文本中,它蕴藏有很多的人类学资料和文化信息。
是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转型。这些东西,对于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民生活的提高,也许并无切实的意义。但是,它是一种不可再造的文化,一份现在不可多得的遗产,如果它失去了,也就永远地失去了!
近年来,傩戏、傩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许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使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开始认识到了它的实用价值:它可以成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2001年5月18日,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并在评出的全人类l9个项目中名列榜首。之后,文化部门更加意识到,比昆曲更为古老的傩更加值得重点保护。这些对傩的保护和利用,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如何对它进行长久的、有效的保护呢?
1.建立傩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国的古傩文化,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文明的演进,这种文化土壤正日渐消蚀。因此,在古傩文化尚有保存的地区,有必要抓紧建立生态保护区。
对建立生态保护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进行普查:比如湖南保存古傩的地域非常广泛,如张家界、桑植、慈利、凤凰、古丈、花垣、泸溪、龙山、新晃、麻阳、新宁、绥宁、沅陵、城步、通道、江永、桃源、安化等广大地区均有汉、苗、土家、侗、瑶等民族傩的分布。由于古傩分布广泛、各有其文化特色,要确定保护区,必须进行普查。
在广泛的田野考察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根据古傩的现存状况,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情民俗及文化遗存的实际价值等,分批、分级(县级、市级、省级)划定1—2个国家、省级保护区;并通过文化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遗产兼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这一保护区可以根据傩文化形成的历史、自然等因素,跨乡、跨县或跨市(区)划定。
在保护区之内建立对古傩文化的物质文化部分的保护措施,如古傩文化设施(如祠、台、坛、祭场、碑刻)的发掘和维护,以及古傩文物(服饰<含民间刺绣、蜡染、纺织等手工艺>、法器、面具<含手工艺品>、神图<含民问纸扎、剪纸等纸艺>、台本<文学剧本、曲谱和其他文字>)的收集和整理,并确定其保护的类型和级别。建立相应的博物馆、陈列馆,将标志性器物和历史传承下来的作品,作永久性保存。
在保护区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重点保护:
①建立傩文化从艺人员档案,确定首批“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持者”,并予以政府命名;根据其艺龄、艺能、技能,由相关部门确定其级别。
②建立傩文化组织(坛门、班社)档案,确定重点保护对象,由政府相关部门命名为“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在演出、培养傩艺传人等诸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
2.深入开展傩文化的研究、宣传和保护傩文化的研究是傩文化宣传、保护的基础。我们必须以科研项目为龙头,带动傩文化科研队伍的建设,促进傩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为此我们应该设定如下一些科研项目:
①定期召开傩戏傩文化学术研讨会。
②资助编辑出版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大力宣传傩文化的价值和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傩文化的保护。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拟作如下规划:
①在互联网上建立傩文化网站,发布与傩文化相关的所有信息。
②组织傩戏、目连戏的对外宣传演出。傩艺术表演团体是傩文化活的载体,组织傩艺著名坛门、班社进行对外文化交流演出,以扩大它的影响。
③在学术、艺术期刊上加大宣传力度,开辟专栏,介绍宣传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傩戏和傩文化。
④电视、报刊等相关媒体密切合作,向广大群众宣传傩戏傩文化、普及傩文化有关知识。
由于傩文化分布广泛、种类繁杂,一个保护区不可能兼容所有。因此,在确定国家级傩文化保护区之后,亦应联系各地相关部门对其他广大地区的傩文化加强保护。
①在全省建立《傩文化遗产名录》和信息资料中心。建立傩文化数据库,将普查结果、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外界的交换信息存人数据库,便于检索。
②建立全省傩文化生态系统保护网络。对省级保护区加以重点扶持,对市(区)级保护区加以切实指导与管理,对县级保护区给予关注。
③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傩文化生存和保护的相关政策。分期将有关学术性活动办到各地各级保护区,以促进当地对傩文化的保护。
④开办傩戏、傩技、傩文化研究、目连戏、目连文化研究培训班,培养各方面后继人才。
3.傩文化保护的个案调查和分析
湖南沅陵县七甲坪镇(原为乡)五家村可以建立一个傩文化基地。
①此地有丰富的傩文化资源。此地的傩属于古“辰州傩”,有“上河教”和“河南教”两大派系,至今活动频繁;并对桃源、张家界等区域仍有幅射。
②据最近统计,七甲坪镇两教傩坛共有42坛。其中河南教有傩坛19坛,近期逝世11人,尚有老艺人38人。上河教有傩坛23坛,近期逝世19人,尚健在54人。两坛人员由于角色不齐,常混合演出。
③五家村金氏祠堂为理想的祭祀场所。1998年国际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曾在这里作现场演出。
④目前,在七甲坪镇真正全面掌握傩艺傩技的老艺人,尚有11人健在;此地尚存傩坛祭祀“三十八堂朝科”全文,包括傩戏、符、诀、技。另有清嘉庆年间、光绪元年传承下来的傩祭抄本。
⑤古老的傩面具、法器、服饰在这里尚有遗存。
⑥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里的一些关心傩文化研究的群众和干部,都是傩文化保护的有心人。如沅陵县麻伊伏区区委会退休干部金承乾,就是这样一位热心于保护和研究的当地人,在他和镇文化站干部的努力下,已经做了很多过细的工作。
⑦当地政府有建立“辰州傩文化节”的设想。
如果有关部门能给予特别的关注和足够的支持,在这里建立一个省级的傩文化保护区、展示区,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以农业丰产祭祀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消失,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因发展而衰亡。傩,作为一种完整的农业文化形态,在世界已经所剩无几。在目前的研究中,它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发掘出来,我们期望对它进行有效地保护。